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中的运动美学

2016-07-06 09:19张潇
艺术科技 2016年3期
关键词:美学动画运动

张潇

摘 要:运动是动画的重要美学特征。正是人类对运动的好奇与探索才制作出了动画。在动画之中可以完成一切想象,它可以变形时间和空间,将人类对运动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发挥到极致……

关键词:美学;动画;运动

“Animation”一词来源于拉丁文anima,意思是“灵魂”。Anima的动词animate是“赋予生命”的意思,代表使某物活起来,这鲜活地阐述了动画的真谛。早在几万年前,热爱思考的人类在肖维岩洞上画下了“八条腿”的野牛。当时的人类已经对运动产生了思考和记录,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影像艺术表达。它的产生代表了人类对记录“动”的欲望。

动画是创造生命运动的艺术,在动画之中可以完成一切想象出来的事物,它可以将时间和空间进行扭曲和变形,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无任何限制地表现在其中,这就是动画的魅力所在。运动是动画重要的美学特征。运动也是动画产生的根本,正是人类对运动的好奇和探索才出现了动画。动画区别于绘画、雕塑、摄影、平面的原因,就在于它的运动性,运动使动画在时间和空间上发生了改变,正是如此,才使得动画有叙述故事、表达内涵、塑造形象、营造想象的能力,成为一种具有艺术性的表达形式。动画的运动并不是简单地对现实事物的模仿和临摹,而是结合了想象力的改变和夸张。

1 運动之美的表现

运动之美在于它的力量感、速度感、韵律感、变化感。一直在改变,不会有两个动作一模一样。游泳运动员在水中左右手臂向前交错摆动,激起层层水花时很美;短跑选手冲刺时双腿紧绷大幅度奔跑时很美;芭蕾舞者单脚尖着地身体轻抬旋转时很美。运动本身就是一种美。导演RyanWoodward的动画《想你》,是一部简洁唯美的动画舞蹈短片,描写了一个男子对触不到的爱人的想念,留恋之情。角色的动作十分流畅优雅,并没有完全的写实,而是进行了夸张变形,使得他的运动更加极致和触动人心,整个动画没有一句台词,人物只是用干净的线条来表达,导演却用角色的动作运动讲述了一个悲伤的爱情故事,将运动之美表现到了极致。动画之中处处体现着运动的美,脱离了运动的动画只能称之为播放的图片。

2 运动美学的民族差异性

动画是创造生命运动的艺术。世界上有许多的民族,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文化、风俗、习惯,就是这些差异性,使得各个民族在制作动画上各有不同,我们才会看到这么多不同种类的动画作品。

在中国经典影片《大闹天宫》中,孙悟空和天兵天将打斗的镜头,运用了中国传统戏曲的打斗方式,你来我往,你进我退,你攻我守。没有实质性的伤害,是一种表演形式的打斗。它的配乐使用了鼓釵,动作配合鼓点,干脆利落,场面十分宏大精彩。美国的一些英雄动画电影《蝙蝠侠》《忍者神龟》之中的打斗一般是拳拳见血的肉搏,场面十分血腥暴力,他们夸张了肌肉的运动,表现了力量之美,正如美国人的直白坦诚和对肌肉的追求热爱。另一些像《超人》《超人总动员》等之中运用高科技或者超能力进行打斗,场面酷炫激烈、节奏明快、镜头运动迅速,这来自于美国科技的发达和对超能力的着迷。欧洲的动画喜欢运用舞剑的方式打斗,动作干净流畅、姿态端正,不失浪漫。就像动画片《unconte》,男主想象自己是骑着骏马的骑士,手持长剑斗恶魔拯救女主。日本的动画十分特别,他为了节省成本使用了一拍三(每秒8帧图)的形式,在动作戏中,一拍三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加上镜头运动和蒙太奇的充分运用十分吸引人的眼球。这种方式在一些港式武打片中也会使用,配上音效使得动作更加有力度。

民族文化在动画运动之中的差异性是显而易见的,这也正代表着不同民族自己动画的特色。动画本身就是改变创作的艺术,所以民族特色在动画中非常重要,它为动画增添了一份文化底蕴,让动画创作有理可依、有本可循。将优秀的民族文化加入到动画之中,将更加好地制作出优秀的动画作品。

3 运动美学的时代差异性

英国人詹姆斯·斯图尔特·布雷克顿,创造了世界上第一部动画片《滑稽脸的幽默相》。讲述的是在一块黑板上,开始时有真人随着音乐的节奏在绘画,粉笔的线条清晰而细腻,把人物和动物表现的活灵活现。其中运用了剪纸动画、逐格拍摄、真人实拍与动画相结合等技术。现在看来似乎有些简单,但它为以后的动画发展作出了关键性的贡献。动画从产生到现在经过了许多改变和提升。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动画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早期动画的制作需要靠动画师逐帧的绘制,再将画纸一张张放在类似于手动翻书方式的机械设备上将其翻动进行播放。而现在的动画几乎采用无纸化创作,电脑技术的进步使动画师制作动画更加方便。技术的发展使得动画的运动方式也产生了改变,以下以迪斯尼动画为例进行分析。

早期的迪斯尼动画处于黄金时期,主要的观众群体是低龄儿童。它的故事题材大多选用一些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如《白雪公主》《米奇与魔豆》《灰姑娘》等。其角色运动十分夸张,动作带有弹跳性,身体类似皮球的属性,在运动时会因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而被拉伸压缩;运动方式借鉴了舞台剧的表演形式,夸张而且动作像跳舞。早期这种方式十分受人们的欢迎,皮球式的运动属性很适合制作喜剧,十分滑稽可爱。

迪斯尼的第二个春天是在20世纪90年代,《花木兰》《狮子王》《人猿泰山》等许多经典之作就出于这十年间。1991年5月,皮克斯与迪斯尼公司签约,开始13年的合作。因为皮克斯的加入,迪斯尼的动画有了一些改变,它的故事更加多元化,观影群体也不再仅限于低幼儿童。皮克斯的前身是乔治·卢卡斯电影公司的电脑动画部。这使得皮克斯为迪斯尼在电脑技术上提供了许多帮助。电脑技术的介入,让迪斯尼的运动方式也产生了一些改变。它的动作不再像前一个黄金时期那么的夸张,也更少地使用皮球式的运动属性。它的运动动作更加流畅,细致化,在运动中开始注重肌肉线条的表现,力量美更加突出。

现在的迪斯尼,开始向3D发展,制作了一系列3D动画电影。《冰雪奇缘》《无敌破坏王》《超能陆战队》等都是迪斯尼近些年的作品。由于环球、梦工厂等公司的兴起壮大,迪斯尼的王位开始摇晃。3D技术对于动画来说,是一项突破,它冲破了2D的局限性,3D更加有空间感,使人身临其境。3D也可以制作出2D无法表现的镜头,如穿梭镜头,在3D中并不难实现,但是在2D中却无法实现。现在的迪斯尼动画的角色面部表情依然略显夸张,但运动方式不再一味地夸张化,而是更加注重角色运动的形态美和肌肉线条,动作十分干净流畅。因为三维建模需要搭建骨架、绑骨骼、蒙皮、贴材质,整体过程就像是做出一个完整的生物。制作动作时也需要调节骨骼,使得角色运动十分真实化、完整化。

动画的运动方式随着时间地发展,也做出了调整和变化来迎合时代的要求。无论怎样改变,动画的运动方式都要遵循运动规律,离开了运动规律的运动,将不存在任何合理性。

运动的美学不仅在动画之中,更在我们的生活之中。老人拄着拐杖驼着背行走的身影、年轻人急匆匆地追赶公交车的形态、婴儿左右摇晃不稳的步伐,都包含了运动的美学。在生活中发现运动之美,记录下来,对它进行临摹,之后再进行一定的夸张变形,在适当的时候融进自己的作品之中,因为艺术总是来源于生活之中的。

参考文献:

[1] 肖路.国产动画电影传统美学特征及文化探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 薛锋,赵可恒,郁芳.动画发展史[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美学动画运动
仝仺美学馆
盘中的意式美学
做个动画给你看
动画发展史
不正经运动范
纯白美学
我是动画迷
“妆”饰美学
疯狂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