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翻转课堂几点尝试

2016-07-04 12:47罗贤荣
读写算·教研版 2016年13期
关键词:历史课历史课堂

罗贤荣

摘 要:在传统的中学历史教育中,所有的历史事件都可以归纳为时间、地点、人物、历史背景、原因(外因、内因)、导火索、后果及其影响。高中长期以来沿袭几十年一贯制的“讲—听—背”直线型教学格局,使学生完全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怎样把“枯燥无味”的历史变得有滋有味。 历史课不再是“古董”,笔者在课前,课中,课后做了一些尝试。

关键词:新课改;新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3-055-02

一、运用古典诗词导课

一节成功高效的课堂,导课这一环节至关重要。运用诗词导课法有着多媒体导课法、问题导课法等无法比拟的优点。作为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诗词,在高中历史教材和考试题中的引用已屡见不鲜。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在历史教学的导课环节中恰当运用诗词激活课堂。

以岳麓版历史必修一为例,如讲第二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时,常引用唐朝著名诗人李白《古风》组诗的第三首:“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来进行导课。教师以磅礴的气势,朗诵出来,立即似磁石般牢牢吸引住学生,使学生笼罩在教师的气场中,感受到秦王的英勇威武,一扫天下的霸气,也使学生悟出本节课的重点人物是秦王,对重要事件的分析围绕着秦王展开。接着,教师提出问题,如:诗中秦王指谁?诗中提到的重要事件是什么?这件事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在这件事完成后,秦王又有哪些大的举措,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随后,学生以小组的形式通过对诗的分析,自己提出问题,讨论,并在快速阅读中逐步去解答,这样形成学有目的、学有兴趣、学有主动的良好氛围。这种探究模式是以充分尊重、信任学生为前提,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教学模式。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再提倡受动式,而主张主动式;不再提倡教师呈现现成的结论,而主张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它追求结果,但更强调过程,既主张自主学习,又提倡合作探究。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它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这种模式下,教师的作用就是组织、导学和点拨。一首诗,展现出了教师的专业素养,体现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活跃了,内涵更丰富,效果自然出乎一般课的意料。

二、翻转课堂

课堂是师生交流的平台,是体现历史学科人文性的主要途径,如何共创一个拥有知识和生命的课堂,既向学生传授了知识,又开启他们思维的大门,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从事教学的老师认真思考的问题。

1、语文教学法出现在历史课堂。笔者在历史课中引入语文教学方法,探索交叉学科的学习。自古文史相通,历史与文学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如从贾谊的《过秦论》中可以了解到秦朝灭亡的历史原因,从清朝的腐败历史中可以认识到《红楼梦》的伟大意义。历史课和语文课的共性实在是太多了。

2、“倒置”传统历史课堂。在历史课《七十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笔者设置活动一:重现历史1——重返联合国,教师出示照片 (“乔的笑”),2教师出示(“1950-1971年联大支持中国提案表决情况图表”)活动二:重现历史2——中美关系正常化,教师出示资料(1971年7月9日至11日,基辛格秘密访华)资料,2教师出示照片,(“尼克松访华”)等图片,表格,数据和学生一起了解中国重返联合国的22年漫漫征程。

传统的授课是按照背景、过程、意义的思路与顺序,而本课先呈现一个结果,如“乔的笑”、“中美关系缓和”等,制造悬念与冲突,再让学生分析背景与意义,启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笔者充分挖掘并利用史料,把大量繁杂的史实用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图表、分析数据,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不仅可以深入了解中国重返联合国的22年漫漫征程,这节课的意义不仅在于学科知识的学习与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通过学习,学生会意识到现代外交的实质是国与国之间为维护自身利益而进行的博弈,我们维护自身利益是建立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这一基础上的,这是新中国的外交宗旨,也是我国在日益和平崛起的过程中承担大国责任的重要表现。更能实现师生之间真正有效的互动生成。这种做法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也符合中学生认知事物的规律。

三、多元化的评价方法

历史教师应想方设法使课本里的条条框框富有生活气息,使历史课不再成为古董。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突破思维的边界,不断创新。如何让历史试题富有生活情趣,成为真正开发学生生活智慧的题,这也是需要我们在历史教学中不断探索的问题。以下是笔者搜集到的几个富有生活气息的历史题例:

题例一:鸦片战争爱国将领的碑文撰写比赛。

在鸦片战争中,与清政府动摇不定,屈辱求和不同,一些爱国将领奋起抵抗,壮烈捐躯,如关天培、陈化成等。假如现在政府准备为这些民族英雄建立一座纪念碑,你将会撰写怎样的碑文呢?(要求:碑文字数100—150字)

题例二:关于五四运动——新闻报道。

请以当时外国记者的身份写一篇有关五四运动的新闻报道。(要求:注意自己的角色定位;所写的新闻报道要包括运动的口号、中心、主力、结果等基本内容;300字左右)

以上例题最显著的特点是:它极其灵活多样,深刻体现了学科人文性,它考察的不再是机械地记忆,它考察的是活生生的人,是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综合考察。它不再使学生觉得所学内容与自己相隔十万八千里,它浓重的生活气息能让学生在做题过程中得到心灵的满足和对自我价值的认同。

翻转课堂中教师的作用发生了戏剧性变化:学生是主体,教师不是主体。教师的作用从“教学内容的授予者”改变为“支撑学习的教练”,亦即教师从“灌输者”的角色变为“支援者”的角色。倘若教师一味地借助自身的权威解释既有知识,追求既定的唯一的标准答案,那么,学生原本应当围绕课题展开的多元侧面的思维活动就会戛然而止,教师给出的标准答案只能掩盖学生的疑问与兴趣,阻碍学生的自我发问、自己诚实地回答问题这一学习的核心活动。翻转课堂增加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互作用。在翻转课堂的场合,讨论、提出疑问是学生的责任;教师在课堂里应当展开应有的跟踪考察,但解答问题、发表见解也是学生自己的责任;学生凭借自身的力量能够确认解答,不再是机械性地完成作业,而是拥有了学习的兴趣。而在拥有双向互动的协同学习以及个别学习的指导作用之中,恰恰赋予了教师存在的意义,其重要性将会越来越大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是无止境的,我们课程改革越深入,暴露出的问题也就越充分、越复杂,所以,寻求对策就成为我们推进课程改革的催化剂。所以,我们仍需要追寻和探求的精神,并坚持改革与创新的路,一直勇敢地走下去。

参考文献:

[1]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诗词导学法 ,王亚涛

[2] 高考历史试卷悄然“革命”:放弃教条灌输,鼓励质疑正统婧慧

[3] 关于对中学历史教学人文性的几点认识 榆林市定边县定边中学 张宝兰

[4] 探究模式下的历史教学问题设计,天津海河中学 李春发

[5] 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方法改进 澧县小渡口中学 杨珍

[6] 一堂“倒置”的历史课,《七十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 清华附中 钟启泉

猜你喜欢
历史课历史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五味杂陈”——让历史课充满“历史味”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新历史
三十六计第二计:围魏救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