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分解:从“文本化”走向真引领

2016-06-24 04:39邵美琴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教学目标

邵美琴

[摘 要]教学目标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走向,也是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的重要依据。以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乘法”这一单元的教学为例,谈如何“基于能力”运用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对教学目标进行分解与重构。

[关键词]教学目标 目标分解 认识乘法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7-003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它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走向,也是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的重要依据。如何设定好目标,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是所有教师都应该关注的。为此,我们对目标分解进行了研究。

一、缘起——教学目标的“沦陷”

大部分教师在备课时只关注教学准备和教学过程,对于教学目标都是盲目抄袭,将教学目标束之高阁,只把教学目标看成备课中的一种格式,一个形同摆设的“标签”,缺乏对教学目标的思考与理解。

教师在进行磨课、评课时都只关注教学过程是否流畅与新颖,教学结构是否优化与完整,教学方式是否开放与革新,却忽视了教学目标的拟定。

不少教师只注重对学习结果的评价,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其实教师都知道教学目标很重要,但是到课堂上就变成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在这之前我曾上过几次区级公开课,在进行独立备课时没有一次设计过教学目标,都是照搬照抄,为的就是使自己的教案完整。试教过程中,我自己也不知道对于本课的知识点该教到什么程度,通常都是凭着感觉去教,对于学生的学习也缺乏评价的标准,只能想当然地进行评价。这样的课,教师心中没底,又何谈教学效果呢?教学目标的“沦陷”,使得我们的课堂也失去了方向。

二、揭秘——教学目标的“文本化”

为何教学目标不被教师关注,不为教师所用呢?究其原因,还是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认识不足,把握不够。课堂当中,教师不是根据教学目标确定课堂教学的方向,对于课堂当中出现的生成性资源,缺乏足够的调整能力,使得上课之前设定的目标成为不可逾越的鸿沟。上完课之后,很少有教师能够根据教学目标检测教学效果,这样使得教学目标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同时,对于一部分教师而言,特别是新教师,因为自己思想观念、知识能力、专业素养等的缺陷,无法解读教材中笼统、泛化的教学目标。

以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乘法”这一单元为例,教材给出的教学目标如下所示:

若是没有教学经验的教师,看到这样的教学目标不禁要问:乘法的含义是什么?如何让学生去经历?怎样让学生体会乘法与加法的联系和区别?如何让学生进行操作?如何培养学生有条理、独立思考的习惯?如何用这样的目标去评价学生的学习呢?……可见,这样的教学目标过于“文本化”,在教师实际教学过程中缺乏可操作性。

三、引领——教学目标的分解与重构

如何才能让教学目标真切地引领教学的全过程,让教师对照目标反观自己的教学,实时调整教学过程与方法,用目标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呢?课程目标是宏观的、方向性的,不太容易操作,这需要我们认真地理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并针对其中的要点逐条进行剖析,并细化出可以观测、评价的标准。为此,我开始了“基于能力”的数学课程标准单元目标的分解研究。本研究主要以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为理论依据。

加涅是美国20世纪中后期很有影响的著名教育心理学家,他曾在《学习的条件》一书中,从人类习得的性能中区分了五种学习的结果,这种学习的结果也称为五种习得的性能,表现为五种不同的能力,即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运动技能和态度。

从学习结果对学习进行分类,对于我们帮助学生学习,更好地组织教学具有更现实的意义。同时,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为深入分析新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知识与技能”目标是与学习结果分类理论中的言语信息和运动技能相对应。与学习结果分类理论中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对应的是“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结果分类理论中把态度也作为一个重要方面提出来,这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相对应。

下面,就以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乘法”这一单元为例,谈谈如何“基于能力”运用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对教学目标进行分解与重构。

1.“知识与技能”——言语信息

言语信息作为一种学习结果,是指学习者通过学习后,能记住诸如事物的名称、地点、时间、定义和对事物的描述等具体的事实,并能在需要时将这些事实表述出来,它是帮助学生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2011年版新课程标准将“两能”转化为“四能”,突出强调了在培养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增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这一目标应该贯穿于我们教学的始终。基于这样的思考,我编写了第一个目标。教师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对学生所发现信息的数量以及所提问题的价值来评价学生的学习。在第三个目标中,我对乘法的含义也作出了清晰的说明:乘法表示“几个几相加”。将目标进行这样的分解,教师就能对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的读、写以及各部分名称都有了清晰的认识,进而可以指导自己的教学以及对学生学习的评价。

2.“知识与技能”——运动技能

运动技能又称为动作技能,是通过人的活动而习得的,其行为结果表现为身体动作的敏捷、准确、有利和连贯等方面。

运动技能其实是学习主体内部思维活动的外显行为方式。所以学生在摆小棒时,不是胡乱摆的,而是要结合乘法的含义,按照指令有条理地摆。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摆的过程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第一个目标对学生书写乘法算式也提出了要求,这样,这一目标就变得可检测了。这两个目标都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过程与方法”——智慧技能

智慧技能是学生使用概念符号与环境进行相互作用的能力,它主要是解决“怎么做”的问题。

这一目标清楚地指出要根据乘法的含义来沟通乘法和加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进行加法和乘法算式互化时,对目标进行分解,发现以举例的形式来表述会出现不同的变式,但是不管题目如何变,思考时只要回归到乘法的含义,就能以不变应万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区分了加法和乘法这两个概念,而且深化了对乘法含义的认识,提升了自身的数学思维能力。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在反馈中所暴露出来的思维过程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

4.“过程与方法”——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以支配他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的有内在组织的才能,这种才能使得学习过程的执行控制成为可能。

2011年版的课程标准在目标定位上将原有的“双基”扩展为“四基”,突出强调了在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要进一步发展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在这个例子中,学生通过摆一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而比较这一内部加工方式既沟通了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又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了乘法的内涵和外延,提升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5.“情感、态度、价值观”——态度

态度是一种习得的,影响个体对某事物、人或事件的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

课程标准中“态度”这一目标往往和情感密不可分,比如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等。在学习了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后,我觉得态度还可以是“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克服学习困难和承受学习挫折的忍耐力、提高自制力。形成实事求是的学习数学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在学生认识乘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情境、有价值的数学思考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通过教师和同伴的评价与鼓励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在认识了乘法后,学生还应该养成从乘法的含义数物体(人)和列乘法算式等习惯。

“基于数学能力”分解的单元教学目标可操作、可检测,不仅能有效指导教师的教,而且能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从而实现对教学的真引领。当然,分解目标并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实现目标才是教学活动的最后归宿。虽然教学目标分解的研究刚刚起步,可以相信,通过这样的研究会有更多的教师关注教学目标,只要我们多一只慧眼看目标,很快就能拨开云雾见天日!

[ 参 考 文 献 ]

[1]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马文婕.加涅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对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启示[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06).

[3] 高君青.小学数学教学目标拟定的现状扫描及策略探究[J].小学教学研究.2012(22).

[4] 章颖.小学数学教学目标意识缺失与重建[J].课程教育研究.2012(14).

[5] 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责编 金 铃)

猜你喜欢
教学目标
隧道工程教学体系改革方法探索
初中英语诗歌教学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新媒体环境下数学教育方法的优化
小学英语故事教学法新说
《孔乙己》连续性教学目标撰写及教学活动设计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