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于传统的现代化

2016-06-28 00:59冉华莹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笔墨中国画艺术家



根植于传统的现代化

我体会到每一个成熟的体系都有自身的逻辑性,他们都有自己的发展变化的内因与外因。走中西融合之路一定要慎重,随心而动才是真正的创造。

谢青《鸣晨》纸本水墨34cm×34cm 2013年

“中国画应该向何处发展?”是20世纪以来,大多中国艺术家开始困扰的问题。谢青对此问题进行了一番研究,尤其是自欧洲回国之后,她更清楚地意识到中国画在中国文化中意味着什么。

谢青的创作一直保持着中国画传统材料的使用,生宣、毛笔、墨、中国画颜料。在传统材料使用的同时,她也在思考以绘画表现现代生活、个人思想情感,有关中国的传统还能坚持的:一是笔墨的语言,二则是中国文化怎样承载于现代的中国画中。

谢青在教学之余,一直从事中国画的创作与理论研究。谈到笔墨,不得不提及的是谢青在中央美院附中、本科以及研究生期间所受到的专业训练及美学教育。学习中对造型与写生的高标准严要求为谢青后来的花鸟画创作提供了扎实的基础,如今谢青的创作中如何表现花鸟的形体,完全来自于当年大量的写生练习与积累。她本科期间又跟随张立辰、郭怡孮、赵宁安、金鸿钧等先生学习花鸟画,博士期间对潘天寿先生的艺术进行深入研究。加之平时坚持书法的练习,谢青的笔墨功底可谓深厚。笔墨是中国画最独有的特色,至今在中国画创作中,不论派系争论何如,笔墨固然有着重要的地位,不可丢。

无论在艺术理论还是绘画创作上,谢青都有自己的立场和见地,至今,她还是个虚心的学者,经历人生的起伏或是走过很多地方,她也不会固始不变,几乎每年都会根据遇见调整自己的观点和执念,这绝不是对自己艺术犹疑和否定,而是一种成长、自我完善甚至是脱蜕。作为一个传统的中国画艺术家要建立毕生的信念不是盲目的清寡自守,谢青将西方现代化对中国画的冲击分析得很是透彻:中国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文化打开东方大门之时,中国画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缩影,命途多舛。中国的画家们有的追求“中西融合”借符合西方审美观的视觉表现改造中国艺术,为中国谋求新出路;有的甚至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有的也在为立足传统与发展做着自己的努力……而这些问题的产生为重新审视与评价中国画的问题产生巨大的外界压力。中国绘画如何在时政或潮流各种的冲击下,寻找自己的价值和生存空间以不负于这个时代,这种被动的压力怎样转换成主动解决的态度,成为每一位在浮躁现实中依然以传统安身立命的艺术家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如果简单地把西方的现代绘画的技术和思考方式拿来套用在中国画上,这种看似现代化的捷径并不是最佳方案。立足于中国文化来谈中国画的现代化与西方的绘画关系,这便是中外差异的问题,而有些人却将其变成古今之论。似乎中国画在现代化的历程中必须要摒弃所有的过去,尽量向西方靠拢才是现代化,这种极端反传统的现代化观点不可能从本质上解决中国画的现代发展问题。

01谢青《玉羽裁霞》纸本水墨180cm×180cm2014年

02谢青《林中细语》纸本水墨98cm×98cm2014年

她举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简单例子,西方的艺术家学习中国的文化,比如他们学习了中国的书法,在自己的作品上用大笔刷刷出类似书法中的笔迹。从中国文化的角度来看,西方人的这件作品并不是书法,更无法与中国画相提并论,因为他们刷出的是书法的表象,这不是构建了中国文化的“骨”与“肉”的艺术作品。反之,中国人直接搬来西方的绘画材料或技术,在宣纸上讲求革新,那么在西方人的眼中这种绘画只不过是换了一张纸而已,与其水彩画无异。但是,不论西方的艺术家或是我们自己,不论是不是使用对方的工具和技法,只要是置身于自己根植的文化环境中时,不管汲取了怎样的文化元素,艺术创作的思考渗透在作品中,而不是炫耀浮面的淫技奇巧,便都是值得推敲的现代佳作。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已经是艺术家谢青检验自己立足于继承传统实现艺术现代化的“笨拙”的好办法,自欧洲考察回国之后,收获最大之处在于她意识到中国画走到今天,创作中笔墨以及中国文化依然何其重要。当代艺术如果是依赖于语言、文字的表述才能阐明自己的宗旨,那么艺术将会变得有局限性,而图像才是绘画中传达信息最重要的部分。她说:“以前看国外的展览我还有一个想法,就是希望从中得到一些启发,能够融会在我的中国画创作中,但是现在我体会到,每一个成熟的体系都有自身的逻辑性,他们都有自己的发展变化的内因与外因。走中西融合之路一定要慎重,随心而动才是真正的创造。”

猜你喜欢
笔墨中国画艺术家
中国画
笔墨童年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