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2016-06-29 14:29许灵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12期
关键词:五位一体问题

许灵

【摘要】大学生创业激励机制是各激励主体通过一套理性化的制度作用于创业大学生、进一步调动其创业积极性的制度。本文旨在对大学生创业激励机制主体,即政府、社会、高校、家庭四大激励主体在激励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激励机制 问题 五位一体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2-0039-02

大学生创业激励机制的运行更多彰显于各激励主体——政府、社会、高校、家庭对激励客体——创业大学生的协力助推当中。笔者发现,各大激励主体尚未形成有效衔接、触角广泛、互为补充的组织连接模式,尚未建成完善有效的大学生创业激励机制,导致大学生创业激励机制主体在运行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政府

(一)在制度的制定方面

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的制定不成体系。我国相应的政策零碎地散落于各个部门的文件之中。笔者在对某高校创业学院负责人进行采访时,他表示:“从去年到今年,创业的这个热度你们也都能感受得到,我的感受特别深,因为有许多的工作要做,有国务院的文件、人社部的文件、教育部的、共青团委的、科技的、妇联的文件,关键是除了部门的,还有国家的、省的、市的,各级各样的文件。”

另一方面,帮扶创业大学生的贷款贴息政策及税收优惠政策力度不够。大学生创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往往只涉及到小型微利企业税率优惠和企业所得税减免,优惠的范围与力度均很小。例如,大学毕业生创办技术服务业、信息业、咨询业类的企业,最多可免征两年的企业所得税。

(二)在制度的执行方面

当前机制下,政府制定的帮扶创业大学生的创业政策只是框架性、方向性的,政策的操作性不强,这也进一步造成了政策执行力度不足的结果。因而,框架性的、方向性的创业政策成了一纸空文。谈到优惠政策的落实,创业大学生田金龙感触颇深:“从国家出台的一些政策可以看出,对于大学毕业生创业确实非常重视和支持,希望能在政策落实方面再花点力气。毕竟政策制定出来不是为了好看,而是为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助一臂之力。如果针对在校大学生创业的支持政策能放宽一些限制条件,在政策落实过程中,如果环节再简洁一些、执行再方便一些、办理效率再提高一些、权责界定再明晰一些,肯定会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

二、社会

(一)银行政策性创业资金贷款存在隐性障碍

商业金融机构以营利为目的,这一点并不因为创业大学生的身份而有所改变。他们掌握的资料足以证明创业大学生成功率并不高,远不如一般的中小企业的成功率,考虑到贷款回收的可能性,商业金融机构很少向创业大学生贷款。

而除去商业银行,许多国有银行、政府工商部门虽都对大学生创业资金贷款给予各种政策倾斜,如可分期缴纳注册资金、税收减免、免费创业培训等。但是,大部分银行并不是无条件提供创业资金,很多银行的大学生创业贷款申请材料中均要求提供“大学生创业贷款申请者个人或家庭收入及财产状况等还款能力证明文件”及“大学生创业贷款申请者担保材料”,抵押或者担保是大学生获得创业贷款必不可少的条件。实际上,刚毕业的大学生很难形成足够的金融信誉获得信用贷款。这些限制性条件对于家庭并不宽裕的大学生来说是获得银行创业贷款的隐性障碍。在对创业大学生进行访谈的过程中,面对创业的阻碍时,创业大学生普遍认为“缺钱”是首位,并坦诚“资金和人才永远都是最需要的、永远都不嫌多”、“去银行很难贷到款,银行是不会借钱给我们的”。

(二)社会企业与高校合作形式单一

目前,社会企业与高校合作较少,合作形式较为单一。而过于单一的合作形式导致大学生创业实践很难真正地踏入社会、走进企业。从整体上看,高校与企业在创业人才培养、创业基金设立、技术创新与转化、实践基地建设、创业导师聘用等方面的合作并不多见。

(三)社会创业氛围缺乏宽容

创新创业本身仅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创新创业路上必然会遇到困难,存在风险,创业成功只是小概率事件。但现今社会上普遍弥漫着“成功学”论调,崇尚成功,对失败嗤之以鼻,养成了“以成败论英雄”的惯性思维,对创业失败缺乏宽容。

三、高校

大学生创业激励机制的运行更多地彰显于高校的创业教育之中,目前,高校创业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创业教育目标缺乏科学性

高校的创业教育本应建立在鼓励成功的基础上,同样允许大学生创业失败的情况发生,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在与创业学院负责人进行访谈,他提到:“世界不断变化,如果你的能力还是原来那样,那你就是井底之蛙,不适应这个社会,所以,‘乖孩子时代,我们其实更需要这种创业教育,去拓展他们的创新知识,去打开他的视野,拓展他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但目前,高校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存在偏差、缺乏科学性。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其核心指导理念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以创业带动就业”是其最重要的目标定位。在这样“就业型”的目标定位下,高校开展的创业教育主要满足大学生的就业需求。而就业教育理念下的创业教育,难以承担起培养社会需求的“创业人才”职责。

(二)创业教育模式失衡——重理论、轻实践

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多是在课堂上教授创新创业相关知识,实践接触的机会太少。笔者在对接受过创业教育的学生进行访谈时,他们表示:“那些老师都是学校里的,只是理论知识丰富而已,并没有创业经验。”并且,受访中的广东省创盟书记也回应到“现在我们发现一个问题就是,本科院校关于创业教育这块儿积极性是不高的。高校无法提供给创业学生一个充足的锻炼、实践平台” 。同时,高校缺少创新创业实习基地,大多数创业大学生想要实习却无法找到合适的企业,大学生无处实践、锻炼能力。

(三)创业教育资源匮乏

一方面,教师资源队伍建设不合理。高校教师本身就缺乏创新创业的相关知识,学校聘请有丰富创业经验的老师少之又少。从笔者的访谈资料中可以得知:许多高校只是偶尔请一些校外的企业家来学校给学生上课,缺少拥有丰富企业实践管理经验和创业体验的企业家来校任教。

另一方面,创业教育课程缺乏系统性。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较为匮乏,缺乏系统。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只是举行少量的讲座、创业竞赛,并多是在课程里夹杂些创新创业的知识。

(四)创业教育相关理论研究不足

我国关于创业教育理论的研究仍处于早期阶段,没有形成系统的创业教育理论。理论指导实践,失去创业教育理论的武装,正在进行的创业教育未能得到有效的指导。

四、家庭

因对创业的不确定性容忍程度较低,中国式家长普遍不太支持子女在大学期间进行创业。中国式家长更希望子女能安稳地工作和生活,而不是去冒险创业。因为创业意味着风险。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中国式家长会引导和影响其子女的择业过程,以“求得一份有保障、安稳的工作”为由,打消创业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

笔者发现,各大激励主体尚未形成有效衔接、触角广泛、互为补充的组织连接模式,尚未建成完善有效的大学生创业激励机制,而创业激励机制的完善亟需政府、社会、高校、家庭、创业大学生五位一体的建立。

猜你喜欢
五位一体问题
电力物资企业“五位一体”建设策略
搭建“五位一体”多功能培训平台
避开“问题”银行股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