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研究者应明确自己的主体性

2016-06-20 17:04汤佳雯
2016年18期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阶级经济学家

汤佳雯

一、前言

经济学家是作为其代表着的特定国度的阶级利益进行思考和发声的个体。自从经济学形成以来,把经济学作为专业的学者不计其数,他们不遗余力地宣称自己是“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公正地、客观地”搞经济研究,为“富国”、“强国”献计献策的。经济学家们一直致力于把经济学发展成类似自然学科,也即不带任何阶级成见进行经济学的研究。某位经济学家还曾说,经济学无法模型化就无法传承。

二、经济学家与劳动社会主义

(一)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创建了经济学的系统体系,然而在十九世纪初时,经济学进行了分化。代表着英国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的李嘉图,为资本主义发声,坚持了抽象法,但不继续抽象,进而陷入无法摆脱的矛盾之中。马尔萨斯则是旧封建领主、教会和专制势力的代表,为了辩护和维护其阶级利益,使用现象描述的方法来指责资本主义和工业化。萨伊,作为法国及欧洲大陆的资产阶级的代表,在经历了法国大革命之后,清晰地看到了尖锐的阶级矛盾和冲突,于是他分裂了斯密的现象描述法和抽象法,之后再加以系统化,从而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中庸的论证。法国大革命后诞生的以小生产者为主体的劳动者阶级的代表是西斯蒙第,作为早期社会主义者的他,坚持劳动价值论,运用和发展了抽象法,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但是其学说和方法中却处处体现着小生产者的局限。

经济学家自从经济学诞生以来就不是“上帝”派来的使者,在经济学家那里,也不掌握什么“致富术”,可以点石成金[1]。作为一个有机生命体,一个具有生理需求和心理需要自然人,经济学家是社会中的一份子,并且是从属于特定国度中特定阶级思想和总体利益的代表。那些宣称着自己是以上帝的视角看待问题的经济学家们,反而有着十分强烈的阶级性。他们要么是不清楚或没有认识到这个概念,要么是干脆不承认自己的阶级性,但是他们都不否认自己的社会存在和私人利益。

资本主义经济学家倒是确实在观念上秉着一个“上帝”并依其旨意行事,他们心中的这个“上帝”就是资本。

(二)劳动社会主义。自从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出现之后,人们逐渐注意到它作用于社会的巨大功能,并且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进行经济学的专业性研究。斯密以后,经济学的派系分化愈发明显,基本上社会中的各个阶级都有其代表人物进行经济问题的研究。而各个学派之间的观点、学说和概念体系又由于其所站立场、所持视角和研究范围的不同各有差异,即便是代表同一阶级利益的经济学家们,也由于各自的专攻经济问题的范围和使用方法的不同,而使其对不同的经济问题具有不同的认识。

劳动社会主义是中国现代劳动者利益和意识的理性概括,是以一百年来中国革命主体的中国劳动者的利益和意识为依据的,同时继承了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对欧洲产业工人利益和意识的概括,并吸纳了各国劳动者的利益和意识所概括的相关学说。它以中国劳动者的特殊利益为起点,包含了各国劳动者的特殊利益,并在此基础上具有一般性。劳动社会主义是劳动者个人利益的集合、升华和实现。

三、为什么经济学家应该明确其主体性?

(一)“苏联模式”的影响。时至今日,我们对“社会主义”这个概念的认识还是以“苏联模式”为依据的,这在对经济学的研究上反映得十分明显。不论是持支持还是反对意见,似乎所有人都认为对于“社会主义”的规定就是由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苏联教科书所述的所谓经典性规定一般,可见“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对中国的影响多么深厚。

在俄国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苏联模式”,是一种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不可否认“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在俄国历史上,甚至在人类历史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是这并不是说它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然而,在中国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往往把“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视为普遍真理而不加论证,以致忽略了对于其特殊性的研究。如此可见,如果中国的经济学研究者不明确自己的主体性,就必然会受“苏联模式”的影响,不利于中国政治经济学的建立和个人本身经济学的研究。

(二)西方经济学的影响。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资本主义理论中的一个子系统,是资本所有者阶级经济利益和意识的理性概括。中国的政治经济学研究者和教学工作者们都属于劳动者的一部分,绝大多数学者人都是在以按照政策指示和认知做学问的方式换取薪水。即便如此,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学对我国的经济学研究者们的影响是不可否认的,倘若我国的经济学研究者不及时树立主体意识,这种影响更是不可磨灭。

(三)经济学研究者明确自己主体性的根据。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缘起至今,劳动都是其一个重要的内容被提出和论证,这无疑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然而,劳动并不是经济学家们所认为的与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相类似的一种“生产要素”,劳动是人力生产和发展的本原,是人本质的核心,人性的根据。经济学研究者们并不是作为资本所有者存在,而首先是作为一个人而存在的,其存在的根据就是劳动。

一个经济学研究者只有树立起自己是一个自然人的观念,在此基础上再将自己的利益统一于现代劳动者阶级中,才能为经济学的研究添砖加瓦。现今中国的劳动者业已形成了自己阶级利益的总体意识,迫切需要概括其经济利益和意识的经济学的研究。概括群体意识的第一步就是明确自己的主体性。倡导社会变革以实现自由发展的现代劳动者是劳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体,其研究者是这个主体中的一员,经济学研究者们进行的经济学研究是以劳动者主体的意识为指导的,因此,就必须首先明确并树立起其作为主体的群体性意识。

中国的政治经济学的主体是中国的劳动者。而作为研究劳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经济学家,不首先明确自己的主体性,就无法进行劳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也就无法概括中国劳动者的经济利益和意识,其实也就是经济学家本身的经济利益和意识。

四、经济学家怎样才能明确自己的主体性

马克思曾经自我宽慰道自称为是“最少有货币而研究货币者”时表示,自己是作为无产阶级的代表而为其解放而从事经济学研究的。马克思也不是放弃个人利益地进行经济学研究,他只不过是将自己的利益与其代表着的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相统一。他毫不犹豫地选择做一名劳动者,通过自己的理性劳动为所有的劳动者争取利益。社会阶级矛盾和经济利益的冲突需要对经济学进行深入地研究,研究者也是以这种需要作为其内在动力的。而研究者个人又从属于一定的社会阶级,于是其阶级性,或曰主体性,也是其内在动力的组成部分。

经济学研究者要想明确自己的主体性并非易事,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但是笔者认为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着手。

(一)树立主体意识。阶级的存在不因经济学家的不承认而消失。实际上,当经济学研究者们进行经济研究时,发表学术论文和经济评论时,就已经把自己置于某一阶级中。更确切地说,就认为自己从属于那个阶级了。而阶级,在经济学的创始阶段就已经在其学说体系中占据了重要位置。承认经济学的主体性和阶级性,进而明确自己的主体性和阶级归属,是经济学研究者最起码的安身立命之本。而第一步,就是在观念上树立起主体意识。

(二)明确利益及利益关系。真正的经济学家,不仅明晰自己的利益,更清楚自己的利益同社会总体的阶级的关系。在经济矛盾之中,没有不涉及利益的经济;个人生存的首要任务也就是明确自己的利益;不代表一定的阶级的利益,就不可能进行经济学研究,也不可能成为经济学家。只有将自己的利益与特定阶级的利益相统一,并将这个阶级利益和意识集中概括,以此为据来探讨经济矛盾,才是经济学,这个经济学研究者才能成为经济学这门学科合格的研究者。可见,在经济学研究者树立起主体性意识之后,还应该进一步明确自身的利益及其利益关系

参考文献:

[1]刘永佶. 中国政治经济学 主体 主义 主题 主张[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 2010

[2]刘永佶. 经济学方法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5

[3]张春敏. 刘永佶教授经济思想素描[J]. 管理学刊, 2015, 6(03): 16-19

[4]刘学鹏. 读刘永佶政治经济学方法论教材的书评[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11(11):

猜你喜欢
政治经济学阶级经济学家
论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构
经济学家还需汲取的教训
阶级话语与翻译:以英译《暴风骤雨》为例(1949~1966)
从经济学家到摄影师
“偏离”与“回归”:京郊土改中的路径依赖与阶级划分(1949—1950)
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 詹连富
构建更确当政治经济学刍议
黑格尔、马克思与古典政治经济学
蔡昉:富足的“穷人经济学家”
被遗忘阶级的困顿与救赎——关于影片《钢的琴》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