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峰登山旅游碳足迹及碳效用分析

2016-06-24 03:01平措卓玛徐秀美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珠峰

平措卓玛 徐秀美

(西藏大学旅游与外语学院西藏拉萨850000)

珠峰登山旅游碳足迹及碳效用分析

平措卓玛徐秀美

(西藏大学旅游与外语学院西藏拉萨850000)

摘要运用碳足迹的计算方法,基于登山游客的旅游行为特点,借鉴成分法的思路对珠峰登山旅游碳足迹进行测算。同时,碳效用研究结果显示:从构成内容方面分析,旅游交通碳足迹、旅游餐饮碳足迹和旅游住宿碳足迹所占比重要远低于全球旅游业的平均水平;相比之下,游览观光碳足迹的比重相对较高,成为影响珠峰环境管理绩效的决定性因素。珠峰旅游碳成本为0.0784kg/元,人均碳足迹为14.82 kg/人,这两项指标的数据均远低于全球旅游业平均水平。研究表明,目前珠峰登山旅游的环境管理绩效水平较高,登山旅游的生态属性保育良好。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完善珠峰环境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登山旅游;珠峰;碳足迹;碳效用

引言

登山旅游是指围绕登山活动所开展的一系列旅游活动,如高山探险、滑雪、山脊纵走,骑马、徒步、自行车、摩托车旅游等[1]。中国古代文学中例如“登泰山而小天下”、“身登青云梯”等经典诗句对中华民族乐山乐水的精神均有体现,登山不仅是一项运动,也是一种情怀。

就目前国内外的旅游实践来看,登山旅游属于特种旅游,该旅游项目的客源依然为小众,尚未形成大众化势头。一些知名的登山旅游目的地在积极开拓市场,丰富自身的产品内涵。西藏有丰富的登山旅游资源和享誉国内外的登山旅游目的地,受旅游资源特征限制,西藏登山旅游市场的开发长期以来都以“高端、小众”为主,而登山旅游客源市场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增势。作为特种旅游产品和重要产品类型的登山旅游产品对于西藏建设重要世界旅游目的地、吸引国内外游客市场及提升西藏目的地旅游形象具有积极意义。

登山旅游对于旅游目的地的环境会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效应。丽江玉龙雪山的雪线在逐渐上升,除了气候变化等因素之外,游客的登山旅游活动同样也是造成该现象的主要根源。整合了国内外有关登山旅游的研究文献,目前,国外学者集中在登山旅游方面的学术研究在近三年来刚刚起步,国内学者主要对区域登山旅游营销策略、登山旅游市场开发及预测、登山探险旅游安全问题等方面展开研究和探讨。其中,登山旅游品牌以及产品营销策略的研究逐年增多,成为登山旅游研究的主要方向,而对登山旅游环境管理、登山旅游可持续发展、登山旅游生态环境等问题的专门研究并不多见。基于此,本文以珠峰登山旅游目的地为例,构建起珠峰登山旅游的碳足迹模型,通过分析珠峰的碳效用,提出珠峰登山旅游环境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一、研究案例点概况

与国内众多登山旅游目的地相比,西藏登山旅游目的地开发较早、名气较大。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先后开放了包括珠穆朗玛峰在内的46座山峰,西藏登山产业已成规模。具有代表性的登山旅游目的地包括珠穆朗玛峰、希夏邦马峰、摩拉门青峰、康彭钦峰、马卡鲁、章子峰等。在西藏众多的登山旅游目的地中旅游形象屏蔽现象十分普遍,该现象表现为先开发资源级别高的登山旅游目的地影响力大、知名度高、吸引力强,交通和登山服务也逐渐得到完善,登山游客纷纷慕名而来;而后开发或资源级别低的旅游目的地情况则可能惨淡经营。珠峰作为世界登山探险人员青睐的目的地,其登山旅游热度经久不衰。

1994年,珠峰自然保护区被国务院确立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珠峰自然保护区占地面积3.2万平方千米,辐射定日县、定结县、聂拉木县和吉隆县。区内生物物种丰富、植被繁多,自然资源和地质地貌独特。2012年,为保护珠峰自然景观的珍稀性和独特性,西藏自治区采用国家公园管理模式对珠峰自然保护区进行运行和管理。从旅游产品的类型和结果方面来看,目前珠峰自然保护区主推专项旅游产品,以登山探险旅游、科学考察、高原摄影、雪域观光等依托自然景观而开发的旅游项目为主,同时也有例如民俗体验、高原牧家乐、宗教朝圣等人文旅游项目。前来造访的游客多从拉萨和尼泊尔两地进入,交通线路形成了以定日县为中心,以318国道为主干的公路交通体系。

尽管珠峰自然保护区旅游产品开发深度和力度尚不足,产品的带动和辐射效应不强,但登山旅游品牌和形象一直是造化天成的优势。本文主要研究珠峰登山旅游开发,以及发展的过程中景区内自然资源的原生性和环境管理的绩效,从碳足迹的角度切入,通过碳效用分析来折射目前保护区环境管理的成效以及提升空间。

二、调查的实施与碳足迹测算

(一)调查的实施

借助专家调查法,对西藏日喀则市藏巴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日喀则市旅游局的工作人员进行了电话调查和网络调查,查阅了日喀则市2012年、2013年和2014年统计年鉴,获得研究所需的现实数据,包括:珠峰登山旅游开发过程中住宿、交通、游览、餐饮等相关旅游基础设施的基本情况;游客的接待人次、游客的人均停留天数、游客对交通工具的选择偏好;能源的消耗比例以及构成等。参考、综合了碳足迹、生态足迹研究相关研究的若干文献[2-9],确定了本文所需的标准数据,主要包括不同类型交通工具单位距离的能源消耗量以及碳排放系数、住宿用地均衡因子、耗电的CO2排放系数、各种类型的住宿设施每晚的CO2排放系数等。

(二)登山旅游碳足迹模型的构建

自1992年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liam Rees等提出了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这一概念以来,该理念逐渐渗透到一些相关的学科领域。生态足迹原指一定区域维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资源消费量以及吸纳人类产生的废弃物所需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biologically productive area)大小,与给定的一定人口区域的生态承载力进行比较来评估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状况[10],因此也被称为生态空间占用。碳足迹的理念源于生态足迹理论,成为“足迹家族”中测评环境影响的一项有效工具。碳足迹(Carbon Footprint)是指人类的日常活动产生的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全部温室气体,乘以它们的全球增温潜势(GWP)因子,即得到相应的CO2当量[11]。应用碳足迹来测度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优势在于:碳足迹只需以类似于质量单位的千克CO2当量来表示,无需转化为相应类型的土地面积,因而避免了能源足迹在转化过程中带来的不确定性和误差[12-14]。

从传统意义上的旅游活动六大要素角度,即根据成分法可以将旅游目的地旅游生态足迹表示为:

在上式中,TEFfood代表旅游餐饮生态足迹;TEFaccommodation代表旅游住宿生态足迹;TEFshopping代表旅游购物生态足迹;TEFtransportation代表旅游交通生态足迹;TEFvisit与TEFentertainment分别代表游览观光生态足迹与旅游娱乐生态足迹[15-19]。

借鉴成分法构造旅游生态足迹的思路,结合珠峰登山游客的行为特征、旅游基础设施水平、旅游接待服务性质,构建出了珠峰登山旅游的碳足迹模型。如式(2)所示。

(三)珠峰登山旅游碳足迹测算

1.旅游交通碳足迹

在交通方面,前往珠峰大本营的登山游客所选择的交通工具主要是汽车,分为客车和小汽车两种,其余的交通工具使用情况很少,在此忽略不计。因此珠峰登山旅游交通的碳足迹模型为:

上式中βi为第i种类型的交通工具所对应的CO2的排放系数,Pi为选择第i种类型的交通工具的游客人次数,Di为第i种类型的交通工具的行驶距离。长途客车所对应的人/km的二氧化碳排放系数记为β1,β1=0.018kg;对应地,轿车所对应的人/km的二氧化碳排放系数记为β2,β2=0.075kg。为方便研究,将Di记为92.15km,即定日县至珠峰大本营的距离,通常也可以视为游客进入珠峰自然保护区至其核心区域的行驶距离。由于2015年尼泊尔地震给珠峰登山旅游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珠峰登山游客数量采用了2013年与2014年登山游客接待量的均值,为5.74万人次。结合调查获取的登山游客在交通工具方面的选择偏好,计算出珠峰登山旅游交通碳足迹为5.923×105kg。

2.旅游餐饮碳足迹

珠峰大本营为游客提供餐饮产品所消耗的能源主要来自晒干的牛粪和羊粪,对于煤气、燃气等能源的消耗相对较少;自2014年珠峰大本营实现供电以来,几家餐馆和茶馆也有了一定的用电消耗。因此,珠峰旅游餐饮碳足迹主要是指用电所产生的碳足迹部分。其中Efood代表旅游餐饮碳足迹,ELfood代表旅游餐饮产品生产用电消耗量,0.785为二氧化碳排放系数。初步统计了旅游餐饮用电的年消耗量,计算出珠峰的旅游餐饮碳足迹值为9400kg。

3.旅游住宿碳足迹

目前,珠峰大本营为登山游客提供的住宿设施主要以帐篷为主,帐篷内设置多个床位。因此,旅游住宿建设用地可以忽略不计。根据珠峰住宿设施的特点,其旅游住宿碳足迹模型为:上式中Eaccommodation表示旅游住宿碳足迹;7.9表示露营地类型的住宿设施每床位每晚的CO2排放量,即本文中帐篷住宿设施的CO2排放系数,N为帐篷的床位数,R为帐篷每个床位的年出租率。根据收集资料,珠峰大本营每天的帐篷床位出租率数按157计算,则旅游住宿碳足迹为1240.3kg。

4.游览碳足迹

游客每日的观光活动呼出的CO2对景区的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游览碳足迹模型为:其中,Evisit表示旅游观光碳足迹;P代表年游客接待总量,T为游客人均停留天数;C为平均每位游客每天的排放量,根据Gosling(2005)[20]等人的研究结论,C记为0.9。据此,计算出游览碳足迹为2.07× 105kg。

根据珠峰登山旅游项目开发的特点,目前旅游购物、旅游娱乐成分极少,这两部分的碳足迹暂不作分析。

(四)碳效用分析

1.碳足迹构成分析

根据表1统计的结果,从总量上来看,珠峰登山旅游碳足迹较低,登山旅游的生态属性保育程度较高;从不同旅游成分方面分析,旅游交通碳足迹的贡献率最高,占总量的73.12%,旅游住宿碳足迹和旅游餐饮碳足迹的贡献率分别为0.16%、1.16%。与全球旅游业碳足迹构成情况相比较,珠峰登山旅游碳足迹中的交通碳足迹、旅游住宿碳足迹、旅游餐饮碳足迹比重远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表1 珠峰登山旅游碳足迹构成

2.旅游碳成本与人均碳足迹分析

旅游碳成本是指由于旅游发展,旅游综合收入所消耗的碳量。计算公式为:碳成本=碳排放量/旅游创收[21]。在研究中,为排除2015年4月尼泊尔地震对珠峰登山旅游造成的影响,将珠峰大本营2013年、2014年的旅游综合收入均值作为旅游创收数据,因此,计算出珠峰旅游碳成本为0.0784kg/元,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0.1506kg/元)[22]。

人均碳足迹是指平均每一游客完成一次旅游所消耗的碳量。计算公式为:人均碳足迹=碳排放量/游客接待量。因此,珠峰登山旅游人均碳足迹为14.82kg/人,远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8000kg/人)[23]。

四、珠峰登山旅游的环境管理对策

根据碳足迹和碳效用分析结果可知,目前珠峰的环境管理绩效良好。相对全球平均水平而言,游客的登山观光、登山游览活动的碳足迹在总体中的贡献率较高。针对珠峰登山旅游碳足迹和碳效用的特点,从经济、行政、科技、法律、教育等角度提出了完善环境管理效果的对策与建议。

(一)经济手段

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是调节市场供求机制的有效手段。尽管国内外对于景区景点门票涨价等现象怨声载道,但对于高端、小众、特种旅游项目,旅游收费涨价行为还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目前珠峰大本营的门票价格为180元人民币,进入的车辆按照轮子数目收取费用,一般小汽车为400元人民币、大巴为600元人民币,此外每位游客另交65元人民币的环境保护费。与国内外一些知名的旅游目的地相比,珠峰登山旅游消费在数目上相对较高,但由于西藏处于世界生态环境极强度脆弱区,其生态旅游的衡量标准应更加严格和苛刻。

因此,应适当提高珠峰大本营及周边登山旅游产品价格,一方面可以适度控制一般意义上的登山旅游者(与狭义的登山游客相区别,指通常是前来观光,在珠峰大本营周边停留,并不攀岩的游客)的规模,同时也可以将更多旅游收入投入到生态环境的补偿中来,以保证珠峰登山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科技手段

以光伏发电代替现有的生产、生活供电,引入可以降解的旅游垃圾包装袋,大力推广区间环保车。取暖设备尽量使用低碳能源。实施“绿色消费”,如照明用的不含汞的电池、不含磷的洗涤用品,拒绝使用对环境会造成白色污染的塑料饭盒和一次性购物袋[24]。

(三)教育手段

跟踪研究登山游客的旅游行为,从而识别出“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者”和“伪生态旅游者”的差异,以及两者在总体中的比例结构;针对“伪生态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采取就地纠正和教育的手段,不断强化其环保意识;普及登山旅游中的环保知识,培养游客的环保理念和环保技能。

(四)行政措施与法律手段

行政手段与法律手段相结合,一方面要完善登山旅游运行机制,另一方面还需以法律手段作为补充,依照《旅游法》、《西藏登山活动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对登山旅游过程中破坏生态环境、影响生态平衡的行为予以处罚。

结语

低碳旅游是登山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本文通过对旅游碳足迹进行实证研究,来评价珠峰登山旅游环境的漏洞和绩效。旅游碳足迹、碳效用的各项测评指标数据显示,今后珠峰登山旅游环境管理的着眼点应放在绿化交通设施、强化游客的环保意识、控制“一般意义上的登山旅游者”规模以及培养绿色旅游消费理念等方面。

后续的研究中,还需对登山游客进行识别与细化,分析不同类型游客的生态旅游行为,从游客管理角度来思考登山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参考文献

[1]靳建明.登山旅游的发展与接待[J].旅游论坛,1986,(2):22-28.

[2]Colin Hunter.Sustainable tourism and the touristic ecological footprint.Environment[J].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ility,2002,(4):7-20.

[3]龙爱华,程国栋.生态足迹、城市化与循环经济——以上海为例[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4(1):87-96.

[4]章锦河,张捷.国外生态足迹模型修正与前沿研究进展[J].资源科学,2006,28(6):196-204.

[5]Wackernagel M,Yount J D.Footprints for sustainability:the next steps[J].Environment,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ility,2000,(2):21-42.

[6]COLINHUNTER,JON SHAW.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as a key indicator of sustainable tourism[J].Tourism Management,2007,28(1):46-57.

[7]Cole V,Sinclair A J.Measuring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a Himalayan tourist center[J].Mounta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02,22(2):132-141.

[8]罗佩宁,姚建,于红,等.成都生态足迹分析与生态环境保护对策[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6,23(3):103-107.

[9]张志强,徐中民,程国栋.生态足迹的概念及计算模型[J].生态经济,2000(10):8-10.

[10]徐中民,陈东晨,陈志强.中国1999年的生态足迹分析[J].土壤学报,2002,39(3):441-445.

[11]Hanafiah M M,Huijbregts M A J,Hendriks A J.The influence of nutrients and non CO2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on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products[J].Sustainability,2010,2(4):963-979.

[12]Cranston G R,Hammond G P.Carbon footprints in a bipolar,climate-constrained world[J]. Ecological Indicators,2012,16:91-99.

[13]Cucek L,Klemeš J J,Kravanja Z.A review of footprint analysis tools for monitoring impacts on sustainability[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2,34:9-20.

[14]周涛,等.生态足迹的模型修正与方法改进述评[J].生态学报,2015,35,(14):1-17.

[15]杨娟,等.兴文世界地质公园旅游生态足迹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8):249-253.

[16]章锦河,张捷.旅游生态足迹模型及黄山市实证分析田[J].地理学报,2004,59(5):763-771.

[17]甄翌.旅游生态足迹改进方法及应用研究——以张家界市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28(5):85-88.

[18]王辉,林建国.旅游者生态足迹模型对旅游承载力的计算[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5,31(3):57-61.

[19]曹新向.基于生态足迹分析的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2):70-75.

[20]Gssling,Petersp,Ceronjp,etal.The eco-efficiency of tourism[J].Ecological Economics,2005,54:417-434.

[21]李风琴,李江风,胡晓晶.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碳足迹测算与碳效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16444-16445,16595.

[22]曹新向.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及实证研究——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分析[J].经济地理,2006(6):1062-1066.

[23]魏小安.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N].中国旅游报,2009-11-30,002版.

[24]雷欢欢.西藏登山旅游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36.

[责任编辑:拉巴次仁]

Analysis on Tourism Carbon Footprint and Carbon Utility on Mt. Everest

Phuntsok Droma XU Xiu-mei

(School of Tourism and Foreign Language of Tibet University,Lhasa,Tibet 850000)

Abstract: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untain tourists'behavior,carbon footprint on Mt. Everest was calculated by using the carbon footprint calculation method and composition method. At the same time,the results of carbon utility research show that the quantities of traffic carbon footprint,tourist catering carbon footprint and tourist accommodation of carbon footprint are far below the average level of world tourism. Therefore,by contrast,the proportion of sightseeing carbon footprint is relatively high,which becomes the decisive factors influencing Mt. Everest's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performance. Tourism carbon cost is RMB 0.0784 kg/carbon and carbon footprint of per capita is 14.82 kg/person,which are far below the average data of global travel industry. This study indicates that th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performance level of Mt. Everest tourism is high and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properties is good.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conclusion,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o perfect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of Mt. Everest.

Key words:mountaineering tourism;Mt. Everest;tourism carbon footprint;carbon utility

DOI:10.16249/j.cnki.1005-5738.2016.01.020

中图分类号X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738(2016)01-145-005

收稿日期:2015-10-12

基金项目:2015年度西藏自治区高校青年教师创新支持计划项目“世界旅游目的地建设背景下的西藏登山旅游发展研究”(项目号:QC2015-05),2015年度西藏大学“珠峰学者人才发展支持计划青年骨干教师”项目阶段性成果。

第一作者简介:平措卓玛,女,藏族,云南迪庆人,西藏大学旅游与外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西藏传统文化与旅游发展。

猜你喜欢
珠峰
咦?珠峰“身高”在变?
寻找珠峰的“脚”
珠峰上架起世界最高气象站
揭秘珠峰身高
8848.86m珠峰新高程
每年都在长高的珠峰,是怎么测“身高”的?
量量珠峰有多高
不惧风雪,为珠峰测量身高
守正出奇 行稳致远 珠峰保险成立1周年
守正出奇 行稳致远 珠峰保险成立1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