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句末助词“着呢”

2016-06-30 08:51李桂玲
北方文学·中旬 2016年5期

李桂玲

摘 要:本文从历时探源的角度论述了句末助词“着呢”的形成过程,并研究了其语法语用功能,期望对后来的研究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着呢;演变发展;语法语用

朱德熙曾提到在“他躺着呢”中,“呢”是加在“躺着”上的;“他还小着呢”中,“呢”不是加在“小着”上的,而应分析为“着呢”加在“小”上。朱先生提出的“着呢”在不同词类后作不同语法分析的研究方法很重要。“着呢”合在一起使用时,既可能是用于动词、形容词后表动作、状态持续的助词“着”和语气词“呢”构成的短语,也可能是肯定某种性质、状态的语气词,吕叔湘称之为“句末助词”。

现在学界普遍把“着呢”分成两类:一类是“着呢”用于动词后,表示动作持续,这种情况下的“着呢”不是一个词,而是由时态助词“着”和语气词“呢”构成的短语,如“他躺着呢”;另一类是“着呢”用于形容词和类似形容词的短语后,表示肯定某种性质或状态,略显夸张意味,此种情况下的“着呢”是一个语气词。本文主要研究用于形容词以及类似形容词成分后的句末助词“着呢”。

一、“着呢”句法语义的发展演变

学界从历时探源的角度对“着呢”的研究相对较少,主要有向熹、罗骥、翟燕等人。向熹指出“着呢”是由“着哩(里)”变化而来的;罗骥认为“里”最早是用在动词和时态助词“着”后的一个方位词,后逐渐演化为语气词;翟燕提出“动词+着+哩”是由“动词+着+宾语+哩”演化来的,结构中的宾语根据语境省略,或者宾语提前时,这个结构就有可能演化为“动词+着+哩”。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语料库,具体探究“着呢”的历史发展演变。

(一)唐、五代时期

通过语料检索,我们发现“动词+着+里”结构在唐、五代时期的佛经论著中就已出现。例如:

(1)佛向经中说着里,依文便请唱将来。(《敦煌变文集新书》)

王力认为“着”附着于动词后,“动词+着”表示完成态,相当于现在的“过、到”,并非表持续状态。“着+哩”是时态助词“着”与语气词“里”组合形成的短语,并没有深层次的语义。它们只是碰巧出现在一起,或是为了凑齐音节,或是为了断句,才在“动词+着”后加“里”。江蓝生也认为唐、五代时期语气词“里”开始向“哩”演化,但还没有和时态助词“着”连在一起使用。

(二)宋元时期

宋元时期,“着里”、“着哩”两种结构形式并存,混合使用。在这期间,“着里”出现8次,且集中在《朴通事》一书中;“着哩”出现54次,主要出现在元杂剧中。例如:

(2)干饭也做着里,稀饭也熬着里。(《朴通事》)

(3)我正行走着哩,被那马撞了我一脚。(《全元杂剧·黑旋风双献功》)

(4)如今在俺家堂阁板儿上放着哩。(《全元杂剧·张孔目智勘探魔合罗》)

(5)龙颜大怒着哩。(《全元杂剧·谢金吾诈拆清风府》)

这一时期“着哩(里)”的语法功能有了很大的发展。首先,与唐、五代时期相比,这时的“着哩(里)”表示动作的持续,表时态义。其次,例(5)中“大怒着哩”是句子谓语部分,“大”作状语修饰谓语中心词“怒”,而谓语中心词后面一般接宾语、补语和语气词,那麽“着哩”显然不是宾语,亦非补语,只能把它作为表示强调的句末助词,表情态义。宋元时期的“着哩(里)”主要用来表示动作持续的时态义,但也开始出现例(5)这种表示肯定某种性质、状态的情态义。

(三)明清时期

明代时,“着里”这一结构形式由“着哩”全面取代,“着哩”稳定下来。通过检索,我们发现明代作品中“X+着呢”格式出现135次(共142条,有7条不符合“X+着呢”格式)。例如:

(6)猪八戒在芭蕉树下埋着哩。(吴承恩《西游记》)

(7)强盗多着哩!不要惹事!(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

(8)你今夜心里还不知怎地恼着哩!(《今古奇观》)

明代“着哩”的语法、语义大都承袭元代“着哩(里)”,但也有其自己的发展。表肯定某种性质、状态情态意义的“着哩”数量明显增加。在搜索到的135条语料中,表情态义的有59条,占43.7%

清代开始出现“着呢”。清代早期作品,如《儒林外史》、《歧路灯》等,更多的还是使用“着哩”。清代中期的《红楼梦》真正实现了由“着哩”到“着呢”的转变,整本书里没有出现过“着哩”。从《红楼梦》中“着呢”的用法来看表时态义的“着呢”数量和表情态义的“着呢”数量相当,表情态义的“着呢”稍占优势,这说明清代表情态义的“着呢”有了更大的发展。

二、“着呢”的语法语用功能探究

“着呢”是口语中常用的句末助词,它的语法功能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本文主要从句末助词“着呢”前的成分、所使用的语体以及歧义表达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着呢”前的成分探究

《现代汉语八百词》提到“着呢”可用在形容词或类似形容词的短语后,并未明确说出哪些形容词和短语可以用在“着呢”前。经过分析,我们发现“着呢”前的形容词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静态形容词,如长、早、多、好,“静态形容词+着呢”表示性状程度的加深。例如,“这条街长着呢”,这句话是说话人由于某种原因而对街道情况的一种夸张。

(2)动态形容词,如红、渴、香、乱、认真等。“动态形容词+着呢”有时表示时态义,如“她正脸红着呢”表示她的脸正发红这种状态;也可表示情态义,如“她脸红着呢”是对她脸红的一种夸张。前一种情况是时态助词“着”加语气词“呢”形成的短语,后一种情况是句末助词“着呢”,这需要我们结合具体语境加以分析。

(3)表心理状态的形容词,如难受、紧张、清醒等。“表心理状态的形容词+着呢”与“动态形容词+着呢”情况相似,有时表时态义,有时表情态义,需要我们结合具体语境分析。

除形容词外,还有一些短语可用在助词“着呢”前:

(1)述宾短语,如有意思着呢、有钱着呢等。有人认为这样的结构是形容词,但朱德熙提出“有意思着呢”、“听话着呢”中的“有意思”、“听话”都是述宾结构,只是述语跟宾语结合得很紧密。

(2)述补短语,如办得好着呢、长得漂亮着呢。在这种结构中,“着呢”增强补语性状的表达程度。

(二)“着呢”的歧义表达

前面讲到,句末助词“着呢”用在形容词或者类似形容词的短语后,表示肯定某种性质或状态,但形容词或者类似形容词的短语后面的“着呢”不一定都是句末助词,也有可能是时态助词“着”和语气词“呢”构成的短语。以“灯亮着呢”为例:

①灯亮着呢,教室肯定还有人。

②灯亮着呢,让人不敢睁眼。

“灯亮着呢”既可以理解为“灯正在亮着”,也可以理解为“灯很亮”。要消除这种歧义,就必须把它放入具体语境中去。

(三)“着呢”的语用研究

与英语相比,语气词是汉语的一大特点。胡清国认为句末语气词的语用功能主要包括三点:一是句标记,即指明一个句子的完结,以此与其他句子划开界限;二是完句功能,汉语中许多语言结构形式是不自足的,句末语气词的加入可以帮助句子的成立;三是凸显感情,即可以凸出说话人的情感。

句末助词“着呢”一般附着在肯定性的形容词或类似形容词的短语后,表现说话人的满意和期许。例如在综艺节目《爸爸回来了》中,5岁贾云馨的一句“我们白着呢”因其傲娇的表情和声调而广受欢迎,其中“着呢”的作用也功不可没。它表现了说话人对自己的一种满意和自信。

参考文献:

[1]朱德熙.语法讲义[M].商务印书馆,1982.

[2]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商务印书馆,2008.

[3]李文山.句末助词“着呢”补谈[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5).

[4]翟燕.“着哩”的语法化[J].语言科学,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