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双工作室制”项目化课程教学探索

2016-07-06 05:34和水英
艺术科技 2016年3期
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化高职

和水英

摘 要:本文通过整合与优化专业基础课程群与专业核心课程群,分别建设“专业基础工作室”与“校企合作的专业工作室”模式,把原本处于弱势的关联课程建设成具有特色和亮点的“双工作室制”项目课程,开拓和实践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新模式、新思路。

关键词:“双工作室制”;项目化;高职;艺术设计专业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深化改革,高职教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2015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提出“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突出做中学、做中教,强化教育教学实践性和职业性”。这些政策指引着高等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方向。鉴于此,结合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特点,按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分析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培养高技能、实用型职业人才已势在必行。

1 “双工作室制”项目化课程教学的解读

所谓高职艺术设计專业”双工作室制”项目课程体系,是建立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将一组有内在联系的辅助性岗位工作课程和按岗位工作内容组合成新的项目课程,可从两个方面进行建设:一是创建“市场联动和行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基础课程群建设”,通过整合与优化设计突出“教、学、做、研”一体的专业基础项目化课程建设;其二,根据市场岗位需求,重组有内在联系的专业主干课和核心课,通过整合与优化对接职业岗位的需求,突出“校企合作”共建的“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平台。从实施效果看,”双工作室制”教学比传统的校内工作室制教学具有更多的自主权和更广泛的实践教学面,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可推广性。

2 艺术设计专业“双工作室制”项目化课程教学实施模式

2.1 整合与优化专业基础课程群,建立“专业基础工作室”模式

创建“市场联动和行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基础课程构架设置模式,构建“一个平台,多个方向,突出产学结合”的”双工作室制”项目课程建设理念。一年级下学期设置专业基础项目,项目较简单,项目内容是和专业基础相关的类似能力组合,系统培育学生独立做项目的能力, 更多培养的是体验项目流程需要的一些专业技能,这个阶段是由老师主导学习过程;例如,在教学中,以“图形创意”课程为首,组建“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及图形图像处理软件”相结合的专业基础课程群模块,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改变传统课程孤立、缺少关联性及专业基础学习与项目设计脱轨等问题的弊端,整合与优化专业基础课程群,最终转化为“创意思维训练”、“能力基础训练”、“设计形式训练”、“设计应用训练”四个模块的教学内容,在模拟和真实相交替的校内校外工作室环境中,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思考和体会、在做中理解和发现。

2.2 对接市场产业链的动态需求,整合与优化专业核心课程群,实现“校企合作的专业工作室”建设

针对二、三年级学习目标和内容,按照完整的创意产业链整合与优化专业核心课程群,在教学中采用项目引领的授课形式,按“项目策划——市场研究——创意设计——项目制作——展示发布——营销传播”的创意产业链的企业工作流程进行授课,如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二年级专业课程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校企合作创建的专业工作室”设置企业小型的真实项目,将该阶段的专业核心课程组设置为以“居室空间设计”课程为首,组件“手绘表现、设计制图、效果图制作、模型制作”相结合的专业核心课程群模块;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企业真实项目引领”、“学生主导”,鼓励学生在空间创意设计阶段实施头脑风暴,提高学生在项目设计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巧。继而最后一个学期可以跨专业、甚至跨系完成项目的无界化合作。一方面通过真实项目的引进和开发,在“校内+校外”的双工作室项目教学环境中,教师和师傅带领学生一起参与设计项目,面对客户真刀实枪地演练操作,共同承担义务、责任,共同分享成果;另一方面可通过打通专业的限制,不同专业的学生之间可以互相配合完成企业较大的设计项目,即跨专业、甚至跨系完成项目的“无界化合作”,提高学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专业成长,促进职业学校更具活力与发展前途。

3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双工作室制”建设的实施策略

3.1 动态对接产业链需求,细化专业方向

针对一些高职专业方向设置模糊现象,可根据市场就业需求与学校办学特色,细化艺术设计专业方向,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包含有室内设计、景观设计、电脑艺术设计、展示设计、家具设计等各方向,高职院校可结合自身发展优势对接市场产业需求,细化专业方向的定位。如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艺术设计系为动态对接产业链的发展需求,2016年将电脑艺术设计专业转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并建立以“室内空间软装设计”为主体、以“陈列展示与虚拟现实”为两翼的专业方向,着重培养能熟练进行室内软装设计、空间方案设计、展示陈列设计、虚拟现实效果图设计与制作的应用型人才。

3.2 项目课程之间的递进衔接关系

在高职三年的教学模式中,项目的设置是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一年级设置为专业基础项目,项目内容是与专业基础相关的类似能力组合,着重学生体验项目流程所需要的一些专业技能,本阶段为教师主导教学过程;二年级设置以企业小型真实项目为引领,培育学生独立做项目的能力,培养学生在“做中学”; 最后一个学期可以跨专业、甚至跨系完成某个大的设计项目,实现“无界化合作”。

4 结语

高等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而对于刚起步的艺术设计专业而言,由于其建立时间短、积淀不深、实践性强但量小面窄等特点,如何通过教学改革有效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满足社会企业的需求,已成为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急切解决的问题。“双工作室制”项目化课程不仅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提供与企业岗位对接和分层培养的平台,更有利于职业院校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而且有利于新建弱势专业实现专业教学与地区企业的同步调、零距离接轨。因此,借助“双工作室“平台进行项目课程建设和专业改革,是一种极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徐倩.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专业+项目+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经济,2015(4).

[2] 绿微露,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式”教学改革模式初探——以室内设计方向为例[J].装饰,2011(2).

猜你喜欢
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化高职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家居空间设计项目化教学模式改革的国际比较研究
应用型理念下创意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方法研究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