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失的价值观

2016-06-29 10:13徐敏
新西部 2016年5期
关键词:魏则西藩篱诚信

徐敏

4月12日,年仅21岁,生前就读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学生魏则西,因身患滑膜肉瘤去世。黄泉路上没老少,原本是桩很平常的事,但魏则西事件却引发民众拷问社会的良心何在。该事件在此不便展开,借此转发网友的一段言论:“百度控制着普通人接触信息时代的入口,却把路标指向邪恶欺骗的世界。它让人们对互联网世界失去信任、对技术失去尊重、在使用这个时代最先进的知识、信息获取方式时感到恐惧……这种对弱势群体对普通大众的经年累月的作恶,是最深的恶。”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唯利是图的案例比比皆是。我们从小被灌输的教育就是长大了要出人头地;等到大了,我们为了出人头地而不得不去争权夺利,这成了我们的毕生理想;我们潜移默化地受教于被人民服务,而不是为人民服务。在我们的周遭,似乎没有钱解决不了的事,有钱能使鬼推磨这句俗语,相伴我们几千年而从未过时。

我们一方面越来越感觉到树立价值观势在必行,它是文明社会的共同取向;但另一方面又对何谓价值观理解得天各一方,甚至不少人坚信价值观就是有形的资产和金钱,就是权力和地位。而这种扭曲的意识形态,竟被我们的各类媒体和电影电视肆意渲染着,放大着。人与人之间勾心斗角,失去诚信;社会关系恶行充斥、假货肆虐。原本人类共同追求的普世价值,却被我们解读为“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原本人类从善的价值期许,就这么被粗暴地践踏并定义化了。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三年多来,这一核心价值观没有在法律和道德的框架下逐一落实。诸多令人发指的恶行在一些地方与日俱增,以致鸡说鸡语,鸭说鸭话,善恶不分,良莠不辨。

善的国度是有边界的,而恶的表现则是没有边界且随心所欲的,这是野蛮与文明的根本区别。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说过:对善恶的无知是人类生活中最动乱的因素。

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我国的经济建设举世瞩目,但与此同时,我们却往往感觉到迷茫,甚至沮丧。价值体系的混乱,直接导致诚信丧失,人性缺失,腐朽的生活方式死灰复燃,效仿堕落成为衡量成功与否的标志。

一直以来,我们总认为意识形态受制于经济发展,只有经济发展了,我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才会得以进步。但事与愿违的是,我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却仍旧被圈在“天下熙熙皆为利去,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精神藩篱中。

我们究竟要走向何方?我们真正追逐的目标到底是什么?这些问题不仅拷问着追梦路上的每一个人,更无情地拷问着尚存良知的所有知识分子。

当下,国内知识界开始反思我们的文化与价值判断的冲突点,从梁漱溟先生半个世纪前所著的《中国文化要义》一书中,可以发现和剖析我们的人格弱点和文化特性:自私自利、不讲公德、一盘散沙、不能合作、听天由命、内外两面、敷衍因循、因袭苟安,对国家及公共团体缺乏责任感,徇私废公及贪私(贪腐)等。

可以说自“五四运动”后,近百年来仁人志士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就未停止过,但囿于我们的因循守旧,实难冲破旧观念的藩篱,再新的酒瓶,最终装进去的往往是老酒。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可有可无的一方说辞,更不是混乱不堪的各自为政,它是人类追求梦想的指路明灯,它的普世性是一种从善的文明体系建设。人类之所以在不断自我完善的道路上走得如此艰辛,就在于我们充分认识到,自私的天性,必须得到有效的控制和约束。既然人类具有自我完善的诉求和期望,我们就有理由坚信,野蛮人征服过文明,然而到头来都将屈服于文明。

猜你喜欢
魏则西藩篱诚信
企业不诚信怎么办?
美丽的藩篱
美丽的藩篱
“魏则西事件”中,谁最该反思?
魏则西之死
公开公信 筑牢法治“藩篱”
陕西魏则西事件震撼全国
魏则西难题
照片之争,诚信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