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模式视角下的学生自治组织参与校园安全管理研究

2016-07-05 06:07彭安澜应凯琦刘欢
中国市场 2016年23期
关键词:校园安全安全管理

彭安澜++应凯琦++刘欢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大学校园逐渐成为开放式的教育园区,校园安全问题呈现明显的复杂性、多变性、突发性等趋势。大学生作为校园安全隐患的潜在对象和安全管理的主体,建立学生安全自治组织是校园安全管理的有效尝试,安全自治组织能够起到补充官方管理的作用,具有发现安全问题及时、群众参与度高等优势。大学生安全自治组织有效发挥作用既要保持良好的内部规范与和谐,同时也离不开学校、老师、学生群体、企业的协调与支持,形成大学校园安全治理的合作网络模式。从实践操作来看,学生安全自治组织参与校园安全管理的和谐促进是可行的。不过,它还很不成熟,在参与的过程中存在组织边缘化、组织内部松散等问题。因此,需要对高校学生安全自治组织进行有效的功能重构、路径选择。

[关键词]网络模式;校园安全;安全管理;学生自治组织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3275

校园安全是指在高校校园范围内,个体人身不受伤害、财产不受损失、精神不受威胁、校园财物不受损失的一种状态。[1]近年来,随着校园规模的扩大化、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学生与外界交往联系日益频繁,大学校园已不再是传统印象中的“象牙塔”。在此背景下,校园安全管理呈现出明显的社会化特征,校园安全事故的突发性与复杂性加剧了管理难度。高校急需寻求一种覆盖面广、时效性强、参与度高的安全管理模式。这种全方位模式的建立,借助学生的力量必不可少。让具有一定认知水平和较强管理能力的大学生群体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服务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以学生安全自治组织为牵引,带动学生进行安全预防,将为校园安全管理工作开创新局面。本文通过对学生安全自治的可行性分析以及当前学生安全自治组织状况的分析,就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安全自治组织的功能重构、路径选择进行了粗浅探讨。

1学生安全自治的可行性分析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学生安全自治模式是人本主义的折射。人本主义以“人”为核心,重视人的价值与人格发展。该理论代表人物马斯洛认为,人经过多层次需要的满足,达到“高峰体验”,可以逐步实现完美人格。大学生是具有独立认知、自由意志的群体。所处的人生阶段,正是创造力与自主性成长的黄金时期。从人性出发,进行学生安全自治,对于满足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实现的需要,塑造和完善人格具有重要意义。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的教育”。[2]采用自治方式进行校园安全管理,是素质教育趋势下有益的管理模式,符合社会与教育事业的发展轨迹。

从公民社会角度看,学生安全自治组织的存在,使学校、自治组织、个人之间形成了一种新颖关系,是学校安全管理的重要补充。所谓公民社会,概括来讲,它是指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公与私之间的广阔领域。公民社会是在权威体制之外发展而成的一种自治社会,由众多具有独立性、规范性的团体组成。自治团体的有效聚集可形成某一领域的自组织网络,通过合作网络以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和社会效益最大化。学生安全自治组织作为一种社会自治模式,有自身独特的优势,而官方部门在这些方面由于其自身性质的限制而难以企及。比如,学生安全自治组织具有思想文化多元性、公共事务公开性、基层群众参与性等特点。学生自治安全组织能在第一线关注各种安全隐患,并采取学生更适应、更能够接受的方式开展各类工作,工作效率高,工作阻力小。

从制度支持的角度来看,学生安全自治思想在相关法律规范中有所彰显。1999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有如下规定:“高等学校应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这将高校管理,提到了“以人为本”的高度。2005年9月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制定了学生申述制度等维护学生合法权益的具体办法,明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某种意义上拓展了学生自治的权限。[3]2010年5月5日审议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要求高等教育进行学分制改革,这意味着在培养模式方面将革新传统的管理手段。另外,“校长治校、教授治学、学生自治”是新时期提出来的十二字箴言,它为高校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由此可见,学生安全自治具有一定的法律生存土壤,在法律准许范围内进行相关自治活动,是应予以鼓励的行为。

综上,笔者认为学生安全自治合情、合理、合法。“合情”体现在它满足了大学生精神需求,“合理”体现在它是官方组织的有效补充,“合法”体现在它获得了制度支持。

2学生安全自治组织现状

笔者所在课题组,通过对所在地区部分高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各高校的学生安全自治组织进行实地访问,并结合国内已有研究,形成了对学生安全自治组织现状的基本认识。我们发现主要有以下学生组织承担校园安全管理工作:学生会的生活部门、部分勤工俭学组织(楼委会、自管会、治安保卫部等)和大学生心理自助组织。总体来看,多数学校都有学生安全自治的尝试,少数学校存在专门性的学生安全自治组织。与此同时,自治组织也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第一,安全职能在组织中边缘化。多数组织不把安全管理作为主要职能,像学生会生活部门只负责消防演练,楼委会只负责宿舍区晚点名,心理自助组织只负责维护学生精神安全。第二,组织缺乏影响力,学生参与性差。大部分组织没有动员学生,组织内部单方面进行校园安全维护工作。学生群体对组织不知晓,对组织的活动不知情。第三,组织内部松散,工作缺乏创新性与活力。组织由于内聚力欠缺,内部出现“断层”或小面积“瘫痪”,组织发展的可持续性差。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安全自治组织还很不成熟,面临组织变革与重构。

3学生安全自治的路径分析

从目前来看,部分高校已经存在带有安全管理职能的学生自治团体。但是安全管理职能常挂靠在正式学生组织的某一部门,不作为主要职能,工作方式又多采用“突击检查”的形式,这样就把校园安全管理分散在各个“点”上,管理工作缺乏实际效果。因此,为突破传统粗放式的管理方式,就有必要建立起参与性高、周期持久完整、覆盖面广的学生自治网络模式。笔者所在的课题组通过对高校学生安全自治组织、在校学生、辅导员的走访调查,参考相关专业知识与国内外成熟经验,现将学生安全自治的路径作如下归纳。

3.1构建学生安全自治的“时”与“空”

“时”与“空”是一种抽象的描述,其落脚点在于实现学生安全自治在时间上的持续有效与在空间上的互动合作。

在“时”的方面,校园安全管理不应是“蜻蜓点水”式的检查和监管,应形成一条完整的时间轴,常抓不懈。要保证工作的连贯性,首先,要充分调动基层。安全问题带有突发性,隐蔽性等特点。如果仅依赖于组织发现、排查,耗时耗力,可行度差,效果不佳,况且组织也无法做到每时每地的关注。所以,要充分利用广大学生资源,他们通常是发现安全隐患的第一人。安全自治组织可以建立线上网络平台、线下咨询站点,方便学生举报问题、提出建议。其次,要注意人员新旧交替、工作衔接问题。学生组织换届每年一次,人员变动非常快。为保证安全管理工作的持续可靠,要重视团体整体合力的提高,采用以老带新的方式,将管理经验、管理规范示范给下一届。避免出现挂名不作为、集体不作为现象。

在“空”的方面,学生安全自治应形成合作网络。首先是与群众的合作,安全问题一经提出,自治组织应立即、有程序可循的做出反应。问题处理完成之后,还应该予以反馈,从而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局面。其次是与指导老师的合作。在这里需澄清的是,学生自治与老师指导并不矛盾。由于指导老师具备更专业的学生工作知识和经验,他们通常是充当引路人的角色,而不是包揽一切的负责人,自治权仍在学生手中。指导老师对问题具有更强的预见性,他的存在对于组织发展具有正面激励作用,并且可以有效避免组织出现“放羊”现象。

3.2统筹学生安全自治的“内”与“外”

“内”与“外”是要求学生安全自治组织,在开展工作时,能形成“里应外合”的局面,能同时获得内部响应与外部支持。

在对“内”的方面,学生自治组织既要获得组织的“常备军”——广大学生的认同,又要保证组织内部和谐的局面。第一,为获得广泛认同感,安全自治组织需要加强对学生群体安全意识的教育和宣传,克服其麻痹松懈思想。借助开展各类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牢固树立“安全猛如虎,责任重如山”的认识。需求决定动机,动机产生行为,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使目标群体完成“要我安全—我要安全—我懂安全—我会安全”的观念转变。第二,组织内部和谐直接影响组织高效运作。学生安全自治组织要保证组织内部各要素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形成良性的组织生态环境。具体而言,在内部建设方面,招募优秀人才是安全自治组织生存的基石,落实具体工作任务是安全自治组织运转的要求,加强感情建设是安全自治组织稳定的保障,建立奖惩考评激励机制是安全自治组织工作的载体,重视干部队伍建设是安全自治组织成长的保证。

在对“外”的方面,学生安全自治组织要寻求外部支持。外部支持主要来源于学校与企业。学校方面,首先,安全自治组织应与校党团组织建立良好关系。安全自治组织是在校党委、校团委的领导下进行工作的,应充分贯彻党组织、团组织进步的思想、主张,以保证自身的先进性和战斗力,并得到组织的关怀与指导。其次,校方是自治组织资金来源的重要渠道。自治组织要寻求有关部门支持,以妥善解决项目报销问题。企业方面,学生安全自治组织应该与相关企业尝试接触,进行外联合作,这是组织活动经费的另一来源。另外,不少学校的校园管理有第三方——物业的介入,自治组织与物业建立互利共赢的伙伴关系,能共同对公寓区和教学区等区域的安全进行全面管理。

4结论

学生安全自治工作的变革道路是曲折的,仅依靠组织自身无法取得理想效果。学生安全自治应沿着从全局出发、统筹协调、综合治理的思路,狠抓落实。安全自治组织内部保持规范、和谐的同时,获得指导老师、校方、企业、学生群体的鼎力支持,形成合作网络的局面,是决定学生安全自治工作成败的关键。最后,需指出的是,本研究基本达到了当初的研究目的,但课题组仍然在一些问题上研究得不够深入细致、缺乏前瞻性。希望本文能够为校园安全管理提供一些启示,相信在一批批人员的努力下,校园安全管理能找到更适合的工作模式。

参考文献:

[1]夏涛高校校园安全管理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2]张人杰、王卫东20世纪教育学名家名著[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周汉忠关于新时期高校大学生自治组织重建及其功能重构的思考[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1(6):80-81

猜你喜欢
校园安全安全管理
浅析农村校园安全与安全意识的思考
高等院校校园安全稳定创新工作机制研究
制订应急预案 完善高校安全保障体系探究
开学季,打好校园安全堡垒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