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标”扣“体”,教学有“值”

2016-06-24 13:07范存珍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6年6期
关键词:教学思考说明文策略

范存珍

[摘 要]阅读教学怎么教?要依据课程标准要求,紧紧扣住文体特点来展开教学。对说明文教学,除了掌握“说明要点”和“说明方法”之外,还有表达、语言、文体方面的内容可以开掘,引导学生理解掌握。略读性课文的教学本质是“半独立阅读的课”“略教课”,应采取“教略学丰”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教学思考 教学化 说明文 略读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6-024

阅读教学怎么教?依“标”扣“体”,即依据课程标准要求,紧紧扣住文体特点来展开教学。那说明文怎样教?说明文的略读课文怎样教?本文拟以《麋鹿》和《母鸡》两篇课文为例来谈谈说明文的精读课与略读课的教学,以求教于方家。

一、说明文教学,不仅仅是“说明方法”

《母鸡》是一篇描述性说明文,说明不同状态下的母鸡的声音、行动以及鸡际交流的特点。

语文新课标明确了说明性文章的教学要求: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这似乎就成为说明文教学的金科玉律。大多数教师都做到这一点,并到此为止。这就使得说明文教学出现了呆板、无趣、浅显的通病。这是由于我们没有把说明文放在一个大的范围内思考教学的结果。首先,说明文是语言作品;其次,是有明确的写作目的的;其三,是应当体现作者情怀的;其四,作为阅读材料要按照阅读教学的要求落实教学。是语言作品,就应当在语言文字方面有所为,要利用说明文的语言文字开展言语实践活动;有明确的写作目的,就应当探讨:为什么要写这篇说明文?为什么作者写麋鹿、母鸡而没有写其他?为什么要这样写麋鹿、母鸡而不那样写?这当中有哪些值得学生学习、迁移、创造的地方?体现作者的情怀,就要通过抚摸文字的温度、强度、深度体悟到作者的感情;作为阅读材料,就要按照阅读教学的要求开展教学活动,通过说明文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进行语言积累、感悟和运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说明文教学“让学生抓住要点,了解基本说明方法”只是一个“保底”工程。在此基础上,要做语言的功课,要向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高度进发。

(一)感知表达的精确之美

比如,《麋鹿》一文,对麋鹿的历史遭遇呈现了一组具体的数字,这是列举数字的说明方法。教学时,我们要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数字在表达方面的不同:为什么体重用“250千克左右”、时间为“3000多年前”这样不太准确的数字,而记录麋鹿遭遇的具体时间点和头数都是十分精确的,如“1865年”“120头”“1900年”“18头”“1986年8月”“39头”?在精确与模糊之间是否发现作者对麋鹿的历史做了十分严肃认真的研究,写下的都是经得起考证的。这就是科学的精神。教学时,不妨导出“引资料”的说明方法,勾画出麋鹿命运曲线图,把枯燥的数字演绎成为一段传奇、一段情感曲线、一段体味朗读、一段认知升华,这样的说明文教学就显得妙趣横生了。

(二)品味语言的独特之美

在《麋鹿》的开头,作者描述了一幅麋鹿的生活画面,用富有诗意的笔触展示了麋鹿生活环境的美好。诗意的语言可以朗读,可以揣摩词语含义和表达手法,可以抓住省略号来丰富想象,甚至可以用来作为范本开展仿写实践。《母鸡》一文更可品味作者文字的魅力:“一向”这个词可以去掉吗?为什么母鸡“扯长了声如怨如诉,使人心中立刻结起了小疙瘩”?“扯”“结”“小疙瘩”这三个词可以换成其他词吗?有了鸡仔的母鸡“总是挺着脖儿”“挺着身儿”,为什么用“挺”?把“脖儿”“身儿”换成“脖子”“身体”行不行?还有“讨厌”后面的感叹号、“不敢再讨厌”和“不再讨厌”的不同都值得细细品味。借此,展开语言实践活动,让语言内化(朗读、默读课文)后再外化。

(三)揣摩文体的个性之美

一篇文章成为教材的选文,一定是它具备个性之美。《麋鹿》的个性在于中国元素、地域特点、历史渊源,麋鹿的传奇经历见证了中国近三百年来的坎坷命运。那《麋鹿》这篇说明文就具备了文化价值、道德价值、政治价值等。如果《麋鹿》就是一场好雨,那包含其中的各种教育元素就随风潜入学生血脉中。当然,这些只能揣摩和体会,只能“润物细无声”。再看看《母鸡》,它的显著个性是欲扬先抑的手法。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处理?我们的教学该如何好好利用这个个性来训练学生的思维和写作?

(四)训练学生的创新表达

阅读理解是吸收,迁移表达是创造。阅读+表达才是完整的语文学习。我们要发现文本中可资迁移、表达的地方,或模仿或改写或新创,训练学生的创新表达。如,在《母鸡》一文教学中,可以把第四段作为创新表达的训练点,把结构的知识和能力做扎实;也可以进行情感体验迁移,让学生改写,把作者的语言范式变成学生的写作范式,最终成为充满变化的个性语言。这里的语言模式的转换复杂多变,创新表达的设计凸显了教者的功力。

二、“教略学丰”:略读课文的教学策略

《麋鹿》是精读课文,《母鸡》是略读课文。阅读教学有三种类型:精读、略读、选读。叶圣陶说:“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从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角度看,略读才是最具有实践价值的。因为,在生活中,我们的阅读绝大多数是略读,如新闻阅读、文学阅读,一般都是通过略读完成的。而略读教学对学生完善阅读能力结构、增强阅读能力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价值。

精读课文的教学做得充分到位,成为检验其他阅读教学的标杆。略读课文的教学的本质是学生“半独立阅读的课”,或者叫“略教课”——“教略学丰”:简略教师的教,增加学生的学。一般可以采取以下教学化策略。

(一)“简”字策略

“简”即简化,就是要简化初读,直奔难点、提纲挈领、整体感知;就是要简化结构,不求面面俱到,做好重点段的解读和精彩语句的赏析积累;就是要简化分析,以点带面、以练代讲,精心选材,迁移运用;就是要简化作业,以教材为拓展点,内引外联,灵活拓展阅读。如,《母鸡》一文的课堂教学结构可以有两种。第一种:首先速读全文,感知情感变化;其次对比阅读,体悟母鸡的伟大(抓四个场景:“挺身护雏”“全心喂食”“悉心教导”“夜间守护”);最后,回顾全文,领悟表达手法。第二种:首先,浏览课文,理清课文脉络;其次,品读重点,感悟母爱伟大(设计“半蹲”活动的体验与采访);最后,改写练习,操练言语,习得方法。“简”字策略使得课堂教学简化中有重点,在重点中走向深刻。

(二)“得”字策略

“得”即求得,略读课要在略教中让学生有所“得”:整体感知得文意,重点品味得语言,运用操作得方法。所以,在初读阶段要抓住难点做文章。比如,课文中重点的字词,要引导学生朗读和理解,像《母鸡》中的“一撮儿毛”“如怨如诉”等。在重点段阅读阶段,要抓住精彩的局部精读、赏析、积累。之后,要以精读的局部这个点辐射到面,组织以练代讲,迁移运用:可以从课文的词句拓展开去,积累语言范式,可以对习得的方法迁移训练,也可以链接课外,激发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这样就能保证学生略有所“得”。除了得到“言”,还要让学生得到“道”“情”“意”“法”。

(三)“导”字策略

“导”即导学,用好导语,激发阅读兴趣。略读课文的导语安排在课题出现之前,形式各有不同。有的高度概括前面的精读课文,以问题的形式带出略读课文。用好这些导语,能够迅速切入文章学习。导语不仅激发兴趣,还提示学生学习课文的方法。因此,我们要用活导语。《母鸡》的导语是“在老舍先生笔下,那只既古怪又可爱的猫跃然纸上。下面这篇课文也是老舍写的。认真读一读,看看他写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再比较一下,两篇文章的写法各有哪些特点?”这段导语提示了学生学习课文的任务——初读了解课文内容,再比较两篇文章写法的特点,在比较中体会《母鸡》这篇文章的写法。如此,在课堂上,学生以导语为依托,在对全文重点难点的突破中有所得。教师把握导语,思考阅读任务的内在联系和指向,使教学变得简约而轻松。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把精读课上教师指导的方法、学生掌握的技能尽可能用于学生体验、感悟和操作中。

(四)“抓”字策略

“抓”即“抓点”,就是要抓住几点来开展略读教学。其一,抓准切入点。于永正老师说:“每篇文章入选课本,成为课文,都承载了课文的独特意义。”略读课文从何处切入才迅速进入正题呢?这要发现文本的显著特点以及存在的矛盾之处。比如,《母鸡》一文从“一向讨厌母鸡”到“再也不敢讨厌母鸡”巨大变化中存在空白点,教学时可以从这里切入。其二,选准迁移点。用何种阅读方法来进行新课文的阅读,这需要从已学的方法中进行选择,以彰显个性。其三,看准训练点。如,《母鸡》这篇课文的训练点有:从结构上看,十分严整,特点鲜明——开头开门见山,结尾照应开头,中间承前启后;从语言上看,简练、平实、准确;从描述上看,白描手法中包含浓浓情愫,褒贬分明;从形象看,母鸡的言行举止处于左右两极,相差巨大,但是从母鸡到母亲的变化中,出现人格的提升。这些可资训练的点中,结构和语言值得学习掌握。

扣住文体展开教学,就能够充分彰显阅读教学的鲜明个性;根据教材性质来选择恰当的策略,必能获取优异的教学效果。这正是依“标”扣“体”,教学有“值”。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教学思考说明文策略
说明文阅读专练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对语文教学目的的思考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如何提高自述型说明文的颜值
说明文中相似、相反与因果联想的运用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