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语言之妙 展寓言之美

2016-06-24 09:02黄华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6年6期
关键词:学科素养创新思维语言

黄华

[摘 要]语文教学应该给学生怎样的素养?教学寓言故事时,教师应从教学语言的角度,引导学生领悟寓言故事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言 学科素养 创新思维 寓言故事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6-077

教学目标:

1.理解“弱不禁风、筋疲力尽、威胁”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把“弱”字写端正美观。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角色表演等形式,丰富“争”的过程,了解故事寓意。

3.培养学生通过说清故事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能复述课文。

4.初步感知寓言故事的趣味,积累更多的寓言。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理解成语的意思

师:鹬,长嘴巴,生活在水边。对蚌,你了解多少?(蚌:硬硬的壳儿,遇到危险合上壳儿保护自己)你们看,小篆字体多有意思呀,它们就像一幅画。 当长着长长的嘴巴的鹬和有着硬硬的壳儿的蚌碰到了一起,有趣的故事就开始了!

师(出示“弱”的小篆体):它像什么?“弱”的意思就是力量小、差的意思。说一说整个词语在文中指什么意思。这个字怎样写好看?(左右相等的字,要注意左收右放,左边的略微大一点儿)

二、指导学生用起因、经过、结果的方式概括课文内容

1.师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请其他学生边听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事,是什么事儿?

2.师分别请三个学生来说说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3.指名学生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4.师(总结):概括一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只要说清楚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就行。

三、品读课文的第二和第三自然段,感知寓言的语言密码,丰富“争”的过程

1.故事的起因是在第几小节写的?我们读一读。

2.课文最有趣的就是鹬蚌相争的过程了!鹬和蚌是怎样相争的呢?自己根据提示语读好它们的对话。

(1)让学生根据提示语读好鹬说的话。重点指导:威胁是一种怎样的语气?(吓唬、气势汹汹的)蚌有什么弱点呢?要抓住蚌这个弱点使劲吓唬,要读出气势汹汹的语气。谁再试试?

(2)师指导学生根据提示语读好蚌说的话。师重点指导:不甘示弱是一种怎样的语气?蚌为什么会得意洋洋呢?谁能将这种不甘示弱、得意洋洋的语气表现出来?

3.品读语言的妙处:这段鹬蚌争吵的话,很有意思,你们再仔细品读品读。谁来说说有意思在哪儿?

师指导:你看,这边鹬威胁说,那边的蚌就毫不示弱、得意洋洋地答。鹬说:“你不松开壳儿,我等着瞧吧!”蚌就说:“我就这样夹住你的嘴不放。”鹬说:“今天……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蚌就说:“今天……你就会饿死在这河滩上!”像这样你一言我一句,双方毫不相让的就叫做针锋相对、互不相让,这可是吵架的基本技巧。来,哪两位同学来吵一吵?

4.鹬蚌相争的过程中,只发生过这次对话吗?肯定不是。

半个时辰过去了,鹬略显疲惫,但坚持说:“你离开了水,迟早要干死的。”你们就是蚌,怎么回答?又半个时辰过去了,鹬蚌还是这样谁也不让谁。“蚌大哥,你就放了我吧!放了我,我送给你一颗大大的珍珠。你先放!”你们就是蚌,怎么回答?一个时辰过去了,鹬和蚌的力气越来越小,这时它们会如何对话呢?同桌两个试一试。(学生尝试对话)

5.像这样谁也不让谁,一直争了很久,就叫“相持”。鹬和蚌相持的结果如何?一起读读第四自然段。

师:同学们,你们想成为这样的渔翁吗?为什么?“老人家,你捕鱼多少年了?以前遇到过这种情况吗?今天为什么会如此幸运?”(师板书:渔翁得利)

四、复述课文,感受寓言的魅力

师:中华寓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这则《鹬蚌相争》是从战国时期流传下来的。当时战国七雄,逐鹿中原。有一年,赵国想要攻打燕国,而他们身后强大的秦国早就对这两个国家虎视眈眈,想要吞并它们。危难关头,燕国大臣苏代挺身而出,前往赵国将《鹬蚌相争 渔翁得利》的故事告诉赵王听,好让赵国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

师:同学们,如果你就是苏代,怎样把这个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赵王听呢?(指名学生讲述故事)

师(总结):一个小小的寓言,却蕴藏着大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

……

(特约编辑 木 清)

猜你喜欢
学科素养创新思维语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从历史文物古迹到架构学科活动的探讨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