习近平访塞缅怀烈士

2016-06-18 07:38
环球时报 2016-06-18
关键词:贝尔格莱德中东欧塞尔维亚

●本报赴塞尔维亚特派记者 任彦 ●本报驻外记者 纪双城 青木 ●本报记者 刘洋 邢晓婧 ●柳玉鹏 陈一

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对塞尔维亚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在机场受到塞尔维亚总统尼科利奇夫妇的热情迎接。

在塞尔维亚空军3架战机护航之下,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夫人彭丽媛乘坐的专机于当地时间17日下午2时许降落在贝尔格莱德尼古拉·斯特拉机场。这是这座地处萨瓦河与多瑙河交汇处的东欧名城时隔32年再次迎来中国国家元首到访。塞尔维亚总统尼科利奇夫妇、议长戈科维奇、总理武契奇、外长达契奇等悉数到机场迎接,习近平则向塞尔维亚人民致以诚挚问候和良好祝愿。习近平抵达后的第一场活动,便是到1999年遭北约轰炸的中国使馆旧址凭吊,并为即将在那里建起的中国文化中心奠基。因为《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和《啊,朋友再见》,也因为1999年的炸馆事件,南斯拉夫以及最大程度上继承其衣钵的塞尔维亚,成了中国人集体记忆中一个极为特殊的点,成为许多年纪稍长的中国人回首人生时的一个情结。塞尔维亚总统尼科利奇说,“中国国家主席过了这么多年到访塞尔维亚,就像经过一个漫长冬日终于盼来了春天”。

“中国桥”

在流经贝尔格莱德的多瑙河上有一老一新两座桥,老桥建于二战时期,透出几分沧桑;新桥建成于2014年底,体态十分轻盈。因新桥连接多瑙河南北岸泽蒙与博尔查两区,被命名“泽蒙-博尔查大桥”。但当地人提起时都叫它“中国桥”,以感谢中国路桥公司修建了这座桥。“没有它,我人生中多少美好时光会荒废在拥堵的路上”,当地出租车司机尼古拉斯对《环球时报》说。

在习近平17日抵达贝尔格莱德前,“感谢中国”的情绪已在这里传开。过去几天,塞尔维亚总统、外长等接连接受媒体采访,对习近平访问表达期盼。总统尼科利奇对媒体表示,塞中友谊历史悠久、坚如长城。“习主席访问期间,塞中将签署24项合作协议,这在访问我们国家的世界领导人中绝无仅有”。尼科利奇还说,对塞尔维亚而言,此次访问如同漫长冬日后盼来春天,“我们非常感谢习主席把塞尔维亚视为中国真正的朋友,对于他选择贝尔格莱德作为此次欧洲之行第一站,我们同样心存感激”。

当地时间17日14时许,贝尔格莱德尼古拉·斯特拉机场,塞尔维亚少年儿童按照当地迎接贵宾的礼节,为走下舷梯的习近平夫妇献上鲜花、面包和盐,前来接机的民众跳起欢快热情的传统舞蹈科罗舞。习近平向塞尔维亚人民致以诚挚问候和良好祝愿。习近平强调,中塞两国和两国人民传统友谊历久弥新。近年来,特别是2009年双方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来,中塞关系发展步入快车道。此前一天,习近平在塞尔维亚《政治报》和新南斯拉夫通讯社发表题为《永远的朋友真诚的伙伴》的署名文章。他在文中称,2009年,中塞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塞尔维亚成为第一个同中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中东欧国家。《政治报》总编辑斯玛伊洛维奇女士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习主席能在我们报纸上发表署名文章,报社全体同仁感到莫大荣幸”。

依据塞尔维亚总统府发表的声明,塞中两国20多项合作协议将于18日签署,两国元首也将于当日正式会晤。习近平还将与塞尔维亚总理和议长分别会晤,并参观斯梅代雷沃钢厂。4月18日,中国河北钢铁集团与塞尔维亚政府签约,以4600万欧元收购斯梅代雷沃钢厂,这家绩效不佳的塞尔维亚百年老厂或将迎来生机。“许多国家已在羡慕塞尔维亚”,在新南斯拉夫通讯社报道中,尼科利奇透露,已有其他国家领导人向他询问,可否在习近平访问期间也来塞尔维亚,这样他们就能有机会与习主席会谈。

“珍爱和平”

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抵达塞尔维亚后的首场活动,便是来到中国驻南联盟被炸使馆旧址,凭吊使馆被炸事件中牺牲的烈士。旧址上,立着一块簇新的黑色纪念碑,上书“缅怀烈士珍爱和平”。习近平与尼科利奇共同敬献花圈,一同趋前整理缎带。此后两人还为位于使馆旧址的中国文化中心奠基石培土,这里从此将承担起帮助当地民众了解中国文化的新使命。

当地时间1999年5月7日,北约轰炸贝尔格莱德期间,几枚美军“战斧”式导弹从不同角度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大使馆,3名中国记者邵云环、许杏虎、朱颖就此长眠于异国。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义桅说,对于那些为祖国牺牲的人,我们要给予最高的赞誉和尊敬。我想这应该是习主席去吊唁的主要内涵。

当年的使馆旧址如今已是一片草坪,草坪边有儿童滑梯和秋千,还有一块被献花簇拥的纪念碑。2009年5月7日,贝尔格莱德市政府在中国使馆被炸10年祭时将它竖立于此。《环球时报》记者17日一早来到这里,看到中塞两国国旗迎风招展,写着“热烈欢迎习近平主席访问塞尔维亚”的横幅特别醒目。在那里指挥交通的警察对记者竖着大拇指说:“我们欢迎习主席!”当日,贝尔格拉德主要街道挂上中塞两国国旗。塞尔维亚很多政府大楼前也升起了中国国旗,与塞尔维亚国旗迎风共舞。

“朋友是时间的果实”

“炸馆那年我刚上大学。”在中国人聊天时,一些大事件的发生往往成为时间的坐标,1999年中国使馆遭北约轰炸,不可避免地成为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之一。当然中国人的记忆中还有铁托,有保卫萨拉热窝的瓦尔特,还有《啊,朋友再见》的律动。一名中国学者17日对《环球时报》这样说:“我们这个年纪的人,年轻时都是看南斯拉夫的文艺作品。看他们的造船厂,看他们的年轻人谈恋爱。后来,我们逐步在向西转,学习西方经验,南斯拉夫在这个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的中间过渡。”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冯仲平说,塞尔维亚是南斯拉夫最大的继承国,它延续了南斯拉夫对华传统友谊。

“我们不会忘记,《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等着名影片曾经激发无数中国人的爱国热情,《啊,朋友再见》这首歌曲至今仍然在中国传唱。上世纪80年代,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关键时期,塞尔维亚人民的成功实践和经验,为中国提供了宝贵借鉴。”在16日发表的署名文章中,习近平这样写道。他还用一句塞尔维亚谚语总结中塞友谊:“朋友是时间的果实”。

中塞两位老朋友再次见面,势必引起国际媒体关注,由于习主席19日起还将访问波兰,他的访问被视为中国与中东欧走近。美联社说,习近平访问塞尔维亚,是两个友好国家进一步增进关系的努力,也显示中国意图在巴尔干地区和欧洲大幅增强存在感。塞尔维亚外交政策专家乔克希莫维奇说,中国在东南欧投资基础设施及其他大型项目,目的是“通过经济合作在战略上挺进欧洲”,与此同时,塞尔维亚也极度渴望外国投资。总统尼科利奇说,中国的投资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可以解决我们的企业过去遇到的许多问题,没有中国我们几乎无法应对这些问题。

“习的访问提升中东欧对投资的期待”,英国《金融时报》说,此次访问是习近平近4个月来第二次访问东欧(上一次是访问捷克),令人期待中国对该地区的投资将出现激增。此行将推进中国在4年前首次阐明的“16+1”战略,这个机制提供了一个平台,让身为亚洲巨人的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直接打交道,绕开布鲁塞尔。对于东欧,中国资本被视为一个受欢迎的融资新来源,有助于降低他们对来自传统西方市场(如德国法国)的投资的依赖度。

接下来还有重要行程

北京在对欧洲“分而治之”吗?在西方媒体上,有人对中国与中东欧走近提出这样的质疑。瑞士《新苏黎世报》17日说,西欧外交官正带着疑虑目光看着中国的计划,担心北京试图吸引经济上陷入困境的欧盟成员国和候选国(如塞尔维亚),破坏欧盟对华共同政策。

“16+1合作是中国从内部瓦解欧盟的特洛伊木马”,在写给日本“外交学者”网站的文中,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访问学者帕夫里塞维奇说,这种不正确的想法甚至在欧盟一些官员圈子里流传。他说,外界对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走近有一些悲观的误解,这些误解包括:16+1合作是对欧洲的威胁,中东欧国家是欧盟的守门员,16+1合作缺乏成绩,欧盟不希望中国与中东欧走近。他说,与这些误解相反,中国、中东欧与欧盟事实上都需要更多接触。在此情况下,该平台不太可能失败和被人遗忘,相反,假以时日它会变得更加重要。

在访问塞尔维亚与波兰后,习近平还将对乌兹别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在塔什干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六次会议。

俄罗斯《独立报》称,6月15日是上合组织成立15周年纪念日,23日至24日上合峰会期间将在乌兹别克斯坦举行隆重的周年庆祝活动。上合组织秘书长阿利莫夫表示,峰会将通过2016-2020年上合组织活动路线图。虽然经济和人道主义是主要议题,但上合组织将关注打击“三股势力”,加强上海合作组织地区反恐机构的职能,强化机制和进行情报交流。该报道称,现在的上合已联合18个国家(6个成员国,6个观察员国和6个对话伙伴国)。在其范围内共生活着30多亿人口,去年GDP总量为37万亿美元,占全世界1/3。现在又有5个国家申请成为对话伙伴国,这表明成立15年来,该组织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猜你喜欢
贝尔格莱德中东欧塞尔维亚
七个德国兵占领贝尔格莱德
中东欧市场
近看中东欧
英拉获塞尔维亚国籍
“内裤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