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苏经济体制改革比较研究

2016-06-20 14:54辛远
2016年18期
关键词:戈尔巴乔夫经济体制苏联

辛远

摘要:进入20世纪七八十年代,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在积极推动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此背景下,中国和苏联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推动本国经济体制改革,但改革的结果却大相径庭。本文从中苏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改革的内容比较研究,通过比较得出经验教训以及为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苏;经济体制;改革一、 中苏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比较

(一)国际原因: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世界进入和平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各个国家都在积极的发展本国的经济实力;同时,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第三代科技革命的出现,一方面它给人类带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加剧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和科技以及综合国力的竞争,但另一方面,也给世界各国带来了严峻挑战,尤其是在美苏两极格局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需要抓住机遇,迎接第三次科技革命所带来的各种挑战。

在此背景下,邓小平抓住历史机遇,总结经验教训,把握历史发展趋势,审时度势的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拉开了中国全面改革的序幕;与此同时,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也看到了时代发展的趋势,在以往改革基础上,又进行了一场新的改革,企图实现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中,但最终也没能够实现经济的发展,以失败而告终。

(二)国内原因。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一直处于文革十年内乱时期。文革十年给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使得国民经济几乎处于崩溃的边缘,民主法治遭到了严重践踏,文化事业同样也遭到了破坏,使得全国上下的社会秩序处于混乱中,导致人民的温饱得不到解决,人民生活水平严重下降。同年12月邓小平阐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思想,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在20世纪30年代,苏联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在促进苏联经济发展,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发展国内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到了发展的后期,苏联模式的弊端显露出来,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甚至阻碍经济发展。苏联领导人把大量的财政资金投入到军工领域,而没有投入到民生领域,造成国内人民生活水平严重下降,苏联内部矛盾加剧,不得不进行一次彻底的改革,在此背景下,戈尔巴乔夫顺应历史发展,开启了苏联的又一次改革浪潮。

二、中苏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比较

(一)中苏经济体制改革的出发点和目标比较。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的改革开放是一场全新的改革,是以前没有过的改革,因此没有什么经验教训可以借鉴,必须在改革中不断的探索与尝试,必须慎重的走好每一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首先是要解决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要调整经济结构,破除经济体制发展的障碍机制,逐步使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和提高。

苏联的改革自1957年工业和建筑业管理的改革开始,中间经历了几次改革,最后是戈尔巴乔夫的全面社会改革。可以说,苏联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在一开始就有经验可以借鉴,在改革中,苏联就在城市中进行了有步骤的企业改革并且把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这种两权分离的做法由于在之前有过经验教训,所以在改革开始后就提出了使之相分离的做法。其它的改革都围绕企业改革进行,改革的目标也很明确,就是要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中苏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布局比较研究

1、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其它体制改革的关系比较。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其重点是在经济体制改革,而后逐步扩展到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其它方面的改革中,这是由当时的社会情况所决定的。首先,文革刚刚结束,文革所造成的国内经济混乱,民主政治和社会文化生活同样也遭到了严重破坏。在这种环境下,国家要发展,要进步,必须首先发展经济,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再者;中国长期处于封闭落后、闭关自守的状态中,人们思想僵化,商品经济不发达,自然经济依然占据主导地位,要改变这种落后状况,必须解放人们的思想,实行对外开放,扩大开放水平,发展商品经济,以此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2、苏联是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其他改革同步进行,但是在实际过程中并未真正做到。戈尔巴乔夫对苏联经济体制进行改革时,提出加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把改革的重心放在重工业上,结果导致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出现倒退,在这种情况下,戈尔巴乔夫改变策略,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的改革,认为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改革能否迅速展开,关键在于能否实现民主化的社会主义,即在一定程度强调政治体制改革要优先于经济体制改革。只有民主化发展了,人们才能真正活跃起来,才能从根本上打破阻碍经济发展的障碍机制。苏联的这种改革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改革策略,所以导致了改革的失败。

(三)中苏经济体制改革理论上的比较。中苏经济体制改革理论在两个层面上的比较,分别是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方针策略、指导思想方法上的比较。

1、中苏经济体制改革在方针策略上的比较。邓小平说我们的改革方针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一步一步的走,一步一步的总结经验,不对头的赶快改,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以及我们的政策是要坚定不移地一直走下去。我们的改革开放政策所采取的方针策略是逐步推进的,不是一蹴而就。而苏联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刚开始是采取渐进的改革方式,后来改革中遇到了阻力就改变了以前的方针策略,采取了比较激进的方式。1980年苏共二十七大上,认识到必须对现行的经济体制进行根本的改革,建立起“完整的、有效的、灵活的经济管理体制”。在1987年一月召开的苏共三中全会上开始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试图通过政治领域的改革为经济体制改革开辟道路,最终导致了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失败。

2、中苏经济体制改革在指导思想上的比较。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同时,必须从实际出发,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研究和解决新情况、新问题;而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在苏共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提出用“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来改造苏联旧有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的实质是接受政治多元化,采取多党制,放弃社会主义道路。这使得苏联在改革的指导思想上缺乏一贯的行之有效的指导思想,最终导致了苏联改革失去了理论指导和方向。

三、 中苏经济体制改革对当今社会改革的启示

(一)要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经济体制改革 。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必须要有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只有科学的理论才能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正确的改革方向。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在没有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有步骤,有计划的实行,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以指导实践。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必须坚定不移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定不移的实行社会主义道路,实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必然会遇到很多阻力,我们要制定相对成熟的改革策略并在实践中不断的调整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的需要。

(二)要正确处理经济体制改革与其它方面改革的关系。中苏经济体制改革,之所以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能够胜利,而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却失败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苏联没有处理好经济体制改革与其他方面改革的关系,尤其是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而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启的改革开放浪潮,正确处理了经济体制改革与其它体制改革的关系,使得改革得以取得初步成就。在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正确处理好经济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以及与其它改革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与社会的可承受度以及人民的生活水平更好的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新思维.北京:新华出版社,[M]1987

[2]李延阳 中苏经济体制改革比较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

猜你喜欢
戈尔巴乔夫经济体制苏联
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考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
挥之不去苏联人心态
二十年后看戈尔巴乔夫
俄罗斯政界如何评价戈尔巴乔夫
俄罗斯有关1991、苏联解体和戈尔巴乔夫的民意调查
关于苏联解体:你所了解的一切都是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