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人之眼”的“差异”观看

2016-07-06 04:12王瑞媛
艺术科技 2016年3期
关键词:后现代

王瑞媛

摘 要:瑞典影片《寒枝雀静》以疏离、荒诞、反常规的影像风格和叙事方式传达出了导演罗伊·安德森对于生活体验的特殊感受。这一点与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德勒兹的部分观点不谋而合。本文从《寒枝雀静》的结构、对“真实”的表达方式、视点和时间呈现等角度,分析了这种艺术与哲学的碰撞,从而阐释了影片所要传达的主要观念。

关键词:德勒兹;《寒枝雀静》;后现代

《寒枝雀静》(又名《一只坐在树杈上思考的鸽子》)是瑞典著名导演罗伊·安德森2014年执导的影片。该片在2014年威尼斯电影节上进行了点映,并最终斩获了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该片独特而诡谲的风格表现、荒诞而晦涩的内容表达、敏感而深刻的思想传达,常常令慕名观看者深感困惑,关于该片的讨论也一直没有结束。在对该片多次观摩之中,笔者发现该片与法国后现代哲学家德勒兹的部分观点不谋而合。故本文借用德勒兹的哲学思想对该片进行解析,试图发现导演在疏离、静止的影像之下所要传达出的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想。

1 结构

该片的独特之处首先在于它完全摒弃了传统意义上的线性叙事结构,而采用了极具后现代电影特征的“碎片化”结构。该片总共由39个相对独立的场景构成,不以时序为依据,混乱、随意且带有游戏意味地拼贴在一起。每个场景之中包含一个相对独立(不依赖前后场景的场域、语境)的叙事片段。这种先锋而前卫的结构方式,首先给观影者带来了极大的疏离、间隔、陌生化之感。因为受传统电影观念的影响,一个训练有素的观众会下意识地去寻找故事的线索以及人物关系,而该片从根本上打破了这一点。这39个片段并不试图去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甚至不试图去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辨认出“主角”显得冒险而艰难),以常规的电影思维方式来理解该片是完全行不通的。该片的表现方法更类似于后现代荒诞派戏剧的表现方法:摒弃了情节、语言、结构上的连贯性与逻辑性,用轻松的喜剧形式来表达严肃的悲剧主题。这样先锋、前卫的表达方式,与主流叙事电影模式大相径庭,甚至以挑战人观影习惯及观影舒适度为代价,引发了观众的静思与反观。该片可以从任意一个段落开始观看,也可以随时停下来,跳跃进入任意一个片段,而片段与片段之间并没有形成较大的关联或者干扰,是一种全然开放式的结构方式。这与德勒兹在其著作《千高原》里关于“块茎”生成的观点极为接近,强调反“树状”逻辑结构,使得创造性从封闭与束缚之中解脱出来,进行思想“游牧”。而《寒枝雀静》这种无序的、分裂的、碎片化的、任意的结构方式,恰好是对该理论的一种呼应。观众无须从影片的各个构成出发,寻找其间的叙事逻辑,而应当放弃结构式思维,在每一个碎片之中,体会导演对于“生活”(该片是导演导演罗伊·安德森的“生活三部曲”的最后一部)的感受与感悟。生活本身就是破碎而荒诞的——一如影片所示——而绝非人们假想之中带有启发和意义,可追寻完美范式的标本。从这个角度上来讲,该片从形式上开始就是非常后现代的、先锋的、实验的,同时也是耐人寻味的。

2 真实

德勒兹在《什么是哲学》一书之中,格外强调出了哲学的权利与艺术的权利。他指出,哲学的权利是对概念的创造,从而改变思想的方向;而藝术是对知觉与感受(affect)的创造,艺术的任务恰是表现知觉与感受,使其与日常定见进行分离。德勒兹主张艺术的本质不是日常生活或者流行文化,因其具有普遍性的日常定见,忽略了生命本质。艺术对于知觉与感受的表达,打断了语词与日常定见的联系,从而脱离有序的经验之流,关注到生命的特异性这一真正的真实层面上来。这就可以解释为何《寒枝雀静》一片表现的内容十分诡异,却被导演视为对于“生活”的总结。其实导演所表达的,并非我们日常定见之中生活所是,而是在传达对于生活之中种种偶然与不确定性的知觉与感受。比如“与死亡的三次约会”,皆为突如其来的、令人尴尬又猝不及防的死亡形式。这三个片段里里所展示的死亡形式非常独特,荒诞、离奇、带有黑色幽默成分,或许是观众不曾体验的;而对于死亡本身所持有的神秘、恐惧、无常、尴尬与荒谬却是人所共知的。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导演所表现的,不是再现生活或者再现对生活概念化的“真实”,而是真正意义上表达了一种对于艺术真实的追求。正是这种超越于在语言“能指”与“所指”的影像之上的,对于感受与思维的独特而犀利表达,使得该片独具艺术风格,让人在一种无以言表的状态之下深深打动。恰似德勒兹所言,真正的艺术往往是“前语言”式的,是直观地表达了思维的真实。

3 视角

与该片非同寻常的艺术表达相匹配,罗伊·安德森采用了一种独特的视角来呈现影像。这种视角几乎成了电影史上的个例,是导演为其“作者电影”所赋予的鲜明的个人标签。全片在39个场景之中,多数采用了全景一点透视对角线构图,将焦点放置于透视点消失处,而非常规的跟随着角色来设置焦点。这就使得观众在观看之时遇见了一种情况,即无法断定何为视觉中心,在繁复的场景与人物设置之中,不知该如何选择“凝视”对象。配合长镜头的运用,从很大程度上抹消了导演对于观众的指引,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对观看对象进行选择,从而自发的形成对影像信息的捕捉。如在第20个段落之中,电影画面构图十分反常规,用吧台边缘线与房屋对角线,配以景深镜头,一起将观众的视觉中心引向后景处的孤寂荒野。而荒野之前有作为中景画面层次分割的酒吧外墙与玻璃橱窗。前景,侧为酒吧内散落而坐的各色人等——有的在聊天、有的在亲吻、有的在喝酒、有的在调酒、有的在打游戏机……各种运动以各自自为的方式杂乱无章地呈现在画面之中。这时,作为观众唯一可以明确识别的角色——两位推销员——出现在了画面最左边的酒吧外墙的玻璃橱窗外。尽管出于对人脸识别的需要(不能称其为“主角”是与前面所提到的叙事结构先关。虽然两位推销员相对于其他角色出现的场次较多,但从叙事层面,因未能担当叙事功能,不能称之为传统意义上的“主角”),让观众不由自主想要将目光集中在两位“熟悉”的推销员身上,然而焦点放置的独特性,却与这种观看习惯形成了极大冲突。即使观众想要把目光集中于角色身上,可是因为视觉的物理因素与生理作用,却不能将视线集中于此,只能放置于后景的旷野,或“游牧”于前景的诸多角色之中,从而调整这种不适性。这种方式恰恰应和了德勒兹在其《电影2:时间—影像》里的观点,这是一种“非人之眼”的观看,摄影机不代表任何一个主体出现在影片之中。它是一种任意视角的呈现,以扰乱段落的方式呈现出了纯粹视觉,从而挑战了认知。

4 时间呈现

《寒枝静雀》中的时间呈现也与一般叙事影片不同。片中的时间多数是混乱的,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但全然不依存于时间的线性关系。如影片第10个段落之中,两(下转第页)(上接第页)位推销员向一位玩具店主进行推销。而这位店主,就是影片第2个段落中(即“与死亡的三次约会”之中第一个片段)因开啤酒瓶引发心梗猝死的人。也就是说早在影片开篇时,这个店主就已经死去,而到了影片三分之一处,却出现了与其生发的剧情。其实是这两个片段时序颠倒所致。真正的顺序应为:在拒绝了推销员的请求之后的某个晚上(并不确定时间过去了多久),玩具店主在家中死亡。影片中另外一种时间展现的方式,是把历史与当下并置在同一空间之中。如在第20个段落之中,两位迷路的推销员到一家酒吧间路。酒吧内的陈设和人物着装都是现代的,其中的电子游戏机特别强调了数字时代的特征。但突然闯入了一匹高头大马,骑马者身着古代骑兵服饰,腰配长剑,与酒吧的风格格格不入。紧跟着进来了大队人马和皇帝查理十二世。查理十二世是瑞典十七世纪的皇帝,与片中的酒吧时代相隔400余年,当影片不做任何解释将历史与现实并置在一起,表达了导演对于历史的认知与态度。片子中最后一个段落(第39场)尤其耐人寻味,一群在公交车站候车的素不相识的陌生人无来由地开始讨论时间问题——“何以断定今天为星期三”。最终一位手提公文包、身穿西装的男人得出结论:“今天是哪一天,這不可能靠感觉获知。这得靠持续的记录。比如昨天是星期二,今天是星期三,明天是星期四……如果你不能持续记录,那么混乱会随之而来。”周围的女性对其进行了附和。而不断质疑今天是“星期三”(提出“今天是星期三吗”,“感觉像是星期四”)的夹克衫男人只能无奈不语。有意思的是,在这个场景中,导演放弃了大多数场景所采用的对角线构图,而是采用了最常见的水平视线平拍方式,而这位夹克衫男人恰恰处于最前景的视觉中心。他对于时间的质疑,正是导演的发声。而在这一点上,德勒兹在有关“时间”的论述之中,也多次提到了不应将时间观念与空间观念混为一谈。即不应该采用空间式可分割的、可计量的、线性的思维模式来思考时间。对于德勒兹来说,时间是一种异质绵延,它更多的像是晶体的个别切面共存在同一体验之中,而非串珠线性式的具有先后次序。过去、现在、未来,以回忆、体验与梦境的方式同处在人类的生命之中。在凤凰网专访导演罗伊·安德森的报道之中,导演也提到:“大部分是先有了画面,然后出现故事,但是故事的时间点是没有设定的。我想要把过去和现在结合在一起,没有界线,后来就一步一步更接近梦境。”这样的创作方式,使得影片中的时间观念与德勒兹所提出的理论极为接近,呈现出了后现代电影应有的特质。

在目前电影创作的商业大环境之中,《寒枝雀静》这样的影片十分难得。它以先锋而艺术的姿态,展现了导演对于艺术真实的追求,并体现出了对于生活、历史、民族、命运等诸多问题的深入思考。影片自放映以来,收到最多的讨论是关于电影中的哲学意味,而多数讨论仍围绕西方哲学传统之中关于伦理、宗教以及存在的思考。但作为一部典型的后现代主义影片,德勒兹的哲学思想更贴近导演的创作思维,更能阐释出影片所呈现的诸多特殊之处。影片以一种“非人之眼”的视角,强调了艺术真实的特异性,在“差异”观看之中,完成了对于生活体验的表达。这是一次艺术与哲学的碰撞的结果,也必将对当下环境中的艺术片的创作方式有所启示。

参考文献:

[1] 克莱尔·科勒布鲁克.导读德勒兹[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

[2] 米歇尔·福柯(法),等.宽忍的灰色黎明:法国哲学家论电影[M].河南大学出版社,2014.

[3] 吉尔·德勒兹.电影2:时间——影像[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

[4] 德勒兹(法),加塔利.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千高原[M].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

[5] 吉尔·德勒兹,菲力克斯·迦塔利.什么是哲学[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7.

[6] 罗伊·安德森:大部分电影的表达方式令我厌恶[DB/OL] . http://Ent.ifeng.com/a/20140905/40289369_0.shtml,2014-09-05

猜你喜欢
后现代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白噪音》中后现代声景的死亡伦理思考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后现代语境中的原子弹哲学
《百年孤独》的后现代解读与叙事艺术研究
后现代科学、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文明:怎样避免西方的现代性错误
《我的名字叫红》的后现代叙事手法解析
后现代语境下的现实主义
第九届全国美展雕塑展的后现代思考
进入后现代陶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