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伦斯《马贩子的女儿》中的现代性探讨

2016-06-30 21:54孙霖
青年文学家 2016年18期
关键词:劳伦斯现代性

摘 要:劳伦斯是极具争议的一位天才作家,文学评论界长期以来就他是否属于现代主义作家的行列存在分歧。通过对《马贩子的女儿》在人物形象塑造、情节发展、象征和主题方面的探讨,揭示出该部小说体现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本质,以期理解劳伦斯在文学实践中对现代主义文学做出的独特贡献。

关键词:劳伦斯;《马贩子的女儿》;现代性

作者简介:孙霖(1992.10-),女,同济大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8-0-02

一、引言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产生于19世纪末,是现代西方工业文明和资本主义高度发展时期的产物,并于20世纪上半叶在文学领域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包含了许多当时的先锋流派,如意象主义、象征主义、意识流等。现代主义的文学作品趋向于关注人物的主观世界和精神意识,揭示西方现代人在社会转型时期面对的生存困惑与精神危机。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在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发展的不同阶段有各自不同的侧重点,但其基本特点是明确的。正如高伟光曾在《“前”现代主义、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文学》一书中对整个现代主义文学基本特征的概括所言,现代主义文学体现了孤独感和失落感、自我意识、反传统意识。

在众多处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时期的作家中,戴·赫·劳伦斯的作品引发了不小的争议。在关于他的《剑桥指南》中,他被描述为“通常被视作充其量是现代主义边缘的作家……(但他和他的作品)依旧为现代主义批评提供了丰富的资料。”[2]179 国内的文学评论界也对劳伦斯在文学中的定位存有分歧:“汤永宽先生认为‘劳伦斯不是现代派,是个非常传统的作家;袁可嘉先生等选编的《外国现代派作品选》将劳伦斯归入‘在思想上或艺术上有现代派倾向、属于广义现代派的作家行列”。[3]91笔者认为,也许正是由于劳伦斯并不属于当时任何一个特定的流派,也没有在文学艺术形式方面做过具体的阐述才会造成就劳伦斯是现实主义作家亦或现代主义作家的不同看法。无可否认,劳伦斯的作品确实具有传统小说写作的部分特点,比如对人物外貌职业和外部客观环境的刻画等,但把他归为传统作家的行列就忽视了他的作品中极具现代性的文学特征,是不妥当的。因此,只有从解读劳伦斯的作品出发,才能合理而全面地理解他与现代主义文学的密切关系。

劳伦斯的短篇小说《马贩子的女儿》以英国小镇从事马贩子职业的珀文一家为主要人物,以家庭成员梅布尔自杀当天被杰克医生救起,而后两人之间产生了突如其来的爱情为主要事件,向读者展示了西方现代人的生存困境。本文旨在从多个角度,即人物形象塑造、情节发展、象征与主题,来探讨《马贩子的女儿》中的现代性,以期更加深刻地理解这部作品以及劳伦斯对现代主义文学的实践和贡献。

二、《马贩子的女儿》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一方面,劳伦斯在《马贩子的女儿》这部短篇小说中注重对人物外貌特征、职业、对话等方面的描写,这是他对传统小说写作的继承。但是另一方面,《马贩子的女儿》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充分体现了现代人心灵世界的孤独感和失落感,这种内心感觉通过珀文一家具有的动物属性传递给了读者,仿佛他们在人类世界再也找不到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处那样孤立无援。乔感觉到“马儿几乎就像是他自己的身体”[4]220,他也和马儿一般被控制,就连工作都得依赖未来丈人的救助,昔日家族的兴盛在这一代人身上俨然变成了无尽的失望。亨利“是个有所制约的畜生”[4]220,这种动物般的特征充分说明了现代人在异化过程中的孤独无助。为了“帮助”妹妹梅布尔,三兄弟丝毫没有展现出家人之间应有的关怀与帮助。亨利提议她去和姐姐露西暂住,而乔更是建议她去当个佣人。兄弟们置身事外的态度反映了他们的自私自利,暗示了现代人扭曲的人际关系。主人公梅布尔和杰克医生的形象同样展示出现代人绝望的内在精神状态,充满了失望和孤寂。在大家讨论梅布尔的去向时,她自己却几乎沉默不语,似乎她关心的只有做家务这一件事。事实上,她对于哥哥们的冷漠正是她破碎的内心的真实写照。同时,作为独自在英国异乡生活的美国人,劳伦斯暗示了杰克除了深陷日常工作就是去“星月”酒店消磨时光,借此打发百无聊赖的日子。

需要注意的是,人物形象总是被置于一定的环境中进行塑造的,因此,环境的描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人物的形象。《马贩子的女儿》的环境较为固定,主要包括珀文家的内部环境以及梅布尔自杀当天的外部环境。小说的环境描写也同样加强了人物异化过程中的孤独感和失落感,身陷囹圄毫无希望。小说开篇的环境描写就奠定了这部作品的基调,一切看起来“都好像在听候处置似的”[4]218;这般黑暗、萧条和凄凉的气氛在梅布尔自杀的午后又一次被渲染,“阴沉沉的日子”[4]228和黯淡的田野与梅布尔忧郁的心情相呼应。劳伦斯在 《马贩子的女儿》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虽然采用了传统小说对人物外貌、动作语言和环境的外部刻画,更在此过程中,展现了西方现代人毫无意义、缺乏信仰和异化状态下的孤独与失落,就像一群不合时宜的人,充满迷茫。

三、《马贩子的女儿》中情节发展的推进

《马贩子的女儿》虽和传统小说一样,以事件发展为导向,但是劳伦斯没有按时间顺序去展开各个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或者我们可以说该部作品并不以因果关系为导向。小说的前半部分,劳伦斯使用了诸如“过了一会儿”[4]223、“那天下午”[4]228、“黄昏就快到来了”[4]230等时间提示词,但它们只是作为连词来过渡到杰克的出场和梅布尔的自杀场景,并不是充当时间线去解释每件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其次,虽然小说中存在一个叙事者,通过第三人称的视角向读者讲述整个故事,但和传统写作不同的是,小说中并没有作者的带有评论性质的声音。取而代之的是,劳伦斯在推进情节发展的过程中精妙地转换了人物的视角来凸显人物的内心独白和自我意识,使情节更加扣人心弦。例如,当杰克第一次和梅布尔说话时,他感觉到梅布尔“用沉着、可怕的眼睛望望他。这双眼睛一向使他感到很不自在,打乱他外表的平静。”[4]225这是从杰克的视角来叙述的,他可能是感觉到了梅布尔眼中潜藏的爱意,但他并不想接受这份感情,因此他感觉到颤栗。

小说的后半部分,除了客观时间之外,人物的心理活动和自我意识占主导地位,这正体现了现代主义文学向人的内在主观世界聚焦的趋势。表面上,男女主人公的对话和行为看似缺乏逻辑,给读者造成困惑。例如,当杰克问梅布尔哪里可以找到干衣服换上时,她却问道,“你因为我也跳进池塘里去了吗?”[4]235她文不对题的回答恰恰揭示了她的内心有一种爱的自我意识苏醒了,占据了她的思想。面对梅布尔的主动示好,杰克“觉得惊愕、惶惑、害怕”,同时,“他内心里有个什么倔强的意志却又无法退让。”[4]237这股意志就是杰克意识中潜藏的恐惧之感和新生的爱情交织的产物,他步步任由爱欲吞噬自己,向自己的理性投降,不再被大夫的逻辑所控制,转而臣服于自我意识中的欲望,最终承认了对梅布尔的爱情。

总之,《马贩子的女儿》在情节的发展上体现了现代性。其一,它并非采用单纯的时间顺序、强调因果关系的事件为导向的传统小说模式来推进情节的展开,而是在叙述者的叙述中巧妙地隐含了其他的人物视角,以揭示人物的自我意识。其二,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围绕着非理性的爱欲意识,这一点与现代主义文学强调非理性的哲学基础相互观照。

四、《马贩子的女儿》中的象征和主题

劳伦斯在《马贩子的女儿》中所建构的象征不仅使读者联想到宗教,部分象征是带有作家个人色彩的私有化象征,同时具有高度暗示性。教堂的墓地显然象征着肉体死亡,但墓地却总是给梅布尔带来心灵的安慰,成为了她和已故母亲的世界取得联系的一种慰藉,因此它也象征着梅布尔精神上的死亡。同样,池塘在小说中也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那股寒峭、腐烂的土腥味”[4]232除了让人联想起死亡,它也象征着重生,正如在把梅布尔从池塘中救出来后,杰克感觉到“强健了起来”[4]235,那不仅是他身体状况的好转,更是生命意识的苏醒。谈及具有宗教意味的象征,就不能忽视这一段描写:“那个瘦小的黑人影徐缓地、从容不迫地朝着池塘中央走去;她走得很慢……”,而他也是“鼓起勇气缓慢地步进池塘里去。”[4]232两位主人公慢慢把自己浸入水中的场景是高度暗示性的,象征着洗礼,把一场拯救行动变成了一种净化过程。这些使人联想起宗教的象征折射出了劳伦斯带有诗意的想象,为作品打上了浪漫的气息,这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是截然不同的。又如,教堂的墓地笼罩在冬日的昏暗天色和潮湿的寒意中;池塘则“在那块浅浅的、潮湿的绿色洼地上”,[4]231灰色象征死亡,而绿色则暗示了生命。劳伦斯巧妙地使用颜色象征以及他诗意的想象正是这部作品的现代性所在。

除了象征之外, 《马贩子的女儿》的主题更加体现了劳伦斯对现代西方社会转型期人们面对的生存问题和自身价值的关注,即科技发展和工业革命对英国乡镇的发展是如何影响西方现代人的身心状况的。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将珀文一家居住的小镇卷入了垄断资本主义的浪潮中,自动化产业开始替代了传统行业,使得马贩子的工作被时代淘汰,使得这一批人难以适应新的世界。因此,小说主题上的现代性首先就在于揭示了现代人的精神危机,西方现代人在这一特殊时期历经的内心的孤独感和失落感,以及在自我意识中进行的抗争之旅。其次,劳伦斯独特的现代性还在于他对两性关系的探索,冲破了婚姻问题在当时常常局限在个人与社会的冲突中的写作模式。小说中有不少关于性爱行为的大胆描写,这在传统小说中是不可见的,具有强烈的反传统意识。梅布尔和杰克的本能冲动和自我意识渐渐苏醒,杰克的转变对读者最有冲击力。他从“一丝一毫也没有想到过她”[4]237转变成“我要你,我要娶你”。[4]243这就是劳伦斯为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开出的独一无二的药方,爱与性是他先锋的现代思想。正如他自己所言,“我最伟大的宗教在血液里,在肉体里。”[5]53

五、结语

通过对《马贩子的女儿》中人物形象、情节发展、象征和主题的探讨,不难发现这部作品虽兼有部分传统小说的特点,但无疑是一部现代主义的文学作品,充分体现了人物内心的孤独感与失落感。劳伦斯不是在艺术形式上激进的现代主义作家,但是他对西方现代人的自我意识和心理活动的探索以及爱与性的关注是他为现代主义文学所做出的独特贡献,在当时具有先锋性。

参考文献:

[1]高伟光.“前”现代主义、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文学[M].北京: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2006.

[2]Anne Fernihough. ed.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D. H. Lawrence[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3.

[3]郭英剑.“传统 · 劳伦斯· 现代”[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18(2):91-101.

[4]劳伦斯短篇小说集[M]. 主万等,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5]James T. Boulton. ed. The Selected Letters of D.H.Lawrence[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9.

猜你喜欢
劳伦斯现代性
建筑设计中的现代性观念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浅空间的现代性
40年后《阿拉伯的劳伦斯》片头为编剧正名
论劳伦斯·布依尔“地方”理论之嬗变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虹》与《恋爱中的女人》中的“另一个自我”:劳伦斯人物美学一探
劳伦斯·许:我是个“造梦师”
浅谈梦窗词之现代性
詹妮弗·劳伦斯大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