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研究生理论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2016-07-06 04:34罗晓欢
艺术科技 2016年3期
关键词:理论创新创新能力培养培养模式

罗晓欢

摘 要:“π型人才”,即在复数领域具有高度专业性的人才应该成为当代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方向,为此,应改变艺术专业研究生培养中重实践而轻理论思考的弊端,在加强综合人文素养的基础上探索美术专业人才的新模式成为必要。为达成这一培养目标,文章提出了“3-3-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三门主干课程(美术史论、艺术心理学、艺术美学)、三个训练板块(艺术史家个案研究、艺术史迹(现场)考察和当代艺术家访谈)、和一篇有创新点的学位论文。试图以任务导向来逐步实现提高美术专业学生的理论创新能力。

关键词:艺术类研究生教育;创新能力培养;理论创新;培养模式

2014年12月5日,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发布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指出:“课程学习是我国学位和研究生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备环节,在研究生成长成才中具有全面、综合和基础性作用。重视课程学习,加强课程建设,提高课程质量,是当前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和紧迫任务。”[1]事实上,对于研究生课程建设一直都是我国研究生培养的弱项,而艺术学专业尤其如此。艺术学升格为门类,艺术学学科建设更加迫切的背景下,艺术学研究生课程建设也并没有多大的改观。而近年来专业学位的大跃进更是使得艺术专业研究生培养中重实践而轻理论思考的弊端越来越明显。

1 综合人文素养是艺术类研究生创新的基础

对于艺术专业研究生教育而言,存在一种普遍的认识误区,认为专业实践创新才是重点,而理论总是苍白的,我国急剧增长的艺术硕士招生更是加重了一些误解。早在2003年,钟宏桃提到研究生教育“重专业素质,轻人文素质”的现象。他说:“艺术教育的专业特色,致使高等艺术教育更多的是关注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和学习,往往轻视相关知识的把握和哲学、文学、美学、历史等人文学科的学习,……整体的人文素质偏低。”[2]确实,要培养出真正具有独立思想、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不能够只是关注其所谓的实践技能,越是高层次的人才,其基本的人文素养越发重要。这样才能生成有历史文脉、文化意蕴和思想境界的艺术创新成果。文化修养、审美判断、历史见地越来越成为艺术创新的关键要素,成为促成独具创新意义的作品的“看不见的手”。

2 “π型人才”应该成为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方向

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日本国内掀起了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高潮。《创新人才培养与新世纪日本研究生教育改革》一文之中详细介绍了日本提出“I型人才”、“T型人才”和“π型人才”的形象划分(如图1所示)。[3]

“I型人才”是指虽仅限于某一领域,但在该领域具有他人无法超越的高度专业性的研究人才;“T型人才”是指在具有广博知识的基础上,在某一领域具有高度专业性的研究人才;而“π型人才”是指在具有广博知识的基础上,在复数领域具有高度专业性(其中在某一领域具有更高的专业性)的研究人才。他们认为“π型人才”正是引领科技进步的顶尖创新人才,“π型人才”的短缺是日本的一大弱点。20个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大学也不断进行创新教育探究,尤其以麻省理工学院(MIT)为代表的培养模式独具特色。“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4]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其中强调实验、强调积极主动的学习,让学生寻找新的信息,并在这些基础上把个人的经验转化成知识和成果,是培养创新的关键环节。如果用“I型人才”、“T型人才”和“π型人才”来描述艺术专业人才的话,那么“π型人才”则应该是在艺术技能方面有突出的能力,在理论思考、审美品位和艺术思想方面同样有不俗的表现。其实,很多的艺术大师莫不如此,他们的作品之所以能够打动人,成为艺术的精品,远不止于高超的技巧而已。2011年之后,艺术学作为新学科门类出场,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教授对此说道:“提升学科门类之后,艺术的学科特性应当更为清晰,学术框架应当更为渊博,创新的使命应当更为迫切。”[5]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这样的挑战?应该从人才培养模式入手,探索“π型人才”的培养机制。“π型人才”培養也应该成为当代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方向。

3 艺术学专业研究生理论创新的现实困境

目前在美术学研究生培养方面,课程设置“本科化”,教学过程随意化,理论和实践二元化、学科意识淡漠化现象极为普遍。结合韦亚兰的《艺术类研究生培养模式浅析与探索》,赵骥的《艺术类研究生招生和培养工作的定位问题》等文章,笔者认为我国目前美术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存在这样一些较为普遍的问题:

第一,培养模式本科化。由于传统艺术教育方式的影响,不少研究生培养单位和导师将本科的教学直接“移植”到研究生的培养上来,轻视理论。

第二,日常的教学随意性较大,“研究”的成分太少,缺乏严谨、规范的学术训练。

第三,培养目标长期以来一直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徘徊不定。艺术类研究生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在艺术院校的研究生教育中,本身都是一个不容易回答的问题,衡量艺术教育的标准,向来也是二元的。但全球化语境下,文化艺术的交流和冲突日益频繁,要掌握文化艺术的“话语权”就需要造就大量具有高端艺术理论水平和艺术创新意识的专业人才。因此,艺术类研究生教育一定要转变自身的观念,努力寻求高级艺术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积极寻找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在研究生教育中结合点,高度重视艺术类研究生培养中的理论学习,把提高艺术类研究生理论素养和研究能力,视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任务。

4 理论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初探

以美术学为例,目前的美术学研究生培养更重视实践创新(即美术作品的创作)而忽视甚至轻视理论,更不用说理论创新了。探索较为成熟的美术学专业研究生理论创新教学模式和实践训练方法成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新任务之一。为此,笔者明确提出“理论创新”这一概念,试图就此对美术学专业的研究生在这一方面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专门提升。

经过较长时间的摸索,初步拟定出“3-3-1模式”,即三门主干课程(美术史论、艺术心理学、艺术美学)、三个训练板块(艺术史家个案研究、艺术史迹(现场)考察和当代艺术家访谈)、和一篇有创新点的学位论文的基本模型。这个模式其实也是本课题组研究生理论创新能力提升的三阶段培养策略:即基础理论阶段、实践实训阶段和成果验证阶段。

具体展开为:

第一,确立了美术史论、艺术心理学、艺术美学为三大主干课程,并改变了以知识点的讲授为主教学模式,主要以系统的艺术观和艺术思潮的评介、在教学中注重研究方法的介绍以及对研究文献的针对性的导读为主要教学模式。

第二,利用教学实践基地进行实地考察,展开民族、民间美术的实地考察,收集一手的图像、文献、口述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文献的整理、分析和思考,逐步进入理论思考和写作。

第三,理论课程围绕艺术史家个案研究、艺术史迹(现场)考察和当代艺术家访谈三个板块展开,成果形式为课程论文,并辅以专场学术报告会。

第四,采取了多种形式的讲座、报告会、讨论会,营造理论范围、搭建理论创新的训练平台。

第五,进行严格规范的学术表达训练。在教学中,严格依照学术规范进行文本写的作训练以及学术诚信教育,这是理论创新的基础素养。

这样的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其主要目的是试图通过设置一系列的课程和学术实践训练,改变美术学专业研究生培养中的一些问题和弊端,提高研究生的理论素养和学术研究能力,以理论创新带动和支持实践创新,以实践创新坐实理论创新,打破理论、实践的二元困局,培养出具有高端艺术理论水平和艺术创新意识的专业人才。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本课题拟采取如下的步骤进行(以美术史论课程为例):

第一步以讲授法和导读为主,但摒弃以美术史实的介绍为主的教学模式,而以美术史观和艺术思潮的系统性评介为主要授课内容,围绕“美术史方法与理论”进行课题讲授、文献导读和课堂讨论。

第二步以任务驱动法为主,引导研究生走出教室,以前期的美术基本理论和美术学研究方法论为指导,访谈当代艺术家、走访艺术市场和艺术场馆,利用我市美术馆、博物馆藏的美术资源进行实地考察,以获取鲜活的第一手资料,作为课程论文的选题。

第三步以任务驱动法为主,对访谈内容和收集的材料进行分析整理,引导学生查阅相关研究成果,并以此为参照,形成自己的理论视域,提出自己的独特发现,概括出学术创新点。

第四步以讨论法为主,每个学生拿出自己前期的成果,以学术报告会的形式进行陈述,然后就此展开深入的专题讨论,检验和修正自己的创新点。

第五步按照学术规范完成文本写作。整个写作以提出问题——形成观点——写出摘要和提纲——提供参考文献——完成论文为基本步骤分阶段完成。

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再次面对美术事项、作品、美术家就变得主动而自信。主动,就是学生主动的调用自己掌握的历史、美学和艺术知识理论进行解读和评价;自信,就是学生能够较为熟练和自信地使用术语和理论话语进行描绘和辨析,具有一定的理论表述能力。这就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和提高打下了基础,成为真正的“研究”生。我们认为,这一过程可以较为有效地激发研究生兴趣,注重培育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教研〔2014〕5号)[S].

[2] 钟宏桃.艺术类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几点思考[J].高教论坛,2003(6):94-95.

[3] 高益民.創新人才培养与新世纪日本研究生教育改革[J].比较教育研究,2009(11):46-52.

[4] 何晶晶,石勇.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MIT经验之借鉴[J].滁州学院学报,2008(1):61-63.

[5] 许江.重塑艺术的智性——以艺术之“象”作为方法[N].光明日报,2012-02-07(09).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教研〔2014〕5号)[S].

猜你喜欢
理论创新创新能力培养培养模式
研究生创新培养的“步态追踪”模式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浅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5~2016年中国国际政治学研究热点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