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学策略,打造“生态高效”的好课

2016-06-22 12:59忻万紫
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6年5期
关键词:优化策略

忻万紫

【摘要】上好每一堂课,教会每一个学生,这是为人师者毕生追求的理想和完成的使命。什么是好课,不同人有不同理解,不同时代有不同要求,我对“好课”的理解,即优化教学策略,打造“生态高效”的课堂。

【关键词】优化策略 生态高效 好课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164-02

什么样的课是“好课”?这是千百万老师千万次追问的话题。为了寻求这个答案,多少老师辗转各地听课取经,参加各类培训,但如果在“热学习”之后不能进行冷思考,好课的概念还是难以形成。我自己也是好课标准追寻者之一,根据自己的学习经历,结合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形成了我对“好课”的理解,即优化教学策略,打造“生态高效”的课堂。以下是我结合自己的些许课例谈谈对“生态高效”好课的理解。

一、“生”:即生本化、生活化、有生气

“生本化”,就是指课堂教学能很好地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一种教学艺术。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中,老师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组织手段,充分调动所有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生活化”,历史与社会这门课生活性、实践性很强。这也给我们每个老师一个启示:我们应该多关注各类新闻,并及时与教学内容进行关联,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富有时代化、生活化。

“有生气”,指的是富有生气的教学设计。老师的教学设计脉络清晰,逻辑递进,各板块环环相扣,牢牢把握了教材知识的内在联系。让人感觉整节课的教学节奏犹如缓缓打开古人的画轴,吸引着学生往里探究,直至最后,完整的教学立意清晰可见。整体的教学设计富有生气,很有生命力。

比如,在教学《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一课时,在新课导入环节,我当时创设了一个情景:“《爸爸去哪里2》剧组接下来要带领爸爸和孩子们去黄土高原拍摄,你觉得剧组里的这些个萌娃会对黄土高原之行提出哪些问题?”。因为《爸爸去哪里》这个综艺节目时下非常“火”,学生对节目里的几个萌娃都非常熟悉和喜欢,源于现实生活的一个情景创设,学生的思维火花就被激发了。他们瞬间就把自己化身为剧组的那些萌娃,提出了很多问题,如:“黄土高原在哪里?”“去那里,要带哪些衣服?”“那里有哪些好吃的?”“那里有哪些好玩的?”“去那里,我们会住怎样的房子”等等。其实这些问题无非涉及“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类,而且在我的备课环节对这两大类内容都有涉及,但现在由学生提出来,我可以感受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饶有兴趣的,而有兴趣地学才是有效的学习,因为这样的知识最容易被接受也才能够内化成学生自己的知识。这就体现了“生本化”的特点。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节目中“村长”发“任务卡”的形式,采用个人自学、小组互学等方式逐一探究学生提出的众多问题以及我预先设计的深度思维的问题(如“黄土高原为何沟壑纵横?”“水土流失有何危害?”“该怎么治理黄土高原?”等),整个教学过程一气呵成,学生在完成一个一个“任务卡”内容的过程中水到渠成地了解了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人文习俗,并自觉地形成了“人地和谐”观。

二、“态”:即追求常态、真态的课堂

好课不是“做”出来的。一度我们的课堂充满“做作”的气息,课堂氛围看似活跃非凡,下课后留给学生可消化的知识却少得可怜。其实,看一节好课,并不是看这节课的课堂活跃不活跃,热闹不热闹,关键是要看这节课有没有深度,学生在活动的时候有没有“学习”。课堂还是应回归本真,回归常态,不追求课堂表面形式的虚假热闹,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

比如在教学《工业革命》一课时,在导语引出了“工业革命”课题后,就“工业革命背景”和“工业革命的各项发明成果”这2块教学内容的学习,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1.引导学生自学书本填写下表:

2.组织学生交流活动,了解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

3.引导学生仔细分析表格,请尝试提出自己感兴趣或有困惑的问题?

这里,我把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都很认真地在分析表格内容,然后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如:许多发明都是在18世纪后半期,而且许多新发明多出现在英国,这是为什么?为什么新发明最先是在棉纺织业出现?水力纺纱机的出现取代了人力,为什么还会研发蒸汽机?等等。这个环节,学生的思维极度活跃着,迫切地想要解开这些谜团,我就顺势提供相关史料,引导着学生犹如走台阶似地饶有兴趣地拾级而上,最后能够水到渠成地理解工业革命的时代背景、蒸汽机发明的历史意义,工业革命如何在各生产行业的推进等知识。这样的教学设计,看似平实朴素,却在过程中悄无声息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文本能力、质疑能力、史料分析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不需要教师夸张的表演能力,要的是教师课堂掌控能力,能够应对学生当堂质疑的的历史知识积累和准备充分的课前预设,这才是一线老师最本真、最常态的教学素养。

三、高:即立意高

“立意”,就是提炼和确立教学内容的立题。“文章以意为主”,“意犹帅也”。同样,教学也是如此。这就是说,主题是教学的统帅、灵魂,它是决定一堂课堂教学品质的高低、价值大小的重要依据。同时,教学的选材组材、谋篇布局、以及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也必须根据主题立意的需要来确定。故没有立意,教学内容可能就是“无帅之兵”“乌合之众”,学生的历史思维品质也就无法形成。

好的立意有明确的方向、鲜明的情感、深刻的思考、多元的思维,可以帮助我们深入思考,并能在一般人认识上再进一步,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那一点,并能获得新的体验、认识和启示。

比如在教学《俄国十月革命》一课的时候,很多老师的教学设计就是根据“背景—过程—影响”这样的环节展开,在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完了“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后新课教学也就戛然而止了。但我觉得这样的设计就只是让学生了解那一段历史而已,可历史教学对知识的要求不是最终的目的,而是要通过掌握最基本的历史知识,使学生在基本的技能和思维方式上得到训练和提高,最终实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目标。能否让学生通过对“十月革命”这段历史的学习感悟到新的历史认识,这是我在备课过程中思考的。最后,我选择了“图说”的方式演绎十月革命,选取了以下6幅图片,先引导学生逐幅了解图片背后的历史信息,最后,我把6幅图片凑成2个组合,引导学生仔细看图并思考:(1)上排组图中主体是谁?在十月革命中他们的主要活动是什么?(2)下排组图中主体人物是谁?他在这场十月革命中的主要活动是什么?(3)综合上述观察分析,你能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通过学生的自主思考和互动合作学习,然后在老师的点拨下,学生初步有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领袖在革命中起积极作用”的历史观。这样的教学设计就大大提升了本节课的立意,相信同学们在学习其他国家的革命史时也会不自觉地用这样的史观去分析历史现象,这就有了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与能力。

四、效。即教学有实效、有长效

关于教学实效性,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要学会对准学生心弦的音调”。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是空着头脑任老师灌输知识的,教师要关注学生头脑中的“最近发展区”,必须学会思考:一是学生已有什么?(知识与技能?兴趣和需要?习惯和思维方式?已经有了什么方法?)二是学生还缺什么?三是学生的困难和障碍是什么?四是差异是什么?

关于教学长效性,就是我们老师要善于思考:我们的教学到底给学生些什么?我们应该要给孩子一辈子受益终生的东西。

比如在教学《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课时,我采用谈话法和学生逐个探讨以下问题:(1)以你的理解,什么叫“革命”?(2)你如何理解“资产阶级”的名词?(3)阅读教材,你对教材表述的内容有哪些困惑问题?(4)资产阶级革命对象是谁?(5)资产阶级为什么要闹革命?(6)用年代尺展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7)1649年英国成立了共和国,你知道共和国的最大特点是什么?(8)1688年英国为何又会发起“光荣革命”?(9)你能解释一下“君主立宪制”的含义吗?

这节课的教学设问中,我比较多地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已有知识积累谈谈对相关历史名词、历史事件的认识,课堂里有学生的质疑问难,有学生互动的精彩生成,有教师对生成资源的巧妙利用,有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的幸福体验,有学生掌握知识的攀岩过程,让课堂有生长感,这才是有效教学。而经常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当学生接触某个特定的历史事件时,也就潜移默化地学会了多角度地质疑,学会了自主探究,这就是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究的热情,教给了学生基本的学习方法,让他们从“学会”转向“会学”,这才是教育的长远性。

以上是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对自己“生态高效”好课标准的理解,其实,关于“好课的标准是什么?”这一问,不同人有不同理解,不同时代有不同要求,也正因为如此,才会推动广大老师孜孜不倦地优化课堂教学策略,精益求精地力求把每一堂课都上好。就让让我们且行且思考。

猜你喜欢
优化策略
高中体育篮球教学优化策略探究
刍议高校体操教学环境的优化策略
基于自然人文景观资源的人居环境优化探析
乡村旅游供应链优化探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
武汉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课的开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企业重大风险确定及管理建议的研究论述
分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基于一种优化策略的智能灯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
政府机关人力资源管理优化策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