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雕花板文献研究的进展与思考

2016-07-06 04:28王昕
艺术科技 2016年3期
关键词:语义文献

王昕

摘 要:通过对国内木雕花板文献的分析,本文描述了当前文献研究的进展情况,总结了存在的问题,并思考木雕花板的未来研究方向及活化要点。关键词:木雕花板;文献;语义;活化0

引言在创意产业交织互动的今天,突破传统与当代的藩篱,关注传统工艺与时尚需求的关系,探索传统活化的观念和方法,是提升中国文创软实力和建设有影响力的当代民族文化的必由之路。在这条路上,对木雕花板的研究与创新就是一种积极的探索。木雕花板是嵌合于传统建筑、家具、器物中的板式木雕装饰构件的总称。作为民间木雕的重要表现形式,木雕花板以极富感染力的画面实现教化、祈福、辟邪等语义功能,其中的花鸟瑞兽、神话戏文、人物景观、博古雅趣,充分展示出质朴热烈的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和工艺美学,也透映出当代的创新潜能和未来的延伸价值。1

木雕花板文献研究现状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从高速奔跑转为稳健缓行,理性的发展唤醒了大众的本土文化情怀,那些在现代化建设中几乎消亡的木雕花板重新得到关注。综观国内,与木雕花板相关的研究、资讯、论坛、展览、收藏、商业活动日渐升温,客观上促进了资料与文献的积累。一批有影响力的木雕博物馆先后建成:位于浙江东阳的中国木雕博物馆于2014年10月开放,是集收藏、展览、研究、交流于一体的首个国字号木雕博物馆。此外,北海明清木雕博物馆、哈尔滨中国木雕博物馆、德化堂古床博物馆、十里红妆博物馆等,也为木雕花板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源。以木雕花板为主题的研究文献虽然处于快速上升状态,但由于研究起步较晚,当前文献的数量非常有限,质量良莠不齐。在图书类文献中,木雕花板以赏析类画册为主,研究性普遍较低,且很少独立成册,大都仅在木雕类著作中被夹带提及,内容较为浅显。在期刊论文方面,木雕花板的研究较为活跃,具有内容新颖、时效性强、信息集中的特点,同时呈现出跨学科特征,涉及美学、技艺、语言、教育、民俗、地理、建筑等多个关联学科,并衍生出更多研究方向。这些文章展现了当代社会对木雕花板的关注情况、观点态度和研究成果,具有参考意义。然而,根据中国知网、百度学术、万方数据等平台的检索结果,木雕花板的期刊论文实际数量并不多,且内容趋同,学位论文的数量则更低。也有一些新闻漫谈类的报刊文章,有一定参考性,但内容零碎、学术含量较低。互联网平台上的木雕花板信息较為丰富,即时性强,反映出木雕花板的生存状态和未来走向,但信息的准确度缺乏保障、理论贫瘠、鱼龙混杂,参考时应仔细鉴别。另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移动客户端成为大众互动传媒的主要渠道。企业或个人可以随时编辑信息,并通过手机终端运行的APP得以即时、高效地传播,如“喜之林文化”建立“明清木雕花板研究”微信公众号,发布关于木雕花板的最新信息和研究成果。2

总结与思考当前文献展现出木雕花板的研究现状和阶段性成果,为深化研究和开展实践奠定了基础。然而,文献也显露出以下值得思考的问题:2.1

研究文献不足木雕花板源自晚唐,兴于宋元,盛于明清,衰于民国。木雕花板虽然历史悠久,但真正将其作为一种文化和形态来研究,却是近年的事。经济的发展带动传统文化的回暖,非遗保护渐入人心,木雕花板的研究随之呈现高潮。可以说,木雕花板属于新兴的民俗文化研究领域,因此,目前相关资料与文献在数量上非常有限。2.2

图片多于文字,概述多于研究,复述多于创见现有文献内容主要集中在整理工艺史料、展示文物图片、描述文物形式、概述民俗文化、解释题材寓意、复述文化价值等方面,缺少围绕特定时间、地域、民俗、受众,所展开的深入思辨、客观审视和创新论证。资料罗列、概念普及和形式阐述在文献中占据主流,研究成本较低的赏析画册、科普概论和工艺教材比重较大,反映出该项研究初始状态的特征。2.3

语义解读趋于笼统、主观和片面木雕花板的价值不仅在于装饰,还有祈福、教化、抒情的语义传播功能。语义有别于简单意义上的寓意,它基于一系列对应现实事物的数据,解释和表达其中的含义以及这些含义之间的关系。木雕花板的语义研究是在特定时、空、物、人组成的维度下对花板语言的立体解读,不仅包括所表达的内容、主题、意义,还要考虑花板所处的地理环境、文化背景及应用媒介的特点和功能(语境),形成花板内涵的民俗渊源、思想动因及历史沿革(语脉),以及花板传递信息时所依托的形式、风格、工艺(语风)。文献中关于木雕花板语义的表述往往脱离历史、地缘、民俗等客观因素,囿于画面寓意的解释,趋于孤立泛谈,缺少语境、语脉、语风的关联性思考,易生曲解。2.4

内容重复率和拼凑度较高部分文献的图文大同小异,以不同形式重复出版,内容难掩拼凑之嫌,出现量多质低的浮躁现象。作为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形式,木雕花板的文化背景、装饰功用、价值取向、工艺手法、风格样式有一定共性,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不同流派的花板与历史、地域、民俗、美学、工艺相关的个性特色必将显现。这种在共性基调下的差异性才是木雕花板的真正魅力所在,也是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和致力探索的方向。2.5

遗产境遇和保护策略研究不足时代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格局。传统手工艺的断层、当代工业化的冲击、形态结构与组织体系的瓦解、传统语义的流失,是木雕花板面临的严峻境遇,亟待人们重视、思考、研究,并拿出科学的保护和传承对策。当前,文献描述了木雕花板的形式、工艺、文化,对普及传统木雕文化起到积极作用,但有关木雕花板境遇和保护的内容多停留在现象描述和政策呼吁层面,缺乏从历史与当代两个角度对民俗文化的变迁、社会价值观的演变、审美心理的变化进行比较研究,同时缺乏基于上述研究的实践方法论,因此难以对木雕花板产生实质的建设性价值。2.6

创新活化的研究薄弱当前的木雕花板不是机械的克隆再造,而是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创造性的传承,对传统与当代物质和精神价值进行辩证诠释与批判重构,本文将其称作“活化”,是指面对正在消亡的传统手工艺所采取的抢救性研究和实践的措施及其结果。活化表达的是一种在传统手工艺形态中提炼活力因子,推陈出新并提升其当代价值的意愿与追求,其实质是对接传统与当代精神之间的生态性关联,即找到木雕花板与当代需求之间的价值交集,借助传统民艺和现代设计的力量解决当下问题,从而使传统民艺得以可持续发展。当前,木雕花板的创新研究基本上集中在室内装饰领域,且多是文物的直接应用,缺乏基于深入研究的简化提炼、设计变化、解构重组和艺术衍生。直接应用的花板大都作为服从环境需要的被动装饰元素,在装饰生活的同时,也对文物及其背后的文化造成不同程度的曲解和割裂,其固有的美学、结构、语义等功能被压缩,难以具备再生能力。因此,面对创新活化的命题,必须深化对木雕花板形式和内涵的比较研究、科学总结和理论阐述,准确解读其中语义,找到与当代生活需求及价值观吻合的形与义,并结合创意思维、数字化保护、现代科技、互动传媒等手段,开展一系列设计、制作、推广、行销实践,使木雕花板对话于传统,活化于当代。参考文献:[1] 徐艳国.明清木雕花板雅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 王世颖,陶毓博.论寿在传统木雕花板中的体现[J].山西建筑,2015(11):215-217.[3] 石晶.明清木雕花板人物纹基本形态和雕刻形式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4.

猜你喜欢
语义文献
语言与语义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Architectural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认知范畴模糊与语义模糊
《党的文献》2012年第1期要目
“深+N季”组配的认知语义分析
语义分析与汉俄副名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