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贸易与公平的两难

2016-07-01 19:22丹尼罗德里克
南风窗 2016年13期
关键词:进口国世贸组织市场经济

丹尼?罗德里克

今年年底,世界贸易体系将面临重要转折点,这个转折点因为近15年前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而延迟到现在。美国和欧盟必须决定是否在贸易政策中开始将中国作为“市场经济”体对待。不幸的是,虽然这场战争今年逐渐升级,但选择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它不会对全球贸易机制更深层次的修补带来任何影响。

2001年12月签署的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协定允许贸易伙伴在最长15年的时间里将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NME)。非市场经济地位让进口国更容易以征收反倾销税的形式对中国的出口商品施加额外关税,同时中国被认为实施倾销的可能性和对倾销利润的估计也会增大。

如今,尽管阿根廷、巴西、智利和韩国等许多国家已经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但世界最大的两个经济体—美国和欧盟—并未这样做。但是,不论它们是否这样做,反倾销手段都不适合作为解决不公平贸易问题的手段—不是因为这些问题没有真凭实据,而是因为它们远远超过了倾销范畴。反倾销给最恶劣的保护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同时对需要合法政策空间的国家没有任何益处。

经济学家从未对世贸组织的反倾销规则感兴趣。从严格的经济学角度,在一个国家内部来说,只要参与定价的企业没有垄断市场的可能,它完全可以采取让定价低于成本的策略而不会有什么问题。因此,国内竞争政策会常常要求企业拿出反竞争行为或反掠夺行为的证据来。然而,根据世贸组织规则,出口国定价低于成本却足以成为施加进口关税的理由,即使这只不过是标准的竞争行为—如在经济衰退期间。

这以及其他类似的程序让反倾销成为进口国企业在光景困难时对付海外竞争对手的手段。世贸组织确实有一个具体的“保护”机制,允许各国在进口导致本国企业“严重受伤”时临时施加关税。但使用这个机制的国家必须补偿那些受到不利影响的出口国。

数字证明了一切。1995年世贸组织成立以来,共实施过3000多项反倾销税(印度、美国和欧盟最常使用这一手段)。相应地,保护措施只是用了155次(发展中国家最常用)。显然,反倾销成为贸易补救的主力之选。

但除了经济效率,全球贸易机制还必须解决公平问题。当国内企业必须与那些受到财大气粗的政府支持的企业竞争时,大部分人都会认为此时的竞争环境是不可接受的。某种类型的竞争优势破坏了国际贸易的合法性,即使(如本例中)它们对进口国产生了总体经济收益。因此,反倾销机制是政治逻辑下的行为。

贸易决策者对这一逻辑耳熟能详,这也是反倾销机制之所以采取现在的形式、使贸易保护很容易出现的原因。贸易官员从来不明说的是,公平问题超越了倾销的范畴。

如果国内企业与受到政府补贴或支持的外国单位竞争是不公平的,那么国内工人与缺少集体讨价还价权利或职场体罚保护的外国工人竞争难道就公平吗?掠夺环境、使用童工或就业环境危险的企业难道不也是不公平竞争的来源吗?

贸易专家长期以来一直担忧向劳动和环境标准或人权等问题开放世贸组织机制,害怕因此会导致向保护主义的滑坡。但日益明确的是,将这些问题排除在外造成了更大的伤害。与经济、社会和政治模式截然不同的国家做贸易确实会引起合法性问题。拒绝承认这些问题只能破坏贸易关系;也有害于整个全球贸易机制的合法性。

所有这些都不意味着国际贸易不应该进行。要点在于商业逻辑不是决定国家间经济关系的唯一考虑因素。我们必须面对这一点,得自贸易的收益有时需要以国内社会的牺牲为代价,并竭力摆脱这一困境。

公共讨论和协商是民主国家掂量矛盾价值和做出权衡的唯一办法。与中国和其他国家的贸易纠纷是晾出—而不是压抑—这些问题,进而向世界贸易机制民主化迈出重要一步的机会。

本文由Project Syndicate授权《南风窗》独家刊发中文版。丹尼·罗德里克是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国际政治经济学教授,著有《经济定律》。

猜你喜欢
进口国世贸组织市场经济
No.12 世贸组织:今年第二季度全球货物贸易增速减缓
在世贸组织舞台奏响华彩乐章
奥孔乔-伊韦阿拉:世贸组织的“新舵手”
财政税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市场经济
自2009年以来中国首次成为未锻压铝及铝材净进口国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比利时和英国:欧盟最大的香蕉进口国
2013年中国与欧盟分列全球最大钢材出口国和进口国
欧盟:正式就批准的农药向世贸组织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