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国家认同建设的成绩、存在问题及其对策

2016-06-28 18:24方明詹全友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年13期
关键词:成绩民族地区问题

方明+詹全友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国家认同建设在政策法规体系、民生建设、学校国家认同教育、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但也存在专门的制度体系有待完善、民族地区民生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学校国家认同教育接地气不够等不足,为此,应在完善制度体系、努力提升民族地区民生水平、提升学校国家认同教育的“人气”等方面下足功夫。

关键词 民族地区 国家认同建设 成绩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民族地区国家认同建设,是新时期民族地区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仅就民族地区国家认同建设所取得的成绩、存在的不足及其对策开展初步研究。

1民族地区国家认同建设的成绩

(1)初步形成了一套政策法规体系。围绕《宪法》相关条款,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综合性、专门和相关政策法规,特别是2015年7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以下简称《国家安全法》),第3条规定:“国家安全工作应当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维护各领域国家安全,构建国家安全体系,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第26条规定:“国家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防范、制止和依法惩治民族分裂活动,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部立足全局、统领国家安全各领域工作的综合性法律,有利于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律制度体系的建立,并为维护我国国家安全提供坚实的法律制度保障。2013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作出了详细规定。这些法律、政策为民族地区国家认同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和优越的社会氛围。

(2)努力解决民族地区民生问题。利益认同是民族地区国家认同建设的重要内容,这就需要政府以改善民族地区民生为重点,从而提高政府公信力,让民族地区群众在内心相信、支持和维护政府。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十二五”期间,民族地区民生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十二五”期间,中央累计安排民族8省区621.5亿元补助资金,支持728.15万贫困农户改造危房。民族八省区共有414个县属于贫困地区,从2013年起享受较高的户均补助标准。“十二五”以来,民族八省区贫困人口减少1712万人,减贫率为43.7%。同时,努力完善民族地区社会保障体系。到2015年底,内蒙古、广西、西藏、宁夏、新疆等5个自治区已在所属县级行政区,建成制度名称、政策标准、管理服务、信息系统“四个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民族8省区参保居民达到7483万人。积极支持民族地区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2011年以来,中央财政共拨付民族8省区补助资金543亿元。

(3)学校国家认同教育取得明显成绩。民族地区各级各类学校,通过开展德育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观。如新疆打造民族团结教育系统工程,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做到民族理论、民族知识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各级各类学校开好民族团结课程,小学进行中华民族大家庭教育,初中进行民族团结常识教育,高中阶段进行民族宗教政策教育,高等院校将民族团结教育内容有机融入思想政治课和《形势与政策》等教育教学中。实现全区教育系统人人有民族团结微行动、班班有民族团结先进个人、校校有民族团结学习标兵、县县有民族团结示范校园、处处有民族团结学习模范。

(4)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取得突出成绩。近年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在全社会深入开展,各地各部门高度重视,真抓实干,涌现出大批示范典型,在宣传贯彻党和国家民族政策,增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等方面发挥了很好的引领作用。2012—2016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共命名三批,总数达279个,类型涵盖县(市、区、旗)、乡镇、村、街道、社区、学校、企业、宗教活动场所等,评审命名工作也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2016年3月21日,国家民委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州(地、市、盟)试点考核验收工作的通知》,组织有关省(区)对吉林延边等10个创建活动示范州(地、市、盟)试点进行考核验收,进行“回头看”,督促创建活动取得圆满成效。

2民族地区国家认同建设存在的问题

(1)专门的制度体系有待完善。虽然有《国家安全法》、《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等法律、政策,但由于种种原因,国家认同建设问题既没有明确地被纳入国家意识形态的范畴,也没有明确地进入国家核心价值的层面,没有把巩固和提升国家认同作为国家的最高利益来考量,结果,中国至今没有统摄性的关于国家认同建设的国家战略,共同推进国家认同的强大合力很难形成,进而延迟国家认同的持续增强,国家认同的增长处于任其自然的状态,明显不利于国家认同的增强。

(2)民族地区民生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由于自然环境、历史背景等多方面的因素,民族地区的发展与民生状况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不均衡和教育不公、社会保障还很不完善等,特别是脱贫任务艰巨,越往后,民族地区扶贫难度越大,构成最后贫困堡垒的,都是已经多年努力仍难以根除的顽疾。如贵州现有623万贫困人口。2014年底,广西还有贫困人口538万,是全国贫困人口在500万以上的6个省区之一,贫困人口总量排在全国第4位。2015年,广西约有85万人实现脱贫。同时,民族地区村级和组级组织治理型贫困、“六个精准”亟需精准、扶贫腐败治理能力不高、调动各方扶贫积极性的能力不够等问题还不同程度的存在。

(3)学校国家认同教育接地气不够。国家认同离不开教育,而教育的重要环节表现为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杨晓燕就宁夏四所高校进行选样访谈后发现,民族地区因地域偏远性和经济发展落后性,使教育各个环节出现滞后。一是教育主体即教师的非专任性,多数是由学院党总支书记或辅导员担任,处于说教者的地位,注重理论灌输,忽略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培养,导致学生在国家认同教育的自觉能动作用降低。在回答“您是否喜欢学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时,学生选择“不喜欢”的有37.4%,说明教学效果不高。二是教育方法和内容不够恰当。有些教师没有对讲解内容进行细致准备,很少将教学大纲的规定和学生的关注点有机结合起来。三是教育环境氛围不够浓厚,一些高校管理者似乎更多关注的是学生招生率、就业率和安全率,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课是搞“假、大、空”,挤占其教学资源和条件,调查发现有的学校只开设一门思政课。

3民族地区国家认同建设的对策

(1)完善制度体系。《国家安全法》是国家安全领域的基础性法律,也是统筹引领国家安全领域立法工作的综合性法律,涵盖了国家安全各个领域的内容。具体到国家认同制度建设而言,落实《国家安全法》各项要求,还需制定相关的配套制度,形成原则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针对性和有效性兼备的国家认同制度建设的法规体系。不仅要充分利用各种政治社会化的手段增强国家认同,而且要构建一个国家认同建设战略,形成国家认同建设的目标、思路和步骤,还要形成强化国家认同的政策和措施,积极推进国家认同的巩固和提升。与此同时,特别要注意避免出台那些有损于国家认同的政策和措施。

(2)努力提升民族地区民生水平。继续加大民族地区民生建设的投入力度,大力解决教育发展不均衡和教育不公的问题,大力提升社会保障水平,特别是要用5年攻克民族地区贫困堡垒,唯有采取超常的手段,精准扶贫。从民族地区贫困情况及扶贫工作实际出发,我们提出“1+3”模式,即紧紧围绕精准扶贫这“1”中心任务,通过大力提升政府精准扶贫能力、教育精准扶贫能力、生态精准扶贫能力这“3”大能力,构建“立体式”精准扶贫模式,努力切断导致经济贫困的根源。

(3)提升学校国家认同教育的“人气”。《国家安全法》第76条规定:“国家加强国家安全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国家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将国家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公务员教育培训体系,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据此,应明确把国家认同建设纳入民族地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通过理论灌输法、渗透法,将国家认同宣传教育渗透到学生的课题及日常生活中。新疆的做法值得推广,全区教育系统将以一个个“微行动”汇聚成巨大民族团结正能量。一是解决“微问题”,致力于解决各族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不利于民族团结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二是讲“微故事”,教育系统将适时举办民族团结“微故事”征文和讲“微故事”大赛,以各族师生身边点滴小事为题材,用身边的人讲身边的民族团结事。三是组织“微演讲”,各级各类学校推进落实课前3分钟“微演讲”自我教育活动,采取每月一主题,每周一部署,每天一安排,每节课前有一名学生演讲。四是践行“微言行”,使民族团结微观化、生活化,在细微之处践行民族团结,成为各族师生的生活风尚、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五是开展“常行动”,常握手、常微笑、常问候、常祝福、常帮助。六是建设“微媒体”,充分发挥“丝路新语”微信平台作用,运用手机网络资源,建立微信群、移动客户端、QQ群等公共平台,传递民族团结正能量。同时,充分挖掘和大力弘扬民族地区国家认同的传统文化资源,以祖先的事迹激励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N].人民日报,2015-12-24.

[2] 闵文轩.住建部:大力支持民族地区农村危房改造[N].中国民族报,2016-4-26.

[3] 赵曦.脱贫攻坚战,民族地区怎么打[N].中国民族报,2015-12-11.

[4] 闵文轩.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民生为本 人才优先[N].中国民族报,2016-4-22.

[5] 蒋夫尔.新疆打造民族团结教育“升级版”[N].中国教育报,2016-3-31.

[6] 国家民委再命名示范单位[N].中国民族报,2016-3-4.

[7] 周平.论中国的国家认同建设[J].学术探索,2009(6).

[8] 王念,杨洪涛.贵州:明确扶贫开发时间表[N].中国民族报,2015-11-27.

[9] 广西“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100万人[N].中国民族报,2016-1-12.

[10] 杨晓燕.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研究——以宁夏地区为例[J].人民论坛,2015(2).

[11] 王比学.实现国家安全法治化——访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教授[N].人民日报,2015-7-2.

猜你喜欢
成绩民族地区问题
剖析累进评分法对体育成绩评定的必要性及其应用
影响高中体育特长生成绩的因素及对策分析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
电子商务通识课程考试成绩多维度分析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