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40年前公投决定是否“脱欧”

2016-06-23 07:10
环球时报 2016-06-23
关键词:脱欧威尔逊工党

候涛

尽管声势上不占优,但“脱欧派”仍在英国各地游说。

英国准备在23日举行公投,决定未来是否脱离欧盟,让全球都为之关注。发生在英伦三岛的这一幕就如同1975年的情景再现,同样是因为经济等问题引发社会的“脱欧”讨论、支持者与反对者在报纸和电视广播上掀起舆论宣传战……不过那次公投的结果是67.2%的英国民众支持留在欧共体(欧盟的前身)内,使欧洲大陆以及全世界都松了一口气。

“牵手”两年,“感情生变”

说起英国与欧洲大陆的“分分合合”,简直堪比琼瑶阿姨笔下的恋爱剧。欧洲一体化进程是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的,但英国对此相当抵触——英美苏是战后国际舞台上的三巨头,尽管英国与美苏比起来实力较弱,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仍远强于任何一个欧陆国家。因此英国这个“白富美”当时根本看不上欧洲大陆上的“穷小子”——由法德主导的经济重建。

然而欧共体经过几年的发展后,英国才意识到自己错过了什么。时任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宣布,英国不能再被排除在欧洲经济之外,并主动提交了加入欧共体的申请。但在1963年1月的一场会议上,法国总统戴高乐否决了英国的请求。戴高乐的理由很充分——跟美国走得太近的英国加入欧共体不仅会削弱法国的主导地位,而且将冲淡欧洲独立精神。麦克米伦对此恼怒地批评说,“戴高乐只想成为一只站在小粪堆上的雄鸡,却不愿看到大粪堆上出现更多身影”。

直到戴高乐下台后,英国才得到加入欧共体的机会。1973年1月1日,英国与丹麦、爱尔兰一同加入欧共体。不过此时英国上下其实并没有做好加入欧共体的准备,国内对“入欧”问题仍存在严重分歧,他们反复争辩“入欧”的实质性问题以及是否应该由公投来决定“入欧”。更糟糕的是,1973年年底全球发生石油危机,油价暴涨给英国经济带来深刻影响。然而此时欧洲大陆国家自身难保,能源问题只能依靠英国自身解决,这助长了工党内部的“疑欧”情绪,工党一些政要认为“入欧”决议不但没有给英国带来足够的好处,反而影响到英国的决策,英国人在税收、食品价格、财政预算等受到了诸多牵制。

就这样,英国经历诸多波折,刚跟欧共体成功“牵手”一年多,就开始闹别扭。恰巧1974年英国国内政治也出现不稳定。在1974年的大选中,以少数派组建政府的工党为争取选票,许诺将通过投票箱来决定是否“脱欧”。这次大选中,工党仅以3 席的微弱优势组建政府,随后推出一项法案——1975年公投法。据悉,在这项法案通过前,英国国内从来没有程序或立法为此类公投开绿灯,这场公投是20世纪英国国内举行的唯一一次公投。之前,基于公投违背议会主权原则,公投这种形式遭到英国人的普遍反对。

“脱”还是“留”,是个问题

当时的威尔逊内阁在“脱欧”问题上分裂为立场鲜明的支持派和反对派。根据统计,在23名内阁成员中,总计有7人主张“脱欧”。在这种情况下,威尔逊首相不得不做出破天荒的决定:内阁大臣们被允许公开举行针锋相对的公开宣传活动。不过威尔逊规定,虽然内阁成员们可以对“脱欧”问题畅所欲言,但不能通过文件影响政府政策。这种处理方法避免了内阁大臣的大规模辞职潮,最终只有工业大臣埃里克·海弗因违反规定辞职。

主张“英国留在欧洲”的“是”运动得到威尔逊首相以及他的内阁大多数成员支持,包括三名重要大臣——财政大臣丹尼斯·希利、外交大臣詹姆斯·卡拉汉和内政大臣罗伊·詹金斯。保守党的大多数人,包括新当选的保守党领袖撒切尔夫人也对此表示支持。而另一方面,“出来进入世界”的“不”运动也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宣传活动。具有影响力的保守党前主席爱德华·杜卡恩说,工党内部已因“ 脱欧” 问题发生“ 无法挽回的分裂”,“ 那些人(指支持派) 只是用市场奇迹的幻景引诱我们。”“不”运动的参加者包括工党左翼人士, 其中也有不少巨头, 包括就业大臣迈克尔·富特、工业大臣托尼·本恩、贸易大臣彼得· 索尔、能源大臣埃里克·瓦利和社会服务大臣芭芭拉·卡素尔等,此外,工党很多议员也加入了“脱欧”行列。英国政府还向每个家庭分发“是”运动和“不”运动撰写的宣传小册子,以及政府支持“留欧”的宣传册。

尽管表面上维持公平,但英国政府巧妙地在“留欧”宣传册中暗示,“对普通人而言,最重要的是食品、钱和工作”。在争取民意期间,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是舆论宣传。几乎所有英国主流媒体都支持“留欧”,左翼的《晨星报》是唯一支持“不”运动的着名全国性日报。两大运动都使用了电视广播,如同大选期间的政党政治宣传运动,他们的舆论造势同时在三大频道——英国广播公司一台、英国广播公司二台和独立电视台播出,这些节目吸引了多达2000万观众。“是”运动的广播被认为更有效,他们的发言人看上去在仔细倾听民众的关切问题,而“不”运动的发言人更像是在背稿子。“是”运动的资金也远比“不”运动充足,很多英国商人和英国工业联合会都向该运动捐款。商业界被认为“压倒性亲欧”,威尔逊首相会见了多名重要实业家以争取支持。不仅如此,很多民权组织也支持“是”运动。对此,“不”运动全国宣传人员约翰·米尔斯自嘲说,比起“是”运动“驾驶着劳斯莱斯”,自己是在“靠两只脚走路”。

历史性公投,表面上的弥合

随着公投日期临近,这场宣传战中逐渐充斥着越来越多的政治攻击,分裂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是”运动描绘“不”运动支持者是反市场者,“这些人不可靠而且很危险”。“不”运动支持者、工业大臣本恩反击说:“英国流失50万个工作岗位以及食品价格大幅上涨,都是进入欧洲共同市场直接导致的。”但他的说法受到支持“留欧”的主流舆论嘲笑,《每日镜报》甚至给本恩贴上了“恐惧大臣”的标签。总体上看,“不”运动缺乏一名受欢迎的温和人物来发挥全国性领导作用;而与之相比,威尔逊首相和内政大臣詹金斯很好地充当了“是”运动的全国性领导者。

1975年6月5日,“脱欧”公投在英国各地举行,公投时间从早上7时一直持续至晚上10时。公投结束显示,67.2%的民众支持“留欧”,其中英格兰“留欧票”最多。得到这个消息后,威尔逊首相长松了一口气,并称赞这场公投是“一个历史性决定”。

但历史学家认为,当时有1/3的民众认为加入欧共体对英国不利,他们认为英国不仅丧失了部分主权,而且欧共体的规制与英国崇尚自由市场的传统颇为不同。这次公投只是表面上弥合了分歧,英国国内的担忧却愈演愈烈。▲

猜你喜欢
脱欧威尔逊工党
刺角蜥的智慧
威尔逊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