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文本 多处着力

2016-07-04 20:02张洪艳
读写算·教研版 2016年13期
关键词:过程与方法实现策略化学教学

张洪艳

摘 要:根据“过程与方法”目标为学生学习预留时间和空间的要求,介绍了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策略:化学课堂开放化策略、学生实验日常化策略、教学内容问题化策略、思维过程可视化策略、“方法”的交流讨论等活动经常化策略。

关键词:化学教学;“过程与方法”目标;实现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3-209-02

语文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来达到触摸作者的内心灵魂,形成自己的情感体验,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的目的。而语文教学之关键就是要对文本进行准确而深刻的解读。经过多年教学实践摸索,笔者对准确深刻解读文本之方法有如下见解,若有不当之处请方家指正。

一、读。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句话强调了阅读在理解文本中的重要性。阅读的确非常重要,但阅读不应该是盲目的、漫无目的地。一味地机械式地读,不但没有意义,更是对教学时间的浪费;没有指导的读,就是师者身份的缺失。在教学中,我常发现学生在读书时,往往只是停留于用了眼看与用嘴读,而很少用到手写,文章读了一遍或几遍后,书上是干干净净,问起问题来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为什么会是如此?究其原因是有的学生爱读懒人书,没有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有的学生却是根本不知道怎么读书。因此,在学生读文章之前教师对学生提出阅读要求、作出阅读指导是必要的。例如教师可对学生提出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感情、读懂文意等要求。也可以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采用边读边问,作勾划、作批注、写提纲、或写读书笔记、读后感等读书方法。这样去读文章,就不再是游离于语言文字的读了,反而对正确解读文本起了一个很好的奠基作用。

二、疑。

读书贵有疑。古往今来已有许多大家对此做过十分经典的论述。宋代张载提出:“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需疑。”他又说,‘“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这些论断都阐明了一个道理,学起于思,思发于问。只有保持质疑的学习态度,才能真正做,到不唯书、不唯上,理性的思考,批判地接收,深刻地活动。质疑包含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质疑和学生的自主质疑。因为学生经验学识尚浅,因此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质疑是必要的和可行的。教师在教学之前可以就课文内容的“关键点”、或“疑问点”、或“分歧点”、或“空白点”进行展开、梳理、分析、探究,并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兴趣态度出发,从作者的写作意图出发,设计一个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问题,然后由核心问题生发出一连串环环相扣、环环相生的小问题。这样通过问题的引导,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深入文本,把握文本意蕴,使学生从“雾里看花”走到“柳暗花明”地境地,从而自热而然地提升学生的评判、思辨和创新能力。

三、品。

文本最基本的物质媒介是语言文字,语言文字是文本的载体,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文本是语言的艺术,文本解读就要品味文章的语言。不少语文专家也指出:“语文教学要少一些理性分析,多一些感性体味。”为了达到这一点,教师要潜心找准一切可以研究的语言文字,帮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体味、感悟,去想象、创造。从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和成功经验上看,语文教学之正道即品味语言,这样才能赋予语文课以“语文味”!而品味语言我们通常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加强朗读,以读促悟。学生通过对文本的朗读,可对文本的语言文字及其描述的事物、事例有所感悟和体验,从而可以达到领悟理解文本的目的。例如在解读《马说》时,我们可指导学生朗读以下句子。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④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在读句子①时,我们可重读、慢读“世有”“然后有”“常有”“不常有”几个字,以此展现出作者痛苦无奈的心理。读句子②时,应重在读出反问的语气,以体现出作者的愤怒之情。读句子③时,我们在读出排比句气势贯通的情况下,还应重读否定词,以展现食马者的无知和作者的讽刺意味。读句子④时,“呜呼”二字应读出悲叹语气,“其真无马耶”应读出反诘语气,“其真不知马也。”应读得缓慢沉重,以表现作者的愤慨。在朗读过程中,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语气语调,从而帮助学生实现了品味情感、领悟文意的目的。

2、改词换句,推敲语言。语言文字是人们表情达意的工具,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往往力求要“以我手写我心”,做到准确,有分寸的表达。因此,在解读文本时,我们可以逆向思维以抓关键词句的理解为突破口。例在解读《记承天寺夜游》中复杂而微妙的情感时,我们可通过变换句式、去掉关键词的方法来品味。

如:朗读下面两个句子,品味哪个句子好,并说说它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B、庭下之月如积水,竹柏之影似水中藻荇交横。

通过比较发现,句A、 b两句的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所以呈现事物的顺序也不同。A句且多了一个关键字“盖“。分析发现A句这种表达方式是符合作者当时的观察情景和角度的。作者来到庭中俯视地面,皎洁的月光使他产生错觉,误将月光认为水,误将竹柏影认为藻荇。所以写水、写藻荇,后揭示其为月光、为竹柏影。“盖”字则又写出了作者在猛地一抬头间,意识到这一切都是月光使然的惊喜。

再如:《马说》中若将“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换成“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其抒发情感的强烈,表达的文意都会发生变换。像这种改词换句的品味语言的方法,在语文教学中不胜枚举,在此我就不再一一赘述了。

3、语境,理解语言。因为受特定时代社会背景或文化背景的影响,有些文章中的某些词语隐含深意,不能只停留在字面的表层意思上去理解,而是需要紧扣具体的语境去体会、品味。如《紫藤萝瀑布》中要带领学生理解“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时,就有必要联系“文革”这段历史。

四、验。

即采用与文本有关的资料或习题来检验、印证自己的解读是否准确深刻。如笔者曾在评讲莫怀戚《散步》一课的课外作业时,发现了这样一道题:

参考下面的材料,探究本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材料一:抒情的文章人们有个误解,以为把感情抒发出来就是了,而忽略了对深刻的要求。深刻,可以是思想,可以是情感。

材料二:有人问我:你那个《散步》,是写尊老呢,还是爱幼?或者既尊老又爱幼?我认真回答:看起来是既尊老又爱幼,其实我骨子里是想写生命。

在解读文本时,笔者看到了这样的材料,当时真有种拨云见日的感觉呢!因此,在解读文本之前,师者们应广泛收集查阅资料,为准确深刻解读文本做好充分准备;课后搞好迁移拓展。

总之,文本解读离不开语言这片沃土,挖之愈深,得之愈精,得之愈精,愈有个性。

猜你喜欢
过程与方法实现策略化学教学
农村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过程与方法之我见
电能替代管控一体化的实现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化学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构建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关于全班同读一本课外书的阅读评价
论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