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古建筑的复原依据
——以唐代及之前的古建筑为例

2016-07-01 05:31李宝彤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唐代复原古建筑

李宝彤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西安 710119)

■文化传媒研究

试论古建筑的复原依据

——以唐代及之前的古建筑为例

李宝彤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西安710119)

摘要:古建筑复原是进行古建筑研究的最终目的,然而由于土木结构的建筑往往保存时间不过百年,尤其是唐代以前的古建筑几乎不存或者很少,给了解当时的建筑形制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综合利用各种可以收集到的文献和实物材料,如宋代官方的建筑规章《营造法式》,建筑考古资料,敦煌壁画等多方面的依据,相互印证,互为补充,是进行唐代及以前建筑复原所必需的方法。

关键词:唐代;古建筑;复原;依据

PDF获取: http://sxxqsfxy.ijournal.cn/ch/index.aspxdoi: 10.11995/j.issn.2095-770X.2016.06.002

中国古建筑以其独特的木构架体系屹立于世界古建筑之林,但是由于木材相较于石材保存时间很短,给研究我国早期古建筑的形制,进而进行古建筑的复原带来了极大的困难。除去明清之外,其他朝代的地面木构建筑基本不存或者很少。在这种情况下,想要了解某个时期古建筑的基本特点并能够进行较为科学的复原,就要充分利用我们目前所能得到的实物资料和文献资料,这些就是古建筑复原的基本依据。这些依据在古建筑的复原中相互支持,必须综合利用,互相补充,互为印证,才能更加真实可靠地复原当时古建筑的基本面貌。

一、《营造法式》——古建筑营造的“圣经”

《营造法式》成书于1103年,是北宋官方制定的关于建筑设计、施工的专书。它的撰写者李诫曾主持过众多工程项目,既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技师,也是一位能够高屋建瓴,深谙营造之道的管理者。由于成书时间距今已有将近一千年,在流行过程中有许多版本,而自从朱启钤先生在1919年发现丁氏钞本的《营造法式》之后,对它的研究就从没有停止过。30年代以梁思成、刘敦桢为代表的中国营造学社的先锋们曾对其进行过系统的校订和翻译,并结合对各地实际存留古建筑的考察,补充了大量的注释和图样[1]12。这些注释至今仍然是相当值得借鉴的宝贵材料,是我们理解和研究《营造法式》必不可少的素材。

《营造法式》共34卷,还有目录和看详各相当于一卷,它详细规定了石作、木作、瓦作、砖作等建筑设计和施工所涉及的所有做法和各做法的功限,最后还附上图样,是研究宋以前古建筑必不可少的资料,对于古建筑的复原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指导作用。

其所涉及的每一种工种,如大木作、石作、小木作、彩画等,都可以作为独立的项目来研究。以大木作中的栱为例,栱部分的介绍只用了很少的篇幅,却将五种栱(华栱、慢栱、令栱、瓜子栱、泥道栱)的做法(如何卷杀,如何开口)、用处、安装位置(令栱位于最上面,泥道栱用于栌斗上,华栱与其正交,上面安置瓜子栱等)、尺寸(长度、高度、材份、每一瓣长度)、相互关系(列栱、鸳鸯交手栱)等都做了详细的说明[2]17,据此即可对宋式斗栱有系统而明确的了解。

在建筑复原时,我们可以根据单体建筑的三大部分:台基、屋身、屋顶,分别从法式中找到相应的依据。在唐长安大兴善寺文殊阁营建工程复原研究中,砖、木的用途、台基形制、柱网结构(金箱斗底槽式),以及根据花费确定每项工程的功限等都是以法式为依据。[3]又如在青龙寺的复原中,柱网结构(金箱斗底槽式)、材份模数、建筑细部复原等也都参考了《法式》的记录。此外,法式的一些关于尺度的规定,如单层建筑柱高不超过明间面阔,[4]阑额的宽度是材的一倍等也是研究宋代及之前大木作的重要参考材料和比较研究的重要依据。

《营造法式》的意义不仅在于它是官方颁布的建筑规范,还在于它对于建筑的几乎所有方面都有相当详尽的阐述和规定。我们不仅可以通过它了解到宋代建筑建造的官方标准,还可以由它进一步推测唐代建筑的设计和施工标准。如根据其中基本的材契制度:材分八等,并结合现存的当代木构建筑的用材和等级,推测唐代建筑的材份制度。[5]36-55或者以现存实例与《法式》的规定相对照,结合材份制度的变化趋势(材契的比例关系由变动到固定,契广逐渐减小),推断出更早的唐代的材份特点等。[6]

既然提到了关于建筑设计和施工的官方书籍,就不得不提到中国古代建筑后期的官方标准——《工程做法则例》和以其为蓝本的梁思成先生的《清式营造则例》。《营造法式》是对宋代及之前建筑复原必不可少的依据,《工程做法则例》和《清式营造则例》则是研究明清建筑最重要的参考标准。《工程做法则例》包含了27种建筑物的各部分尺寸以及瓦石油漆等作的算料算工算帐法,而《清式营造则例》则是梁思成先生对其进行研究后的成果综述,包含了清代“官式”建筑的各部分做法的注释,还包涵大量的手绘图稿和实物照片[7],是对《工程做法则例》必不可少的补充和解读,也是我们研究清代官式建筑最为重要的参考和复原的首选材料。

二、建筑考古——最直接、最直观的复原依据

古建筑由于主要为木构造,尽管木材部分都已不存,但作为基础的台基部分和柱础等石制构件往往历经千年而尚存遗迹,通过发掘这些残存的构件从而推测出当时建筑物的占地范围,建筑细部的形制等,是建筑考古学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建筑考古学的核心就是复原研究。[7]

不论是怎样的依据,研究古建筑的最终目的,都是真实的还原古代建筑的本来面貌,将古建筑真实科学地复原出来,建筑考古学的目的当然也是如此。仅以唐代为例,目前就已经完成了唐长安大明宫含元殿[8]、麟德殿[9]、青龙寺[10]237-254、大慈恩寺[11]、荐福寺[12]等唐朝中心宫殿和寺庙的考古发掘工作,对于这些遗址的复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建筑考古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能够根据发掘的情况确定建筑的占地范围,然后通过院落中各个单体建筑范围的确定确定院落的整体布局,以及根据建筑材料和残缺部件确定当时建筑的细部。

确定建筑的占地范围主要是通过残存的墙基等夯土痕迹的确定来实现,这是建筑考古的基本工作。当能够确定院落内所有主要建筑的位置之后,就可以画出院落的基本布局,从而进行更为综合的分析。如大明宫遗址范围内就已经确认了40多处遗址,从前朝到后庭的布置都已基本确定。前朝规整划一,后庭随自然地形布置,让我们可以对唐代宫殿的布局窥测一二。在唐大明宫翰林院建筑复原中,还根据5号遗址和1号遗址的位置关系判断出了5号遗址的建筑形制为过厅。[13]

单体建筑的柱网构成可以通过柱础和其留下的柱坑来确定。由于古代柱础石和柱径之间,柱径和柱高之间都存在着比例关系,根据出土的柱础的尺寸,可以推测出柱径、柱高的尺寸,从而为复原提供依据。此外,根据柱网构成还可以直接进行平面复原,测量出单体建筑的面阔和进深,得到关于单体建筑体量的直接数据,这是建筑复原设计的基础。[14]

对于单体建筑的具体构造,主要是石制构件遗留,如建筑物的台基等,根据残留的程度不同,可能得到踏道的形制、散水的做法[15]27、台基的形制(早期的两阶制和后期的带中央台阶的形制)等复原依据。

其他零星的建筑残件如地砖、城墙包砖、立颊石、各种瓦当、鸱尾、铁钉、铺首等也是研究古建筑细部的重要材料。

建筑考古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渐渐有更多的实物和遗迹出现,不断完善着已知的古建筑信息。对于已经发掘的遗迹和由此得到的关于古建筑的信息也在不断得到修正,典型的案例就是根据考古发现提出了老一辈古建专家刘敦桢先生的《中国古代建筑史》中的一些不足。如指出唐长安复原图所依据的考古材料不够完整,以至于大明宫含元殿、麟德殿的复原都没有足够翔实的依据等。[7]建筑考古也在不断出现新概念、新理论。如目前建筑考古学提出了“大遗址考古”的概念,把占地面积5平方公里以上的范围较大、有居民生活、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的、不可移动的地下文物遗迹称为大遗址。这一概念的提出有利于遗迹的区域保护,对于保护和遗址相关的文化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另外,建筑考古也更多地和建筑营造、技术史的研究相结合,正朝着更加科学的方向发展。

三、敦煌壁画及窟檐遗存——珍贵的画像材料和实物遗迹

中国著名的敦煌学者季羡林先生曾经这样说:“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教,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16]37

(一)敦煌壁画——无与伦比的建筑艺术宝库

敦煌石窟壁画从公元前4世纪开始,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是研究佛教艺术的宝库,也是研究同时期建筑形制的宝库。虽然壁画多以佛教经变图为主题,但还是涉及到了众多的建筑,尤其是为材料极其缺少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和隋唐时期建筑史的研究和建筑的复原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资料。而敦煌地区实际存在的一座晚唐和四座宋初的窟檐,对于说明当时建筑风格、斗栱特点、屋角起翘等问题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敦煌壁画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建筑方面的内容。从数量上说,包括三座主要的石窟群在内,全部敦煌壁画大约有5万平方米的面积。其中净土变按面积来说是以建筑为主的,单是在约300幅的大型西方净土变和东方药师变中,所详细绘出的建筑,按单座计算就不下四千座。这样看来,若总计全部,至少也会接近万数之多。[17]从内容上来说,壁画内包括了佛寺、住宅等主要的建筑类型,建筑的平面布局,单体建筑的结构特征,各构材的相互关系和处理手法,甚至还有施工过程的展现。[18]27-28

敦煌壁画中的建筑,各具风格,形式丰富多彩,建筑形制不拘一格,常常突破常规。如净土变佛像背后的八角二层楼全用曲线等做法等等。这一方面是因为佛教经变中的建筑为了表现佛国世界采用了夸张的手法,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唐宋以前建筑所具有的活力,和明清时期高度程式化,华丽却缺乏生气的建筑风格迥然不同。现仅列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来显示敦煌壁画所显示的丰富的建筑内容。

1.院落布局

在院落布局上,盛唐第445窟显示了不同形式的院落布局,院落平面依地形而定,不拘泥于方形或矩形,反映了当时宅院建筑的多样性[19]。第61窟正殿前左右设回廊的做法也显示了盛唐时期院落的具体布局情况[18]27-28。从隋朝开始的中轴线重楼两侧配以两个高阁的做法,和考古中发现的大明宫含元殿两侧配以翔鸾阁、栖凤阁的做法一致,为研究隋唐时期建筑布局提供了参考资料。萧默先生对于敦煌壁画显示的建筑形制做了较为细致的研究。如讨论佛寺平面布局时分为盛唐之前的凹形平面,和盛唐以后单院式、前后纵置的双院式和横列的三院式三种平面布局。而佛寺的总平面归纳为回廊院,在院内设置横廊,在主院落东西廊外设置小院落,在后廊敞开继续布置建筑的平面布局方法。这些深入的研究和总结对于系统了解敦煌壁画中的寺院布局情况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17]

2.建筑形制

敦煌壁画还提供了许多具有实用性而文献记载很少的建筑类型。如监狱的图像资料,显示了监狱的院落平面形状、院落布局和监狱的单体形象等,让我们对一千多年前唐代的监狱有了直观的认识,填补了这一领域研究的空白。[19]

3.反映建筑的变迁

由于历时长久,敦煌壁画还可以反映某种建筑形制或者某个部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的发展过程,或者研究某种后世不再使用的建筑类型或者部件。如在初唐时期盛行的,和楼不同的“阁”,在宋以后已经消失。而楼橹这种建筑形制也很有可能演变成了现在的盝顶建筑,都可以在敦煌壁画中找到对应的实例[20],这就提供给我们研究阁和盝顶建筑更多的灵感和资料。

尽管表现的都是来源于印度的佛教制度,但是正如中国所有外来的建筑形制都无一例外的本土化了一样,敦煌壁画里的建筑也都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反映的都是中原文化的特点和中华民族的特性,并且和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相适应,不同时期的敦煌壁画也展现了不同的时代风貌[21]。举例来说,初唐时期建筑风格尚未定型,因而经变中建筑比较少,建筑类型也比较单一。盛唐时期经济文化快速发展,“大唐风格”逐渐形成,建筑风格也日趋多样,类型丰富,布局也更加合理。而五代以后由于建筑逐渐定型,建筑在经变画中也逐渐趋于程式化而逐渐失去活力。漫长的时间延续使得敦煌石窟的经变画经历了和中国古建筑相同的发展历程。这也提示我们在古建筑复原中所要注意的另一个问题,即和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和整体风格相适应:盛世大唐才会出现深远的出檐和硕大的斗栱,那是大唐风格的展现。明清时期才会出现极其繁复的工艺和无比精巧的做工,那是千年技艺和经验积淀的结果。

当然,敦煌壁画毕竟是以佛经故事为主题,建筑只是间接地反映出来,而不是当时创作者要表现的主要意图,所以壁画中的建筑和当时的实际情况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出入。如为了表现佛国世界的高大深远,建筑的柱子显得格外细长,因而建筑显得格外高耸。又如净土变为了表现“八功德水”,将建筑基本都架空在水面上,这些都是敦煌壁画中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并不反映当时的真实情况,因而也就不能作为复原的依据。这也提醒我们在进行古建筑复原时一定要和其他的方法,如文献记载、建筑实物、考古发掘等相结合,互相印证。当然,和人的身体和活动相关的建筑尺度如栏板、勾栏等因为必须和人的尺度相适应,不能做过分的夸张,因而更加接近现实,在还原的时候也就具有更高的优先级。[22]

(二)敦煌窟檐——实物遗存的代表

如果说敦煌壁画是研究魏晋南北朝和隋唐建筑的宝库,那么敦煌地区遗存的晚唐和宋初的窟檐则显示了建筑实物对于建筑史研究和建筑复原不可替代的意义。

现存的建筑实物,具有最直接的借鉴意义。尽管在建造过程中可能并不能完全反映当时的一般情况,但这些珍贵的古建筑遗存还是给我们提供了研究当时建筑最直观也是最准确的资料。正如上文多次提到的,由于木材寿命较短,唐代木构建筑仅存佛光寺大殿、南禅寺大殿、山西平顺天台庵佛殿等几座。因此这几座窟檐也就显得格外珍贵。萧默先生通过对这五座窟檐的面阔、柱、材契、斗栱、出檐等具体做法和营造法式、工程做法以及现存唐宋古建筑实例进行比较,得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结论。如从数值上进一步证明了斗栱尺度从唐宋到明清逐渐减小的趋势;有些窟檐虽然是和北宋对峙的辽金时期的遗存,却保留了更多的唐代特征,如檐端无起翘等,体现了辽金建筑多受到唐风影响这一现实;而几座窟檐没有补间铺作,使用上下两层阑额,没有普拍枋等共同特征,又和实物南禅寺大殿以及敦煌壁画的做法一致[17],显示了唐代建筑复原时不同依据的相互印证,使得唐风建筑的特征更加清晰,更有说服力。

四、历史文献——不能忽视的史学研究的基本资料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这样长时间的文明得以保存,历史文献的作用举足轻重。虽然建筑在古代并没有单独成为一个大类,而是作为一种技术主要通过匠人之间口耳相传来延续,但这些文献仍然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古建筑的信息,这不仅是古建筑研究和复原,也是所有历史研究都必不可少的一环。这些历史文献,既包含了上文提到的《营造法式》、《工程做法则例》等建筑类的专著,也包含了《史记》、《汉书》等正史中对于建筑建造和建筑思想的提及,还有历代名家的诗词歌赋中关于建筑形制的描述等。篇幅所限,仅以以下几例为代表简单介绍。

《周礼·考工记》是先秦一部手工业技术典籍,其中多篇记载了关于建筑营建的思想和施工方法。如在《匠人》篇中提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这是我国古代基本的城市营造思想。又如在《史记·高祖本纪》中萧何关于宫室建设的思想“且夫天子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也”就很好地解释了西汉时期的宫室建设理论——重视视觉上的高大。再如东汉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详细描摹了宫殿建筑,对建筑细部也有详细的刻画,是还原当时建筑形制的重要参考。[23]26-28

五、结语

古建筑的复原依据绝对不仅仅是上文提到的这几种方法,还有许多基本的材料和方法还没有涉及。如从古代墓室画像砖和明器等中寻找当时建筑形制的资料,这是进行唐代以前尤其是汉代古建筑复原必不可少的依据。此外,在进行具体某项建筑的修复时,针对特定建筑,参考其建筑的等级、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和建筑的整体风格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古建筑的复原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即使是已经广为接受的建筑理论和做法,也可能因为出现新的材料或者证据而需要不断的修订,所以在进行古建筑复原时,一定要将所能收集到的所有材料,将文献、实物、考古、绘画综合起来进行对比,尽最大的可能排除掉孤例和错误的可能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古建筑的复原工作,使存在于千年的木构建筑在新时期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梁思成.《营造法式》注释:卷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

[2]李诫.《营造法式》译解[M].王海燕,注译.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3]李若水.唐长安大兴善寺文殊阁营建工程复原研究[J].中国建筑史论汇刊,2012(2).

[4]朱剑飞.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理论和方法研究[J].建筑学报,2009(10).

[5]王天航.关于隋唐长安城木构建筑耗材量的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6]张十庆.保国寺大殿的材架形式及其与《营造法式》的比较[J].中国建筑史论汇刊,2013(1).

[7]梁思成.清式营造则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8]杨鸿勋.杨鸿勋建筑考古学论文集[M]. 修订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9]杨鸿勋.唐大明宫含元殿复原研究报告(上)——再论含元殿的形制[J].建筑学报,1998(9).

[10]杨鸿勋.唐大明宫麟德殿复原研究[M]//中国考古学研究——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年纪念论文集二.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

[11]杨鸿勋.唐长安青龙寺真言密宗殿堂(遗址4)复原研究[J].考古学报,1984(3).

[12]杨鸿勋.破解唐慈恩寺大雁塔原状之谜[N].中国文物报,2004-12-03(7).

[13]杨鸿勋.唐长安荐福寺塔复原探讨[J].文物,1990(1).

[14]刘临安,陈婷.唐大明宫翰林院建筑复原初探[J].南方建筑,2011(4).

[15]陈康.北魏建筑复原设计探析——基于礼制、官府建筑[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16]徐冉.渤海上京宫城第三、四宫殿复原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7]张红伟.由敦煌壁画看中国古代建筑艺术[J].东方艺术,2005(10).

[18]萧默.敦煌建筑研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19]罗汉.浅谈敦煌壁画中的两种建筑风格[J].丝绸之路,2013(4).

[20]王洁.试论古代绘画中建筑的解读方法——以敦煌壁画和《清明上河图》为例[J].敦煌研究,2004(5).

[21]孙毅华.谈敦煌石窟建筑画中的两种建筑形制——平阁、楼橹[J].中国建筑史论汇刊,2012(1).

[22]和红星.敦煌壁画中建筑的艺术特征[J].长安大学学报,1990(Z2).

[23]中国古代建筑文献集要[M].程国政,编注.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3.

[学术编辑黄彦震]

[责任编辑朱毅然]

On the Basis of Restoration of Ancient Buildings—Taking the Ancient Buidings in Tang and before as examples

LIBao-tong

(Collegeofhistoryandculture,ShaanxiNormalUniversity,Xi’an710119,China)

Abstract:The ultimate goal of the study of ancient architectures lies in the restoration. However, civil structure cannot stand for a centuries, so buildings set up before Tang are rarely seen, which creates difficulties for the study of the architectural forms before Tang and in turn cause blocks for the restoration of the remaining ones. Given to this, the paper proposes that a comprehensive research on the available literature and physical materials is a necessity to the restoration of ancient buildings before Tang dynasty.

Key words:Tang Dynasty; ancient buildings; restoration; basis

收稿日期:2015-11-23;修回日期:2015-12-13

作者简介:李宝彤,女,河北涿州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TU-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70X(2016)06-0006-05

猜你喜欢
唐代复原古建筑
温陈华:唐宋甲胄复原第一人
浅谈曜变建盏的复原工艺
毓庆宫惇本殿明间原状陈列的复原
古建筑取名有什么讲究
中国古建筑
山西古建筑修葺与保护
唐代女性服饰考略
唐代铜镜中的设计美学初探
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初探
唐代皖南诗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