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2016-07-04 03:55吴莉
校园英语·上旬 2016年11期
关键词:跨文化意识对策

【摘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要求,是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需要,更是适应当前不断增强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形势需求。本文对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跨文化意识缺乏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对类似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

【关键词】跨文化意识 原因 对策

在当前全球一体化的国际形势下,我国与西方国家尤其是英语文化背景国家和地区的交流进一步加强,英语作为一种国际交流的工具和媒介的功能日益凸显,大学英语在提高大学生的语言技能、交流能力和文化素养方面承担的作用不可小觑。然而,现实中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很多大学生尽管具备了一定程度的语言技能,能进行语言层面的交流,却很难逾越由中外文化差异造成的鸿沟,因而不能达到预期的交流目的。究其原因,主要由跨文化意识在当前大学生中的缺失所致。

所谓“跨文化意识”,顾名思义,是人们对于不同于本国家、本民族的文化现象、风俗习惯等有着正确的理解与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与来自该文化背景的人群运用恰当的语言进行交流。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在未来的国际交往中更肩负着无可替代的使命。根据2010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要求,我国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国际化人才应当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娴熟的跨文化技能、宽广的国际视野等基本素质。

同时,在教育部发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由此可见,跨文化意识培养不仅关乎大学生的个人成长,更关乎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实现,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成败,以及社会发展和国家未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显得尤为迫切。

一、跨文化意识缺失原因分析

1.教师角度。

(1)教学观念滞后,教学材料陈旧。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热情。尽管素质教育在我国已倡导多年,可如今依然有很多大学英语教师在思想和理念上停滞不前,课堂授课照本宣科,缺乏创新。在他们的传统观念里,英语教学就是讲授语法知识,讲解单词含义和搭配,分析句子及文本结构。至于文化知识内容,不过是可有可无的点缀,有了则“锦上添花”,没有也无伤大雅。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很多时候只是在主题导入环节花上那么三两分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元素、风俗习惯等一带而过,很少进行深入的阐释,更不可能开展专门的主题活动进行生动有趣的演绎。再加上大学英语教材的相对固定,大学教师从大一到大二循环授课,往往几轮下来对授课内容了然于胸。按理说,熟能生巧更有利于课堂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可是由于教师的惰性、惯性和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往往在现实中会出现这样一种滑稽的现象:学生已换了几茬,教师的教案、讲义早已泛黄,却从未更新。在讲解文本中出现的某一文化点时,教师往往“信手拈来”地从头脑中调取已重复数遍的案例进行解释。当教师在讲台上信心满满、口若悬河地侃侃而谈的瞬间瞥了一眼台下的学生,发现他们或昏昏欲睡,或“茫然四顾”,即便有几个认真听讲的学生却也是满脸写着“不知所云”。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师教学材料的陈旧造就了师生之间本已存在的“代沟”进一步加大、加深。

(2)教学形式单一,课堂活动枯燥。在文化背景的讲解中,有些英语教师依然沿袭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授课方式,完全依赖课本和讲义,直接将这些文化背景知识进行枯燥的口授或板书,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即便偶尔安排课堂活动,也多是流于形式,缺乏设计。基本是将学生进行简单的分组,让其自行讨论,然后指定几个代表上台代表各自小组进行发言。长此以往,学生基本了解了这一套路,逐渐丧失参与热情,难以实现预期效果。

2.学生角度。

(1)忽视文化素养,缺乏学习兴趣。不可否认,很多学生本身对大学英语就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普遍认为大学英语不过是一门公共课,因此不够重视。他们学习这门课的目的明确:平时期末考试及格,四六级考试过关。要求高一点的学生也不过是更加注重自己英语听说技能的提高,至于跨文化意识则是完全忽略。

(2)学习态度被动,探索意识匮乏。由于上面提到的学生对大学英语作为公共课的不够重视,因此很多学生对待英语的学习态度消极、被动。在文化内容的学习上,他们基本依赖课堂上来自教师的讲授,课下从不主动从书本、老师以外的其他渠道主动获取,缺乏积极探索的精神。

3.其他因素。当然,还有一些其他因素造成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缺失。尽管《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要求》中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应该同时兼顾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注重提高學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可在现实中依然存在着应试教育为导向的现象。在一些学校里,大二整个学年的英语教学基本都是围绕着“四级”或“六级”进行,重点进行语法知识的讲解、应试技巧的传授。至于跨文化意识培养,因与考试关系不大或者无关而被无情地弃之一旁。

另外,有些学校由于自身条件的欠缺,很难聘请到真正具备良好素质和优秀文化素养的英美文化背景的外教,因此也不利于开展一些生动有趣的跨文化主题活动,学生完全没有机会进行实际场景的跨文化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二、跨文化意识培养策略

1.教师层面。

(1)坚持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素养。这是一个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时代。作为大学英语课堂的组织者,大学英语教师应坚持与时俱进,随时学习、充电,跟上时代,主动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积极学习并掌握最新科技,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

(2)优化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合理安排课堂,优化教学环节。教师应摒弃原有观念,真正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当成英语课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围绕主题进行精心设计,从而提高文化内容的教学质量。

(3)丰富课堂活动,增加文化渗透。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师应组织学生开展诸如小组讨论、文化快车播报、中外文化聚焦、文化冲突场景演绎等活动,并适时对他们的课堂表现进行引导、督促和点评。这样一来,枯燥死板的文化背景知识就变得鲜活、生动,学生也能在这些饶有兴趣的活动参与中加强对中外文化因素的理解和应用,可谓事半功倍。

(4)增强师生互动,拓宽传播渠道。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始于课堂但不应止于课堂。教师应充分利用当今丰富的互联网资源,围绕不同文化主题制作出简短、有趣、精美的教学视频,供学生课前预习或课后复习,温故知新,加强学习效果。同时,教师应通过移动通讯形式与学生保持联系,倾听学生学习文化内容的感悟,并对他们的疑惑和问题给予适时的引导和解答。

2.学生层面。

(1)加强自身认识,积极主动学习。在当今普遍倡导的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在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上,学生要转变学习态度,加强对大学英语这门课程和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视,真正发挥学习主体的积极主动性,勤学多练。

(2)紧跟课堂节奏,主动参与活动。在课堂上有限的文化内容输入环节,学生要紧跟教师授课节奏,密切配合教师课堂安排,积极主动参与每一项文化主题活动,才能加强对中外文化元素的理解,并尽早在实际跨文化交流中学以致用。

(3)勇于课外实践,随时反馈修正。在课下,学生应充分利用当今丰富的信息资源,从图书馆、互联网等多种渠道积极探索更多有关英美国家的文化知识,抓住机会主动参与英语角、英语沙龙等校内外组织开展的英语文化活动,并积极主动与同学交流心得,与英语教师进行联系,寻求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从而使自己更快地掌握中外文化差异,真正培养自己的跨文化意识,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S].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衬板社,2007.

[3]闻琴华.创新英语课堂 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4):113-115.

[4]陳玲,林雪静.外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的调查报告——以新疆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为例[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8下半月):117-119.

作者简介:吴莉(1979-),女,汉族,河南正阳人,硕士,毕业于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现为郑州工商学院文法学院英语教师,主要从事英语教学、中英文化对比、翻译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跨文化意识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走,找对策去!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意识研究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渗透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