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传统乐器音响特性即声部分类相关知识系统考释

2016-06-24 03:01次央洛金宝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藏族

次央 洛金宝

(西藏大学艺术学院西藏拉萨850000)

藏族传统乐器音响特性即声部分类相关知识系统考释

次央洛金宝

(西藏大学艺术学院西藏拉萨850000)

摘要藏族传统乐器在音响特性的划分上常借用人声分类中的“颇各”和“莫各”即男声和女声或公音与母音等概念和表述方式,其中涉及音高、音强、音色等多方面的问题。当“颇各”和“莫各”以音高对应理解时,可与“低音”和“高音”相对应;当“颇各”和“莫各”以音强对应理解时,可与“强”和“弱”相对应;当“颇各”和“莫各”以音色对应理解时,可与“阳性”和“阴性”相对应,而且这样的对应具有一定的逻辑性。但从另一角度看,当音高概念中介入居于“低音”和“高音”之间的“中音”时,当音强概念中介入居于“强”和“弱”之间的“中”时,当音色概念中介入居于“阳性”和“阴性”之间的“中性”时,又如何满足必要的逻辑对应呢?可否将“齐各”即童声与音高中的“中音”、音强中的“中”和音色中的“中性”相对应?或许可行。然而,若能将上述因素与藏文字母声调分类中的“颇”、“莫”、“玛能”即“阳性”、“阴性”、“中性”相对应,或许还能阐释更加宽广的文化寓意。文章就上述相关问题进行了考释。

关键词藏族;传统乐器;音响特性;知识系统;考释

当然,从藏族传统乐器音响特性的分类及其相关知识系统的考释来看,主要的关注点还是以藏族歌舞音乐及其相关知识系统为主,这也几乎涉及藏族传统音乐的整个领域,包括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三大类组中的各类乐器及其制作、演奏乃至鉴赏等方面。其中,民间音乐中的涉足更为广泛,更具特色。

一、民间音乐中的传统乐器音响特性

(一)扎念

1.扎念材质

扎念是藏族传统乐器中流传最为广泛、特色最为鲜明的乐器之一,在歌舞音乐表演中得到广泛使用,深受广大民众喜爱。

啦吧叽嗦!

扎念扎西杰布,

不是没有父亲。

颇杺耷梾栋柏(阳木核桃巨树),

扎西杰布的父亲。

啦吧叽嗦!

扎念扎西杰布,

不是没有母亲。

莫杺玉伊罗玛(阴木松绿树叶),

扎西杰布的母亲。[3]

在以上唱词中,“阳木核桃巨树”指的就是核桃树的树干;“阴木松绿树叶”指的就是高山柳的枝干。

2.扎念形制

3.扎念定弦

(二)哔旺

1.札达哔旺

同时,札达哔旺的设弦和定弦也与阿里扎念的设弦和定弦原理完全相同,带有明显的同源性。札达哔旺张三根弦,三根弦从低到高按纯四度关系递式定弦。第一根弦叫做“颇各”,意为男声或公音,是三根弦中最低的音;第三根弦叫做“莫各”,意为女声或母音,是三根弦中最高的音;处于两者之间的第二根弦叫做“帕各”,意为中间声,是三根弦中处于居中的音。如果说第一根弦和第三根弦具有阳性和阴性的特征的话,那么第二根弦具有中性的特征。[6]这与扎念“萨置”定弦的原理完全形同,故不再赘述。

2.定日哔旺

3.康巴哔旺

康巴哔旺张两股琴弦,琴弦采用马尾制作。其中的第一股弦叫做“颇各”,意为男声或公音;第二股弦叫做“莫各”,意为女声或母音。每股弦的马尾数不同,第一股弦一般由25根左右的马尾构成,第二股弦一般由15根左右的马尾构成,比例约为5:3或大致为3:2。[7]按照民间说法,第一股弦采用公马的马尾为好,第二股弦采用母马的马尾为好,有着阴阳和合之意。[8]此外,在四川巴塘一带,第一股弦常用白色马尾,第二股弦采用黑色马尾。[9]同样有着阴阳和合之意。

(三)胡琴

(四)串铃

(五)鼓

1.藏戏鼓(钹)

2.热巴鼓(铃)

二、宗教音乐中的传统乐器音响特性

(一)鼓钹类击奏乐器

1.啦阿与捕切

啦阿即柄鼓,是一种带手柄的双面鼓;捕切即大钹。在藏传佛教各类乐器中,虽然啦阿与捕切均属音响威猛、音量较大的乐器,[10]但两者在制作材料和发音原理以及音色特性等方面却存在着刚柔相济、明暗相应的互补性。

2.曲阿与斯念

曲阿即神鼓,[11]亦称供奉鼓,是一种吊置在专用木架上的双面鼓;斯念即铙钹。与啦阿和捕切不同的是,在藏传佛教各类乐器中,曲阿与斯念均属音响温和、音量易控的乐器,[12]但与啦阿和捕切相类似的是,两者在制作材料和发音原理以及音色特性等方面却存在着配对演奏的可行性并能够得以呼应和互补,因而亦存在着阴阳相合的合理性。

除了上述不同类型乐器之间形成某种对应关系的呼应之外,在相同类型的乐器之间也能形成相应的阴阳契合。亦即,也有把捕切和斯念,即钹和铙称作“颇各”和“莫各”,即公音与母音的情况。[13]

(二)鼗铃类摇奏乐器

1.达玛如与多吉尺布

达玛如是一种藏传佛教特有的鼗鼓类乐器,上方略宽于下方的蜂腰形共鸣体和略带菱角的椭圆形鼓面是其独特形制;多吉尺布即金刚铃或金刚杵铃。在藏传佛教佛事活动中,这两件乐器一同使用较为常见。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件乐器无论从乐器的形制、持奏状态、音响特性等方面看,也都具有阴阳相合的和谐性。

2.绝扎玛与多吉尺布

3.江丢与丁夏

江丢是一种细长的小型鼗鼓类乐器,但江丢鼓面的皮膜不像达玛如一样用牛胶粘合,而是采用皮膜外边穿十六个孔眼后将皮绳按缨络状系结于中间细腰而构成。[16]丁夏即碰铃。丁夏的形制与钹相似,但比钹小很多,同时又比钹厚一些,或可归类于袖珍钹。江丢仅用于“五类供养”等内容丰富的大型供养仪式,[17]而碰铃则用于僧人修行六度时供施朵玛和烟祭的小型仪式及供养、善行的仪式。[18]虽然两件乐器不以配对形式用于同一仪轨,但从乐器的音响特性等方面看,也都存在某种刚柔并济、阴阳相合的呼应性和互补性,值得关注。

(三)唇震类吹奏乐器

1.铜钦

2.统嘎

统嘎即白海螺。统嘎象征吉祥的妙音,在藏传佛教寺院皆有供奉并广泛使用。统嘎虽然只发一个音,但其声音却有讲究,必须做到“强而不炸,弱而不断”的效果。这种刚劲与阴柔皆具的声响要求不仅有着衡量乐器品质与演奏水准的参照意义,同时还体现出阴阳相合的美好寓意②摘自选购统嘎的僧人与商贩间的对话。采录时间:2006年1月9日,采录地点:拉萨市八廓街南段。,真不失为一种值得思索和重视的认知系统,可谓意义不凡。

三、宫廷音乐中的传统乐器音响特性

(一)达玛鼓

(二)扎念

总之,存在于藏族传统音乐各类体裁中的与藏族传统乐器音响特性或声部分类相关联的知识类型是相当丰富的,而且都是以藏族传统音乐实践的经验积累和理论总结为基础,形成了各具特色又互为关联的知识系统。当然,从某一种角度看,这些知识系统中的绝大多数还是以零碎、个别等不完整的形态存在于传统音乐的不同体裁当中,似乎还难以促成完整的系统性理论体系;但从另一种角度看,上述知识系统的促成也是以更加宽广的观念系统和更大范围的文化理念为前提而有着各自互为关联的同源性。从这个角度看,本文梳理的这些“零碎”的和“个别”的经验也能上升到观念、认知、学说的层面,能够为构建藏族传统音乐整体性理论体系提供有力支撑,继而亦体现出不可忽略的学术价值。

参考文献

[1]田联韬.藏族音乐的地域性特征与音乐色彩区研究[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4(4):10.

[2]萨班·贡噶坚赞.音乐论(藏文)[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9:1.

[3]觉嘎.藏族传统乐器扎念[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2:193.

[4]雪康·索朗达杰.雪康·索朗达杰论文集(藏文)[G].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9:109.

[5][6][21]觉嘎.藏族传统乐器哔旺[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5:110,111,102.

[7]泽多.哔旺演奏艺术[G]//中国首届藏族弦子与热巴艺术高峰论坛论文集.成都:四川省藏学研究会,2012:101.

[8]白帆.云南省德钦县藏族弦子舞音乐特征[G]//中国首届藏族弦子与热巴艺术高峰论坛论文集.成都:四川省藏学研究会,2012:154.

[9]田联韬.藏族传统乐器(四)[J].乐器,1990(2):21.

[10][12]觉嘎.西藏传统音乐的结构形态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54.

[11]王沂暖.佛学词典[S].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1992:244.

[13][18]格桑曲杰.中国西藏佛教寺院仪式音乐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266,256.

[14][15]觉嘎.绝耷[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3:156,154.

[16][17]格多.试论藏族传统乐器之膜鸣乐器——鼓[J].西藏艺术研究,2009(4):26-27.

[19]第司·桑杰嘉措.目意耳之喜宴(藏语)[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1:4.

[20]更堆培杰.西藏古乐谱研究[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9:14.

[][]

[责任编辑:周晓艳]

[责任编辑:蔡秀清]

On Acoustic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Tibetan Musical Instruments

Tseyang LUO Jin-bao

(School of Art,Tibet University,Lhasa,Tibet 850000)

Abstract:The acoustics of traditional Tibetan musical instruments,in accordance to human voice,are generally classified to“male voice”and“female voice”.“Male voice”corresponds to low pitch,strong intensity,and masculine tone,but“female voice”to high pitch,weak intensity,and feminine tone. However,there are some acoustics which are in between,how to do further classification of the acoustics of traditional Tibetan musical instruments becomes a problem. This article proposes some possible approaches like adding“children voice”as another category in the traditional classification,or classifying the acoustic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ones the Tibetan alphabet. Additionally,the author interprets some relevant knowledge of acoustics.

Key words:the Tibetan;traditional musical instruments;knowledge system;interpretation

DOI:10.16249/j.cnki.1005-5738.2016.01.014

中图分类号J63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738(2016)01-099-008

收稿日期:2015-12-25

基金项目: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西藏传统音乐形态中的知识体系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号:13ED142

第一作者简介:次央,女,藏族,西藏日喀则人,西藏大学艺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二胡教学与演奏。

猜你喜欢
藏族
占豫虹
The Light Inside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多康藏区藏族源流考释
《演变》《藏族少女》
高校藏族音乐人才培养回顾及藏族音乐专业的建设与思考
藏族度量衡起源探讨
守望国土的藏族姐妹花
守望国土的藏族姐妹花
藏族女性的启蒙之歌——评央珍的长篇小说《无性别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