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德制造业战略对沈阳制造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2016-07-06 03:56宋冠良
中国市场 2016年24期
关键词:沈阳市沈阳制造业

宋冠良

(辽宁大学,辽宁 沈阳 110000)



中美德制造业战略对沈阳制造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宋冠良

(辽宁大学,辽宁沈阳110000)

[摘要]自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以来,给世界各国上了代价高昂的一课: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是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怎样发展基于本国国情的制造业成为各大经济体争相探索的重要议题。在此背景下,中国制造2025、德国工业4.0及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应运而生。文章立足于沈阳市制造业发展现状,结合中国制造2025、德国工业4.0及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具体内涵,探究其可能对沈阳制造业产生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研究发现,沈阳市制造业面临来自低中高层次的全面挑战的同时也存在良好的转型机遇期,急需转变制造业发展方式,培育沈阳“核心能力4.0”。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工业4.0;再工业化;沈阳;制造业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4.216

1背景及文献综述

自2008年以来,世界经济发生了深刻变革。以产品内分工为主的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日渐完善,但包括中国在内的诸多发展中国家迟迟不能向增加值较高的环节突破,有陷入低端锁定的风险。同时,东南亚国家直接利用外资数量迅速增长,劳动、资本密集型企业发展迅速,中国制造业传统优势正遭受削弱。“中国制造2025”正是我国针对全球新一轮贸易投资秩序重构和制约我国制造业向高增加值环节突破的制度性障碍等长期性因素制定的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落实好“中国制造2025”,既是促进沈阳市制造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沈阳市作为中国重要制造业基地所应承担的历史使命。

德国工业4.0的意图可以用“双领先”来概括,即领先的供应商战略和领先的市场战略,以期把握德国制造的未来。2014年10月签订的《中德合作行动纲领:共塑创新》,为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对接开辟了有效途径。2014年沈阳市实际利用外资44.62亿美元,其中4.28亿美元来自德国,位居2014年沈阳市实际利用外资来源国第二位。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推进,沈阳市制造企业与德国老牌制造业企业的竞争与合作将会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美国自20世纪90年代后,GDP中服务业占比高达70%左右,产业空心化凸显。为摆脱经济危机,美国于2009年11月提出再工业化战略,开启了制造业回归的新时代。这说明,无论是新兴经济大国还是守成经济大国,制造业都是其立身之本。另外,应当充分认识到美国国家地位的特殊性,美国巨大的国际影响力使其再工业化战略的影响必然是全球性的。2009年,中国制造占美国进口市场份额的29.3%,到2014年制造市场份额已经降至23.8%。再工业化战略对制造业影响的层次之全、范围之大都显示其极有可能对沈阳制造业产生一定负面作用。

现有研究中,关于“中国制造2025”与中国制造业转型方面:黄群慧、贺俊(2015)指出任何工业强国都有其不易扩散、不易模仿的核心技术能力,在认同“中国制造2025”有其重大意义的基础上指出其对中国制造业核心能力的分析的不足,认为中国制造业的优势在于模块化架构产品和大型复杂装备领域,并提出了提升中国制造业核心技术能力的可能的方向。有关德国工业4.0对中国制造业影响方面:杜传忠,杨志坤(2015)德国工业4.0战略所提出的制造业发展基本方向、产业体系、生产方式、制造标准以及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潜力都值得中国借鉴;李金华(2015)通过比较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认为两者虽然各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但德国工业4.0作为世界工业强国对未来制造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对制定“中国制造2025”行动细则的指导、借鉴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并提出了若干建议措施。在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方面:孙黎、李俊江(2015)着重分析了美国《出口倍增计划》的措施及进展,从GDP贡献率、产业结构、高科技出口、就业和中下企业五个方面解析了其政策实施效果,并分析了中美经贸可能受到的影响;李丹(2013)认为随着美国再工业化战略推进,中国制造业已经受到了不小的影响,该战略涉及制造业的所有层面,因此中国的应对策略也应当是多层次的。另外,也有学者立足东北地区特点,对区域制造业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黄群慧(2015)指出东北地区制造业面临“双端挤压”,应积极推动东北地区制造业战略转型,走创新驱动战略。本文立足于沈阳市制造业发展现状,综合前人对“中国制造2025”、德国工业4.0及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研究成果,力求揭示上述三项政策对沈阳全面振兴、工业强市的影响,并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2沈阳制造业现状

2014年沈阳市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总产值为13433亿元,占其工业总产值的97.63%;制造业企业3515家,占所有工业企业的96.67%,其中装备制造业在总产值约占沈阳市制造业企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另外,通过实施《沈阳市“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三年实施方案》,成功突破了一批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同时,装备制造企业之间形成了复杂而庞大的装备制造网络并产生了良好的产业集群效应。

值得注意的是,沈阳制造业同时也面临着如下挑战。

第一,外需疲弱导致出口下降。自2008年以来,全球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乏力,导致沈阳制造业出口目的地订单锐减。以金属加工机床为例,沈阳市金属加工机床出口额在2008之前保持连续增长,至2008年达到最高水平,出口总额为1.17亿美元。而2009年该产品的出口总额仅为0.43亿美元,出口额下降六成以上。截至2014年,该产品出口总额为0.51亿美元,尚未达到2008年的一半。

第二,制造业成本上升,传统优势减弱。劳动力成本方面,沈阳市制造业从业人员人均工资由2011年的39155元升至2014年的57549元,年均增长率均保持在10%以上。相对而言,东南亚国家凭借其较低的工资水平、相对宽松的劳动法规和日益提高的劳动生产率承接了大量来自中国的产业转移,成为发达国家海外投资的热点地区。

第三,R&D投入不足,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在诸多制造业强市争相加大R&D投入的背景下,沈阳市R&D经费总支出却自2011年开始逐年下降,由2011年的91.428亿元下降到2014年的78.552亿元。在同时期,东莞市的GDP总量均低于沈阳市,但2013年东莞市R&D经费总支出达到109.93亿元,且尚处于快速增长中。2014年东莞市R&D总支出占东莞市GDP总量高于2%,而沈阳市当年R&D总支出占当年GDP的比重仅略高于1%。研发资金投入不足直接造成了沈阳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差,大量关键零部件和制造业核心设备和主要产品技术严重依赖进口,原始创新技术和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均不足三成。

第四,组织结构不合理。在新常态下,沈阳市制造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愈加凸显。2014年沈阳市制造业企业共3515家,其中国有企业占4.35%,共153家;制造业亏损企业共224家,其中国有企业32家,占14.29%。制造业工业总产值为13433亿元其中国有企业贡献2573亿元,占19.15%;制造业总亏损为39.69亿元,其中国有企业亏损10.55亿元,占制造业总亏损的26.58%。国有企业无论是亏损数量还是亏损金额比例均高于其总数量与总产值占比。这也说明了目前国有制造业企业还是存在效率低下、资源配置不合理等诸多问题。

3“中国制造2025”对沈阳制造业的影响

第一,有助于沈阳大量仍处于“工业2.0”“工业3.0”阶段的制造业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同时有助于推广部分智能制造先行企业的先进经验、扩大智能装备和产品的市场需求。智能制造工程旨在鼓励企业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全面提升企业的智能化水平。自2016年开年伊始,沈阳机床的i5智能机床便收获了一万台订单,是2014年i5机床销售数量的5倍,这充分说明“中国制造2025”极大地刺激了市场对智能装备的需求。

第二,有利于沈阳市环保装备制造企业的发展,有利于先进环保技术在传统制造企业的推广和应用。绿色制造工程要求制造业加大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的研发和推广,加快制造业企业绿色改造升级。沈阳市正全力打造多处环保产业园区,以重点骨干企业为依托,重点突破实现制造业绿色生产所急需的关键技术设备,努力实现环保企业与传统制造业互利共赢的新格局。

第三,助力沈阳传统优势行业及战略新兴行业发展,并推动沈阳公共创新平台的建设及协同创新体系的构建。高端装备创新工程的实施,必将推动沈阳在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等十大战略新兴领域取得新的突破。另外,要实现利用新技术促进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将有效推动沈阳公共创新平台及协同创新体系的构建,提高创新效率,加速创新成果推广应用。沈阳机床联合神州数码等公司和工信部标准院以及清华大学等高校签署“中国制造2025创新联盟”,该措施能够有效缩短科研成果推广利用所需的时间,实现效率和利润的最大化。

第四,为沈阳制造企业的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实施创新驱动,有利于建立一套完善的创新体系,培育制造业创新中心,培养人才队伍,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培育质量效益竞争优势将推动沈阳制造业企业完善质量管理体制,提高质量标准,推进品牌建设。发展服务型制造将助力沈阳市与制造业密切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打破行业藩篱,推动探索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4德国工业4.0对沈阳制造业的影响

德国工业4.0战略,对沈阳制造企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具体可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为沈阳市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提供解决方案。德国工业4.0战略意图之一便是“领先的供应商战略”,由于中德两国制造业所处的层级不同,且德国大量的装备制造企业处于全球领先的地位,德国制造业企业能够为沈阳制造业企业提供成熟的转型方案和技术支持。就这一点而言,德国工业4.0战略有助于沈阳制造业的转型升级。2016年1月6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方案》,助推沈阳成为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对接的桥梁。

另一方面,高端制造业竞争一触即发。中德两国工业结构非常相似,虽然目前由于中德大部分制造企业所处层级不同,但从长远来看,随着中国制造企业转型升级工作不断推进,这种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德国工业4.0的提出显然不是为了帮助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而是为了提高德国装备制造业的话语权。这必然对我国部分先进制造业企业产生遏制作用,沈阳作为中国装备制造业水平较高的城市*沈阳市装备制造业企业4家上榜《中国装备制造业100强》,位居全国第五位。,遏制作用会更加明显。仍以沈阳机床生产的i5智能机床为例,由于该产品的出现,西方国家对我国高档数控机床领域的贸易壁垒预计会有所减弱,目前德国德马吉森精机已经推出了其最新研发的智能机床,i5智能机床能否经受得住国际同行的冲击,还有待市场的检验。

5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对沈阳制造业的影响

第一,不利于沈阳吸引外商投资。中高端制造业回流美国及努力发展高新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以及低端制造业进一步转移到生产成本更低的国家,都将增加沈阳吸引外资的难度。在2010年,沈阳市制造业新签外商直接投资合同87个,新签合同外资额174061万美元。截至2014年,制造业新签外商直接投资合同26个,新签合同外资额为-11103万美元。同期来自美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合同由19个减为7个,新签合同外资额由19893万美元减为1439万美元。这种变化虽然不能完全归因于美国再工业化战略,但其所起到的推波助澜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第二,沈阳制造企业同美国制造企业逐步由互补关系转变为竞争关系。这在资本密集型和中高端制造企业中表现尤为明显。再工业化实施后,美国金属冶炼行业、化工产品制造业和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工业交货值都出现了明显回升,而这三个行业也同时位于沈阳市五大优势产业中,会对沈阳制造产品产生一定挤出效应。再工业化战略还推动了美国制造业竞争力回升,美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指数在2008年之前由2000年的14.09下降至9.14,2009年该下跌趋势被扭转,至2011年提高至9.89。可以预见到,未来沈阳制造与美国制造的战场将不仅限于美国市场,而且是以世界市场为舞台。

第三,美国政府滥用其国际影响力,给沈阳制造企业转型升级制造了困难。近年来,美国推动TPP谈判进程,其极高的准入标准将中国排除在外,提高了生产成本较高的美国制造的竞争力,为重返美国的制造企业创造了盈利空间。自美国实行再工业化战略以来,沈阳市制造企业产值利润率一路下滑,至2014年跌至5.41%,较2010年下降了22.82%。如上文所说,沈阳市制造企业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并不能完全归因于美国的再工业化战略,其根本原因还在于自身,但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在客观上使沈阳制造企业的转型升级之路更加艰难。

6政策建议

第一,培育全流程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供应商企业联盟。考虑到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现实水平,以单一企业来提供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尚不可行。*黄群慧,贺俊在《中国制造业的核心能力、功能定位与发展战略》中指出,我国制造企业与德国西门子等能够提供全流程数字化解决方案的综合集成企业仍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但沈阳市已经出现了在工业机器人等细分领域掌握先进技术的制造企业,这就为沈阳市牵头成立一个立足沈阳、辐射全国的全流程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供应商企业联盟创造了条件。

第二,在推动清洁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的同时,培育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培育循环经济产业链,积极推进机械装备再制造,鼓励企业创建国家级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示范企业;在加大环境监测力度的同时,引入专业环保服务业务,培育环保服务业。

第三,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条件好的企业自建研发中心,引导有实力的企业积极参与国家级项目的研发;构建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公共创新平台;成立事业性的科技服务机构,设立制造业公共技术研发基金,对有巨大需求的制造业共性技术研发进行扶持。

第四,加强质量基础建设,健全质量管理体制机制,推广实施先进的制造业标准;引导企业树立质量品牌意识,注重培育品牌价值,推动沈阳制造由低成本竞争向质量效益优

势转变;引入制造业质量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制定目标明确、切实可行的行动评价方案。

第五,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快商业模式转型,强化制造企业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能力,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服务和科技服务平台,推进电子商务的应用,推动主辅分离与外包业态的发展。

第六,加强与德国企业合作,积极争取更多《中德合作行动纲领:共塑创新》项目落户沈阳;组建相关专家组,重点考察德国制造的标准化策略、智能工厂设计和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相关技术,并将德国经验沈阳化。

第七,鼓励在智能制造细分领域掌握先进技术的制造企业的企业实施全球战略,在工业4.0大潮方兴未艾之时抢占国际市场,为将来推出更多智能制造产品打下基础;培育沈阳核心制造能力,结合沈阳市制造企业在模块化制造和大型复杂装备制造领域的传统优势,打造与美德日等工业强国优势互补的沈阳制造“核心能力4.0”。

第八,改造低端制造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美国吸引中高端制造业回流的经验说明,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并不是发展制造业的唯一出路,通过对低端制造企业的改造升级,足以弥补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劣势,达到持续吸引外资的效果。

第九,针对美国政府滥用国际影响力的行为,除了依靠中央政府利用外交等手段同美国政府博弈外,可以推动沈阳市制造企业走国际化发展道路,利用跨国公司的力量组合优势资源,开拓海外市场,提升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黄群慧,贺俊.中国制造业的核心能力、功能定位与发展战略[J].中国工业经济,2015(6):5-17.

[2]唐志良,刘建江.美国再工业化对我国制造业发展的负面影响研究[J].国际商务(对外经贸大学学报),2012(2):12-20.

[3]李丹.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对我国制造业的多层级影响与对策[J].国际经贸探索,2013,29(6):4-14.

[4]杜传忠,杨志坤.德国工业4.0战略对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借鉴[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7):82-87.

[5]李金华.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的比较及启示[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5):71-79.

[6]孙黎,李俊江.美国“出口倍增计划”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东北亚论坛,2015(4):71-85.

[7]黄群慧.东北地区制造业战略转型与管理创新[J].经济纵横,2015(7):1-6.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社科联2016年度咨政建言立项课题(项目编号:20161s1zzzdian-07)相关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宋冠良,男,山东潍坊人,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国际商务硕士在读。

猜你喜欢
沈阳市沈阳制造业
沈阳市盛京小学
沈阳市浑南区第八小学
沈阳市浑南区创新第一小学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沈阳分店
沈阳市新立堡桥设计
沈阳分店
Study on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n Walden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