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大项目制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2016-07-02 10:05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无锡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6年11期
关键词:产业转型产教融合

□文/孔 原(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无锡)



高职大项目制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文/孔 原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无锡)

[提要]企业项目的有效课程化、课程的有效项目化、项目化课程实施的具体化是影响当前项目化课程体系构建的主要问题。本文提出适应产业转型的大项目制课程体系构建理念,指出项目课程体系建设应通过产教融合契合企业价值链做大项目解决项目有效课程化问题;通过大项目贯穿整合离散课程解决课程的有效项目化问题;通过大项目配套支持解决项目化课程的具体化问题。

关键词:产业转型;大项目制课程体系;产教融合

收录日期:2016年3月27日

随着我国“十三五”征程的开启,在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已进入由要素驱动为主向以创新驱动为主转变的新时期,产业升级带来的经济发展方式变化对企业生产经营提出了提质增效的新要求。就企业劳动组织方式而言,突出表现在由传统分工为基础的泰勒科学刚性管理模式向精益生产的扁平化柔性管理模式转变。刚性模式下,岗位工作内容模块化特征明显,企业员工主要凭经验进行本岗位的劳动操作,不用去了解其他的工作岗位和完整的工作世界,岗位技术要求相对单一;柔性管理模式下,岗位工作内容呈现复杂性和创新性特征,它要求企业员工必须全程参与产品的整个制造与服务过程,为客户提供更为精准个性化的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带来了企业对传统生产和服务劳动密集型人才需求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人才需求的转变,高素质高技术技能型人才成为企业发展的稀缺资源。

一、产业转型背景下项目化课程体系构建现存问题

2014年8月,国务院发文《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由文件可以看出,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从实际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出发,以完成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选取教学内容,以实际工作过程安排序化教学体系,校企协同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个性能力发展联系起来,实施项目化教学改革是适应当前经济转型发展对高职人才教育的必然趋势。但是受企业参与积极性、教师实战业务能力、项目化课程建设认识等问题影响,目前不少高职院校在项目化课程体系建设上还存在很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项目化课程体系构建缺乏市场化导向,项目未能有效课程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必须与市场需求保持动态一致,当前新经济新业态风起云涌,“互联网+”传统产业创新使企业生产技术经营组织方式日新月异,受产教融合深度缺乏和教师双师能力不足等因素影响,高职项目化课程开发不能根据专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有效提取行业前沿技术,企业项目不能实现专业学习领域课程的有效转化,项目化课程体系建设更多表现在形式上,导致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仍存在较大落差。

(二)项目化课程体系构建缺乏系统化,课程设计未能有效项目化。项目化课程体系构建需要以整个行业岗位需求为开发依据,以典型工作任务及企业生产价值链上关键节点的能力需求为结构依据,以岗位工作过程及行业典型场景为组织依据,实现学生知识获取、技能习得、能力素质养成的有机融合。目前,不少高职院校项目化课程体系开发,缺乏基于专业整体课程体系的项目化设计,项目课程模块间没有完整的价值链体系设计,课程间、模块间不能形成能力培养的持续传递,最终导致“点状”的项目化课程不能真正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三)项目化课程体系构建缺乏具体化,课程实施未能有效项目化。项目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目标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学习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在做学一体中“外习专业技能,内化创新素质”。但目前许多项目化课程开发具体化不足,如课程项目目标不明确、项目载体场景不具体、项目教学资源库支持不配套、项目教学教师学生角色意识不转变等,导致项目教学简单化、碎片化,学生主体被动化,远离项目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既定目标。

二、基于大项目制的项目化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基于大项目制的项目化课程体系,核心策略主要包括三点:一是校企深度融合做大企业项目;二是大项目贯穿专业课程,实现项目覆盖课程,课程服务项目;三是大项目资源配套支持课程开发,实现基于行动导向目标的理实一体化教学。

(一)加强校企合作,以市场机制为导向产教融合做大企业项目。高职院校项目化课程体系建设整个过程,都离不开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要突破企业参与积极性不足的痼疾,必须从市场化校企合作机制入手,加强校企合作育人制度建设。我院在项目化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以校企合作共谋共建共营实训基地、校企合作产学研项目开发、校企合作创新订单班人才培养等专项工程为抓手,互利互惠互通有无以具体工程项目带课程体系开发,以匹配行业企业产业链发展人才需求为主攻方向,在帮助企业做大项目的过程中,调动企业参与课程体系建设的积极性,从而引入行业前沿技术与典型工作任务,有效整合企业资源,科学推进课程体系的重构,实现企业需求项目的有效课程化。

(二)以大型贯穿项目为载体,将离散项目化课程进行整合,提高项目化课程体系的系统性。我院在项目化课程体系建设中,把工作过程知识技能作为职业教育的核心,把典型工作任务作为工作过程知识的载体,按照从“职业成长阶段→职业典型任务→职业行动领域→学习领域”的课程开发步骤,以大项目为载体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通过项目覆盖课程,任务贯穿知识技能培养,形成持续立体化的项目化课程模块,实现人才培养课程的有效项目化。

(三)大项目配套支持课程开发,在教学设计、教学资源、教学组织评价等多个环节落地项目化课程体系建设。我院在项目化课程体系建设中,在教学设计环节按照职业岗位发展要求及学生心理认知规律,按照由简单到复杂设定教学目标;在教学资源保障上,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校企协同建设服务课程服务市场应用的大型资源平台,促进学生主体的项目化教学需求;在教学组织评价上,形成以过程为主体,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学生、服务对象多主体参与的评价体系,大数据评价学习过程,促进项目化课程理实一体化目标的实现。

三、大项目制课程体系构建实例

我院大项目制课程体系建设的“大”主要表现在校企深度融合做“大”项目、“大”项目系统化贯穿整合课程项目以及“大”平台支持项目化课程体系实施三个方面。围绕上述主体思路,以我院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为例,分三个方面介绍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实践。

(一)契合工程行业转型需求,构建基于企业价值链的项目化课程体系。长期以来,工程建筑领域企业进入门槛较低,建筑企业产品单一质量参差不齐、生产方式简单粗放高能耗高污染。随着国家经济转型步伐的加快,工程行业由供给侧对产业结构、生产方式、要素投入进行改革成为必然要求。当前建筑工业化是工程建筑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领域,建筑工业化改变了传统的现场手工作业,代之以高精度信息化设计技术、机械化施工技术为手段,通过大量工厂预制构件,以流水线工业生产方式进行建筑生产,显著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工程质量,有效降低了生产能耗和环境污染。

契合建筑行业工业化的转型趋势,我院通过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成立专业转型发展研究课题组等形式,在行业企业专家的深度参与下,深度解析了无锡地区建筑工业化的“标杆”企业,通过对生产业务活动数据的全面收集、归纳分析,梳理出企业在建筑工业化转型发展阶段所开展的主要战略性活动,并以价值链分析手段将企业战略性活动分解为相关价值业务单元。通过企业价值链调研分析,围绕战略合作企业的“建筑信息化”战略发展方向,确定了“建筑BIM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建筑BIM技术是建筑工业化精细生产的基础,它包含了工程制图识图、现代施工技术、工程项目管理等价值业务单元。据此,开设建筑制图、BIM计量计价等课程,将建筑工业化要求下企业的工作流程、环境、文化等生产要素移植到教学活动中,围绕企业价值链的价值业务单元进行重点教学。与此同时,在建设过程中,进一步通过做“大”项目,契合企业价值链人才需求,激发合作企业参与的积极性。2015年学院联合江苏省财政厅、无锡市建设局、无锡市第二建设集团,政行企校合作共建了无锡市首个“建筑BIM信息化”生产性实训平台,项目建设引入企业技术及部分资金,实践探索实训基地的混合所有制管理。项目运行后,资产纽带进一步密切了校企合作深度,保证了企业前沿技术项目在学院的有效课程化。

(二)大项目为载体,实现项目覆盖课程,课程服务项目。项目化课程体系构建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完成具体的项目任务,在场景中领悟隐性知识、获取经验方法,提升职业素养。对此,根据学生学习的各个不同阶段,规划设计了“初始项目”、“职业项目”、“企业项目”以大项目为载体,将离散课程进行整合,实现项目覆盖课程,课程服务项目。(表1)

初始项目以较为简单的某收发室设计为主线,将原有的建筑制图、建筑力学、建筑结构构造等课程进行整合封装到具体项目,让学生在工作过程中进行学习,理解掌握专业基础知识技能,获得专业通识能力。

职业项目以某单位工程招投标文件编制项目为载体,围绕投标文件编制,将原建筑工程计量计价、施工技术等课程进行重构整合,使学生通过“做中学,学中做”理实一体化学习方式,掌握典型项目业务运作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进一步巩固通识能力、训练专业技能、拓展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企业项目以政行企校合作共建“建筑BIM信息化”生产性实训基地为依托,将企业一线生产项目运营与人才培养结合在一起,构建校企融合的课程教学团队,将企业真实项目操作任务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通过工作任务完成度检验前期初始项目和职业项目培养结果,为学生确定个人就业方向就业岗位提供参考,同时为战略合作企业输送专业20%的优质人才,进一步从优质人力资源供给侧激发战略合作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一体化育人的积极性。

(三)大项目课程体系配套建设,落地项目化课程体系实施。为有效实施大项目制课程体系,我院进一步从教学方法设计、考核评价方式、项目教材及资源库建设三个方面加强配套建设。

表1 项目化课程体系框架

在教学方法设计上,配合项目化课程体系设计,分阶段设计教学方法。在初始项目阶段,采用可视化、关键词卡片法;在职业项目阶段,采用引导文法;而在企业项目阶段,采用项目作业法和设计答辩法,使学生逐渐进行自主学习,循序渐进培养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在考核评价设计上,工程造价专业采取过程考核与企业项目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多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将课程考核评价与企业岗位需求良好结合,有效杜绝学生突击背题读死书行为,实现以最小的误差评定学生在工程造价岗位的工作实践能力,为合作企业提供精确的人才素质讯息。在教材及资源库建设上,根据无锡二建企业战略性活动所需的价值业务单元,引入企业建筑BIM信息化业务案例,通过校企融合的教学团队,对案例进行拆分、设计,形成适应学生自主学习的项目化教材系列,进一步降低学生理解难度。与此同时,为有效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及专业社会持续教育,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教学视频资料、典型施工建设图集、案例库等立体化项目资源,为项目化教学提供了充足的资源保证。

主要参考文献:

[1]徐国庆.如何理解项目课程的本质[J].职教论坛,2014.27.1.

[2]马军.高职项目化课程体系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3]孔原.基于互联网思维的产教融合模式创新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5. 8.

基金项目:2015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基于产教深度融合的高校创业实践基地运行与管理的研究与实践”;2015年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招标课题:“产教深度融合的实训平台构建——以商科专业为例”;2014年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重点课题:“适应建筑产业转型基于大项目制的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研究”阶段成果;项目主持人:孔原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产业转型产教融合
我国产能过剩现状及对策分析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