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质疑能力 引发自主探究

2016-07-04 13:34王美芳
读写算·教研版 2016年13期
关键词:质因数公倍数长方体

王美芳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3-103-02

“学贵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一旦有了疑问,就会去主动思考问题。学生只有主动去探究,才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下面就本人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引发自主探究,谈几点体会。

一、如何激发学生质疑?

1、开端——在新课的引入处激发。

在新课的引入处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新的需要与原有的数学水平之间的认知冲突,这种冲突能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

比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直接揭示课题,问学生:“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激起学生对问题的探索欲望,学生问:“什么是分数?分数有什么作用?分数是怎么来的?分数与整数有什么不一样?……”学生脑子中有了这些问题,在下面的学习中就会不断思考这些问题,并进而不断尝试解决这些问题。这样,学生在认识分数与己有知识基础之间产生了认知上的冲突,学生急于想知道分数的有关知识,并进而激发思维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引发学生主动探索、研究知识。

2、发展——在新知教学的关键处激发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能引导学生的反思与质疑,在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达到对新知的再认识、再建构。

比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当学生归纳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问学生:“你对这句话还有什么想问的?”学生提出了:什么是“单位‘1”,“若干份”是什么意思?“这样”指的是指前面的“若干份”还是指后面的“一份或几份的数”?教师随即把问题还给学生,让其他学生思考回答,以达到加深理解知识,引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引起了对分数产生的再认识,促使对知识的反思与整理,当教师把问题还给学生之后,学生在主动探索、主动解决问题过程中达到对知识的再建构。

3、高潮——在练习难点处激发

知识难点的解决是整堂课教学的关键,在难点处质凝问难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知识,更便于把握知识脉络与层次。如在教学《分数初步认知》之后,设计了一个判断题:

图中表示方法对吗?

学生一致认为是错的,教师进一步提问:“针对此题你有什么想问的?”生1:假如用1/2表示是对的,阴影部分怎样表示?这个问题其他的学生很快作了正确解答。生2:阴影部分大约占整个三角形的几分之几?此问学生之间产生了不同意见,一种认为是1/3,另一种认为是1/4。教师适时引导:能用什么方法把对方说服呢?这样一来,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促使学生努力去应用所学的知识说服对方,在说服对方的同时,学生的心理得到了成功的满足感,更加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与动力。

4、深化——在课堂总结处激发。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弗莱维尔认为:“元认知就是个体对思维活动的自我体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其实质就是个体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而学生的自我评价则是“元认知”理论的集中体现,因而在课堂总结时,不仅要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结果作出判断,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反思自己的整个学习过程。在每节课结束时都追问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知识,你还有什么疑问?”这样使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在学生的脑中实现了再创造,同时在再创造的过程中产生了新的问题,并进而引发学生需要深入的探索才能解决新问题。这样才能提高“元认知”水平。

二、如何应对学生质疑?

1、师爱——激发学生质疑的先决条件。

赞可夫说:“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一名教师只有关心、爱护自己的学生,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与尊重,才能使学生对你所教科目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会对老师所提的每一个问题都积极思考与探索。学生的每一次质疑都是一个进步,当然这个进步有大有小,即使有时看起来让人哭笑不得的质疑,教师也要以关爱学生的眼光与语言去肯定、鼓励他的质疑价值。他们才能以更大的热情、更专注的心去主动探索、去主动发现。

2、师导——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保障。

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的引导相当重要。只要我们教师在理念上认识学生,在教学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全过程,把学生推向前台,教师退居幕后,充当教学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留给学生充裕的学习时间与广阔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自主参与观察、操作、思考、发现、合作、交流,实现数学再创造。

三、如何解决学生质疑?

1、基础——解决质疑的前提。

问题解决必须信赖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己有的知识经验。如在教学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当学生提出质疑:“最大公因数是把除数相乘,最小公倍数是不是把除数和商都相乘呢?”教师马上引导学生:“你能根据已学知识与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形成共识:“可以用说明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来说求最小公倍数。如找12和18的最小公倍数,先用逐个寻找的方法找出12和18的最小公倍数是36,再把12、18、36都进行分解质因数,再比较所有的质因数,最小公倍数的质因数就是把12、18公有的质因数2、3与独有的质因数2、3都连乘起来。”在这个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充分利用了已有的知识基础,根据数学知识逻辑性强的特点,达到了用旧知去解决新知的学习目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活动——解决质疑的途径。

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应该是活动。“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如:教学《长方体的特征》时,学生以前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体,教师拿出长方体问学生:“看着这个长方体,你有什么想问的?”学生问:“长方体与长方形有什么不同?长方体有什么特征?”这时教师引导学生从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三个方面进行探索,4人小组合作,把事前准备好的长方体采用量一量、数一数、比一比、算一算等方法开展活动。学生通过操作、比较、分析,得出了长方体的一般特征,还有一个小组经过合作后,把正方体的特征也归纳出来。

遇事好问,勇于探索固然重要,但不能以此为目的,不能仅停留在获取初步探索的结果上,教师更要培养进一步质疑、继续探究的习惯,永不满足,这样才能使课堂上探究之星到处闪烁,创新之花到处开放。

猜你喜欢
质因数公倍数长方体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拆拼长方体
拆拼长方体
小小数迷泽西之小房间里的大世界(下)
k-重完全数的特性
分解质因数教学设计
浅谈快速求最小公倍数法
浅谈快速求最小公倍数法
快速求最小公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