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五行拳”与古典舞创作的关系

2016-07-06 04:12张月龙
艺术科技 2016年3期
关键词:相克古典舞创作

张月龙

摘 要:本论文将以舞蹈《五行间》创作过程作为出发点,着重谈及编创者在中国传统内家拳“五行拳”里受到启发并汲取创作灵感,借以五行学说中的相生、相克的原理切入点,并依此原理与准则为整个舞蹈基石提供性理论依据,运用其中的五个元素即:水、木、火、土、金的概念,生发出舞蹈动作、运动路线以及段落等等,在五元素中或取其意,或提其型,依此来进行设计,最终突出创作者调动舞蹈艺术处理手段,用肢体语言表现与传达自然之中人与人、物与物或人与物之间那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极力将抽象的传统五行文化变为真实可感的具象作品,并把其内部复杂的交互关系呈现于舞台上而进行的一次尝试性的探索。

关键词:五行拳;古典舞;创作;相生;相克

1 五行生克学说

顾颉刚说:“五行是中国人的思想律,是中国人对宇宙系统的信仰,两千年来,他有极强的顽固势力”。这充分证明,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骨架从任何一个角度切入、伸下去,都会触碰到它。五行,是古人对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总称。它们的含义在历史上是发展着的。开始的时候,它们是代表着构成宇宙的五种基本物质元素,后来又延伸其含义,分别赋予了特定的属性,又形成了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说理工具和逻辑推理符号。

1.1 顺次相生

五行相生,指五行之间相互滋生、相互促进的关系。“生”就是增益、加强、放大、衍生等一类的作用,其中含有互相滋生、促进、助长的意思。即水—木—火—土—金—水……,五行生(胜)克说的灵感来源于古代人们对生产和生活中客观世界的观察,人们拓荒开地,首先要有火烧荒,于是木燃烧为火,火过之后适宜于耕种的灰烬沃土;矿土炼出金属;金属溶解为水;水滋润了树木。因而产生了五行循环,古称“比相生,间相胜(克)”,同时在相生的关系中,又具有它生、生它,即顺生、逆生两个方面的关系。

1.2 隔一而克

隔一而克,而“克”就是减损、削弱、缩小、灭亡等一类的作用,也含有互相制约、克制、抑制的意思。即水—火—金—土—土—水……古人认为:水能够灭火;火能够熔化金属;金属制品能够砍伐树木;树木的根能够穿透土壤;土能够吸收水分使之消失——这样形成一个抑制性的循环。五行相生相克,构成一个循环链,周而复始。同样,相克的关系中,也具有克它、它克,即顺克、逆克两个方面的关系。逆克,又叫反悔,即五行反悔。依其排列,规律为,顺时针为顺生、顺克;逆时针为逆生、逆克。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真正对事物有益的既不是“生”,也不是“克”,而是在“生”、“克”之间取得平衡,达到和谐。由此可见,五行中的五种元素之间扣生和相克的关系是不可分开的,只有保持“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生和克之间相反相成,相互间平衡和谐,才会使得世间的事物生化不息。同时也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相辅相佐、又有互为相害、克制、约束等成因错从复杂,但最终都是在各种矛盾中寻找最适合自身、适合环境、适合社会的一种生存状态,从而达成某种层面的平衡,不断在矛盾面前做出平衡协调者则日益走入顺境。与环境或者社会或者是人或者是自身冲突最终不均衡者、甚至于“相悔”者,也可能最终会走向毁灭之路。

2 五行拳转化为舞蹈作品的要素

五行拳是形意拳五种基本拳法的和称,以金、木、水、火、土次第与劈、崩、钻、炮、横五种拳法对应。动作简单、规矩严谨、左右式反复。其他各式拳法多由此演变而成。五行拳,属内家拳,有《内经》之艺的誉称。五行拳是根据五行金、木、水、火、土的形意特色结合五行八卦阵的阵法而创立出五行拳,五行拳最早出现在宋朝由陈抟老祖传出。此拳必须结合五行八卦阵的阵法才能得此拳法精髓。而舞蹈作品《五行间》以此为出发点,通过用舞蹈艺术的把博大精深的五行学说来衍伸与投射出成具体表现方式,也是把抽象学说概念变为具体艺术形式与内容的探索。

2.1 《五行间》中形象捕捉的原则

既然是艺术创作,就肯定会有艺术形象,并加以独特的形式把他更加丰盈的表现出来。舞蹈《五行间》中,或取其型貌,或提炼其本质特性,或取其意来做出相应合理的动作设计。

依据五种元素的特性来定调主题动作:

(1)火:在五行学说中指一类阳性、热性和事物亢进的状态。可以理解为升腾、希望、幻化、重生等意象。五行拳炮拳式口诀:“裹手丹田发从心,漫步周天消息真,春风送暖心花放,神清意缓醉醺醺。”《五行间》舞蹈中动作的选择也是突出“火”的四周忽闪、螺旋向上、呈多方位放射形的动机与体态来进行发展和变化的,主要挖掘以腰为推动力,以躯干为带动作,多运用上肢,尤其是加以集中在臂部动态当中展现,配以双手十指细腻而生动的微观表达,用快速或腾跃的步伐加以辅助,在舞台空间内营造出火形象在大小、上下、左右等等方位突出出它的本质特点,在整体意象上做到升腾、刚猛、旋回激荡的艺术形象效果。定为阳性火-男舞者。

(2)“木,冒地而生。五行拳钻拳式口诀:钻拳形似水中波,引来肾水济心火,和风吹动天边月,静观织女传玉梭。”《五行间》舞蹈中选择“木”的舞蹈动作动机时基本上是形意兼用,选择他它生长、层层叠进的生长状态,以及它枝曲干直的外在形态综合原则来进行提取的。主要表现在动作的运动路线上和动作外形上,比如让演员在运动时多使用从地面(一度空间)逐渐向空中(二、三度)过渡的方式进行,演员的臂部永远是一阴一阳、一上一下,腿部动作多半是由合到开的状态,预示着树木的根向下扎,枝干向上伸展的对立关系。定为:中性木—男。

(3)“土,在《易·说卦》中:“乾为天……坤为地”。象征柔顺与包容,大地包容万物,以德服众,以柔制刚象义解释:坤为地 属土生载万物之卦,博厚无疆之象。五行学说中‘土爰稼墙,稼墙作甘。五行拳横拳式口訣:“两膀轻松头顶悬,腰轴转动运丹田,气通两胁肝脾健,力发章门似涌泉。《五行间》舞蹈中动作的选择上提取了土的包容、深沉、动势向内、向下等元素作为动机来进行编排,动作中多以由外而内、由大变小的包裹式动作、配合中慢速度频来完成,着重想突出和塑造“土”给人的那种厚重、承载与宽阔的精神境界。定为阴土-女舞者。

(4)水是中国古代五行之一,“水”具有流动、趋下、柔美、静守、清婉之;也有激越、奔腾、倾泻之象。五行拳崩拳式口诀:“纳得肾水荣肝木,松肩垂肘气自平。”《五行间》舞蹈中选择动作的过程中了摘取水的流转不息、无孔不入的动态意象,并把它的动作变为三弯九旋的体态化,叠加运用了的碎步,以及从上而下的抛物线跳跃及步伐在各个方位的占用上来加以辅助,使整个舞蹈动作连贯起来后有流畅、圆润的感觉,从而塑造出环绕不息却灵动秀美的“水”的艺术形象。定为阴性水—女舞者。

(5)金,有从人意、可改变外形、制成器皿的认识从“革”是指“变革”的意思。五行拳劈拳式口诀:“金生水来水濡金,肺肾两家本相亲,劈开火山通丹灶,钻出肾水返昆仑。在动作的生成过程中,《五行间》舞蹈中取金的“意”,即其本质的尖锐、锋利等,具有无攻不破的“势”,动作方正、快速、直来直往、大开大合。步伐多选择由单脚掌控重心,另外动力腿则会快出快收,运动方向多锐角状,整体动势呈斜线失重体态。定为阳性金-男舞者。

2.2 由五行平面图衍生出的五人间交互的象征性关系

在舞蹈作品《五行间》中,虽然演员只有五人,但其中却涉及的全部都是群舞的问题,比如:个体、5人整体、1-4关系、2-3关系、1-2-2关系,前两个比较好处理,但在后三个关系中,更是一个尝试与创造的前提条件,以上图五行生克平面示意图为参考,使原本棘手的问题,实际表现时处理其交互关系时就变得思路清晰了许多。从舞蹈的具体功能来说,很难说清楚谁和谁现在是相生,那里又是相克的,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具有代表性的几组交代出来,从而让观众产生艺术联想,并领悟其中的意味。如在五行相生时,选择的是木—火、动作设计双人配合与造型为“木”永远在“火”下,“火”顺着“木”势扶摇直上,一直从低位空间向高位空间发生变化,从内在和外表都造成一种木生火的动势。而在相克方面,就表现的比较明显了,如水克火时,火一直是受制于水的状态,从空间上和方向上,火都突围不出水的范围,在动作的处理上不是被阻断,就是被动把动的幅度回缩,从视觉上看起来火和水在一起时时时刻刻都被抑制,而此时的三人舞起到了一个助力的作用,动作形象状态全部随水之势运动,这样视觉焦点会集中在主要表达上。

2.3 依五行生克路线图破译调度路线

(1)A段——统一体下的相生。按照顺时针外圆图依次进行第一段调度路线的展开。个体与整体运动的行进路线全部是根据顺向相生而进行具体设置的,整个一段的运动路线都是顺时针运转,开始造型结束后,按五行方位图土开始占领中央位置,依次出现舞台最中心位置舞动(主题动机的展示),暗含各个站主要突出位置者是相生而出,其他四人则按顺时针方向转动4—6次方位,最后落到“木”结束时直接进入到与“火”的相生双人舞,结束后继续延续转换到与“火”与“土”展开双人舞,“金”与“水”的双人舞随之在同一画面内与之并列展开,舞蹈的开始与发展主体行进路线始终在外圆上进行(图1)。

(2)B段——散点、透视化的相克。此段选用以五行立体相生相克图中所显示的内五星相克线为基础,主要调度路线运用了大的对角线,从舞台4点到8点方位。和交错、穿插、和在圆上的逆势而行的调度路线。配之其动作幅度与张力的涉及的空间范围也变大,双人舞和三人舞的动态与动感上趋向于不协和、对抗、压制,而且形式上或两组,或三组要同时进行,紧接下来就是一段齐,虽然五人动作是一模一样的,但所有人本来的本质全部在这里被打乱了,由一种向外的对抗转化为自我的矛盾,我们影响了他人,又有他人改变了自己。舞这样在空间变化处理上加大了五种不同体交互相克的氛围,在舞台上营造出了矛盾体中各种物质剧烈而难以平复的艺术意象。

(3)A段——回归原初,动作由激烈转为平和,路线则顺势又回到最开始的顺时针外圆,并在顺时针圆上所有人把每个人的特性动作完全重复一遍,就像老子《道德经》中所讲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归一……”让人感受到物质世界的运动时一个循环流转不息、周而复始的运转、不断地相生相克既矛盾有统一的模式构成我们对子多彩的大千世界宇宙万物。

3 五行拳运动方式对古典舞创作的启示

子曰:圣人立象以尽其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一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故之舞之以凝神”(《周易.系辞》)。这里所说的“立象”指的是卦象,但这也说明这个象是对自然现象的一种模拟,同舞蹈所要表现的像是相通的。我国对艺术作品的品评历来以形似为下,神似为上品,在似与不似的形象中展现一中气势、风骨、力量、运动节奏、旋律和意蕴,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并给人以更多的联想和美的享受。五行拳所投射出强烈的哲学内涵,深深地影响着舞蹈的创作观念。舞蹈动态意象的创造主要依靠舞蹈动作的虚拟性、节奏性和造型性。在舞蹈《五行间》中,动作意象也可能语言概念那样一一对应起来。它是一系列有机构成的动作来表达的五人关系的一种意念或者说是一种关系,让观者在欣赏时能感受到一种连贯而运动的传统文化舞蹈式的“连环画”,使观者产生一种可感知的意象化艺术形象。我国传统的舞蹈艺术以圆韧著称,无论是从动作本身的运动轨迹,还是静态圆曲拧倾的动态造型之中,舞蹈的步伐以及动作间的起、承、转、合,是以“圆”为内核的。而舞蹈《五行间》也正是运用中国古典舞和五行拳的运动原则来进行动作提取与转化的。作品《五行间》里面,造型的构图还是非常重要的,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用得最多的就是圆形,但随着每个段落肩负的功能不同,那么后面随之出现的圆的意味也不尽相同,不管是从视覺上还是从方式上,甚至有很大的区别。“圆”也是整个舞蹈作品从认识到动作、路线、造型的核心点,并用表现性动态(顺势、群舞)和描述性动作(逆势、独)来交错进行的,从而着重突出五行相生时的和谐、互为依存,声息不止的审美意象,同时也表现相克时矛盾、错位、互有对立面及不对称的不协和的意象,但最终走向融通、循环流转、合五为一的完整大统的终象。体现了既矛盾有统一的生克说。最后的圆回到最初始的状态,因为时间先后的关系,也算是一种重生后的升华,预示着一切的一切在最终这个造型又达到一个新平衡与稳定。

参考文献:

[1] 李北达.中国武术理论与舞蹈实践[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2] 刘筱红.神秘的五行[M].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

[3] 向开明.太极文化与东亚舞蹈文化[M].民族出版社,2006.

[4] 于民,蒙培元,刘长,林陈,素荣,韩林德,聂振斌,秋文,徐书,城韩玉涛.中国审美意识的探讨[M].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

[4] 谢松岭.天人象阴阳五行学说史导论[M].山东文艺出版社,1989.

[5] 资华筠.说舞 舞蹈学研究文萃[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6] 袁禾.中国舞蹈意象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

[7] 王宏建.艺术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8] 刘建.无声的言说 舞蹈身体解读[M].民族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相克古典舞创作
食物相克是真的?
承古之韵的当代“古典舞”
与茶叶相克的六种食物
《一墙之隔》创作谈
第十道 生相克
论古典舞气息在古典基训课堂的重要性
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的身韵教学
创作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