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目标定向理论对定向运动教学效果的研究

2016-06-23 08:26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定向运动实验研究体质健康

周 波

成就目标定向理论对定向运动教学效果的研究

周波

昆明学院体育学院, 云南 昆明650214

摘要:以成就目标定向理论为指导,运用实验法、测量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根据对定向运动技能学习的规律和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优化设计,将学习目标定向和成绩目标定向为教学干预手段,对定向运动教学效果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趋向于学习目标定向的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定向运动学习效果要优于趋向于成绩目标定向的学生。

关键词:目标;定向理论;定向运动;实验研究;教学效果;体质健康

成就目标定向理论作为一种成就动机理论,其基本的理论渊源有两个:早期的成就动机理论和新近的社会认知理论。最初的成就动机理论将成就动机分为两种:一种是追求或希望成功的意向,表现出趋向目标的行动;另一种是害怕失败的意向,想方设法逃脱成就活动或情景,避免失败[1]。社会认知理论为基础的对动机的研究,其最新的趋向是集中在个人目标上,即运用社会认知理论的原理来探索研究个体在成就情景中的动机和行为。目标定向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确定哪些心理因素和行为会影响人的主观能力,这种主观能力又如何影响人的后继行为及其效率[2]。根据目标定向理论,人们在参与在体育活动中趋向于使用不同的定向,而不同的定向则影响着其参与体育活动的目的和为之努力的理由、对自己能力的认识、判断自己是成功还是失败的标准,以及在体育活动中行为表现等。如果目标设置合理,能够引导参与者将注意和行为指向体育活动的任务,激发参与者的努力和动员其能量,促使参与者为完成目标而采取的积极策略;相反,如果目标设置不合理,则会降低参与者的自信心,认知焦虑增加,操作活动水平降低,进而减少了活动成功的动力。

定向运动是一项集智能与体能相结合的时尚的户外运动项目,要求参与者借助专业的定向地图和指北针到实地中寻找标示在地图上的各个点标。学校开设定向运动,实现从单纯的体质教育、体育技能教育向综合素质教育转变,从以传授体育知识基本技术为重,向知识、能力、素质并重转变[3]。目标定向理论作为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研究内容,本研究旨将其应用于定向运动教学中探讨不同目标定向可能对学生定向运动学习的影响,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定向,提高定向运动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充分发挥定向运动具有的特点来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昆明学院公共体育必修课定向运动选项课男、女生各70人,共计140人。

1.2研究方法

1.2.1测量法

采用由学者陈坚、姒刚彦编制的《运动中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量表》[4]测定学生运动中的任务定向(或学习目标定向)和自我定向(或成绩目标定向)分值。该量表经过验证分析信效度较好,量表由13个条目组成,其中任务定向7个问题,自我定向6个问题,每个问题采用五级评分(0—4),分别对测得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的分值进行累加,分值越高,说明符合的程度越高,以此判断个体的目标定向的倾向。

1.2.2实验法

将昆明学院公共体育必修课定向运动选项课中140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男女生人数均等(男生35人、女生35人),采用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模式,即在实验前后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运动中习目标定向和成绩目标定向分值进行测定,将所得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根据学校定向运动教学大纲,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对照班采用常规的教学组织形式并创设成绩目标定向课堂气氛,对实验班根据有效目标设置的原则创设积极的学习目标定向课堂气氛(不同目标定向对学生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影响,见表1),对照班和实验班均由同一教师进行每周2学时共16周的教学。

表1 不同目标定向的特点

2结果与分析

2.1教学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成就目标定向结果分析

为了确保实验的有效性,在教学实施前运用《任务定向(学习目标定向)与自我定向(成绩目标定向)量表》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成就目标定向初始水平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见表2):对照组和实验组学生的学习目标定向均值差异是0.26,T=0.31,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和实验组学生的成绩目标定向均值差异是-0.79,T=-1.33,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对照组和实验组在教学实施前学生的成就目标定向水平基本相当,具有同质性,满足教学实验实施的要求。

表2 教学实施前各组学生学习目标定向和成绩目标定向水平比较

2.2教学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成就目标定向结果分析

由表3可知,教学实施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成就目标定向得分T检验显示,两组学生学习目标定向和成绩目标定向得分均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这基于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对照班采用常规教学,没有过多的给予学生明确的目标性引导,这样对于一些身体素质好或有能力的学生认为只要认真地按照教师的教学要求学习就能提高定向运动技能,取得好的成绩;而那些身体素质、能力一般或差的学生则认为教学目标难度大,自己没有能力完成,尤其是在学习中遭遇到失败和挫折(如没有寻找的点标,无法获得成功体验),表现出习得性无助,导致内部动机下降,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变得随意,甚至出现反向行为。实验后对照组任务定向分值不升反降,这种变化说明在传统教学目标的情况下,因为没有进行学习定向的教学指导,学生并不能总是朝着学习定向的方向发展,也有可能会发展成为成绩定向[6]。

对于实验班在教学中则注重积极学习目标定向课堂气氛的创设,教学组织从教师目标展示—学生自主选择目标—围绕目标展开教学体验—学生间的交流探讨(定向运动的赛后分析)—教师总结;引导每一名学生关注的是自己定向运动技能学习(如标定地图、确定站立点、选择行进路线等),不要与其他人作比较(谁先寻找到某一点标或谁先回到终点等);对于学生遇到困难,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获得成功体验时,教师给予表扬鼓励,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和学习的动力。实验组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各定向运动教学模块的学习目标,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和练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得部分学生除继续保持了学习目标定向的水平以外,更有一些成绩目标定向原本占优的学生学习也逐渐转变为了学习目标定向占优的类型。

表3 教学实施后各组学生学习目标定向和成绩目标定向水平比较

2.3教学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身体素质和定向运动技能结果分析

定向运动教学充分挖掘和利用了学校现有校园环境资源,设计了定向运动模块化教学,包括定向运动基础知识模块、星形定向模块、百米定向模块、积分定向运动模块、短距离定向模块、团队定向模块、接力定向、定向拓展模块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给予教师和学生灵活多样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的空间。根据定向运动具有的特点,对照班和实验班均采用体验式教学,将自主学习法、探究式教学法贯穿于实践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我国学生体质健康仍然还存在诸多问题,学生的速度、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全面下降;青少年肥胖检出率和不良视力检出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等[7]。田径运动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有效手段,但大部分学生不愿意参加,认为太累、枯燥,而定向运动以识图、越野训练为主要手段,在参与定向运动中要上下台阶、跳跃沟坎,经常变换奔跑速度,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独立地判读地图、选择路线和寻找点标,让学生在学习技术、技能的过程应对智力的挑战转移对身体运动的注意力;另外穿梭在开放的自然环境,寻找点标、追求挑战、乐趣无穷,迎合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和需求,深受学生喜爱。对照班和实验班学生参加定向运动学习后耐力素质平均成绩达到良好及以上水平(见表4,根据大学生《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定向运动也成为学校体育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尤其是耐力素质),增强体质健康水平的有效手段。

由表4、表5可知:教学实验后对照班和实验班学生的耐力素质和定向运动各项目测试成绩进行T检验,除百米定向外,实验班的各项成绩除优于对照班,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对照班除采用常规的教学组织形式外,教师还强调学生间的相互竞争、比较、成绩以及运动能力的作用;对于那些成绩突出、运动能力强的学生给予表扬和更多的指导,而对那些技术动作掌握一般或差的学生缺少互动交流,从而导致学生更加注意将学习的过程放在与他人成绩的比较来证实自己的能力,因此表现为注重对自身能力的评价结果,以保护自尊而回避努力,认为努力和能力具有负相关,容易放弃努力而选择比较容易的任务来回避挑战,如果在完成任务时工作绩效较低时则对自身能力产生怀疑,在行动中表现出“无助”的反应,将失败则归因于自己能力而放弃努力,忽略了学习本身就是以自己为依据,不断超越自己,不断努力的过程。

对于实验班,在定向运动教学中教师根据定向运动技能学习的规律,以及成就目标定向的理论和要求,引导学生建立清晰、明确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根据的体育能力和技能水平设置既有一定难度,又可实现的目标,并将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紧密结合进行定向运动教学有效目标设置。当每个同学都有了自己明确的学习目标后,学生将学习的过程集中在对自身定向运动技能水平的提高上,而不是与他人比较上,主动、积极的练习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和练习满意感,因此实验班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定向运动的成绩有了较大的提高,优于对照班。

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优化教学过程,使内容要丰富,教学手要多样化,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理念和制定切合自身实际的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体验,提高自我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能动性,提高学习效果,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促进健康成长。

表4 教学实施前后各组学生的耐力素质的比较 (秒)

表5 教学实施后各组学生定向运动技能成绩的比较

3结果

1.定向运动教学中引入不同目标定向(学习目标定向和成绩目标定向)对于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等具有明显的调节和促进作用。

2.学习定向教学目标体系运用于高校定向运动教学,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3.成就目标定向理论中的学习目标定向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定向运动学习的动机水平,产生更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的身体素质(尤其是耐力素质)和定向运动技能成绩优于趋向于成绩目标定向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心理学教与学指导[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80-82.

[2]张力为,毛志雄.运动心理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40.

[3]王玉洪. 云南省普通高校开设定向运动课程的可行性研究[J].昆明学院学报,2009,31(3):102-105.

[4]陈坚,姒刚彦.《运动中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问卷》与《学业中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问卷》的初步检验[J].湖北体育科技,1998,(3):43-48.

[5]季浏,殷恒婵,颜军.体育心理学[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32.

[6]张鑫.基于任务定向的教学目标设置在普通高校羽毛球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2012:75.

[7]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组.201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75.

Research on the Effect of Achievement Goal Oriented Theory on Orienteering Teaching

Zhou Bo

Abstract:Guided by achievement goal orientated theory, by using experimental method, measurement,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this paper makes 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orienteering teaching effect following rules and character of orienteering skills learning, optimizes teaching designs using a variety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approaches, performs learning and goal orientation as 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goal act more active in learning than achievement intervention orientated students.

Key words:goal orientated theory; orienteering; experimental study; teaching effect;physical fitness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3C086)

作者简介:周波(1969-),男,云南曲靖人,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256(2016)06-0021-3

doi:10.3969/ j.issn.1005-0256.2016.06.010

Sport College of Kunming University,Kunming 650214,Yunnan, China.

猜你喜欢
定向运动实验研究体质健康
新兴智慧型体育项目——定向运动
定向运动植入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方法
影响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要素库及权重分析
定向运动制图能力与定向运动员能力提高的研究
浅析普通高校开展定向运动的价值和对策
影响西安市中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因素分析
独立学院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