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代雕塑造型语言及其文化内涵

2016-07-06 04:28支林胡雪
艺术科技 2016年3期
关键词:陶塑雕塑时期

支林 胡雪

摘 要:雕塑在整个中国美术历史中占据着重要的篇章,它的范畴可以从新石器时代的陶塑开始到清末民间泥彩塑为止。如今我们耳熟能详的兵马俑、马踏匈奴、乐山大佛等j经典作品,不能仅仅满足于欣赏它的气势恢宏,而应类比同一时期的雕塑作品,从中挖掘雕塑造型语言的运用形式及其展现出的文化内涵。关键词:雕塑;造型语言;文化内涵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古代雕塑总体上可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时期,雕塑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文化表现形式之一,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达形式存在一定的差异,当然,雕塑造型语言的表达形式也存在差异。这种差异的产生与时代统治者所宣扬的社会思想有着密切关联,时代特色总会有意无意地透过艺术作品加以展现,雕塑作为最直观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它的文化内涵总能或多或少的通过它的造型语言进行传达,因此,探究古代雕塑造型语言并剖析其文化内涵就显得十分必要。1

雕塑造型语言的表现形式1.1

雕塑造型语言的艺术特色远古时期新石器时代的雕塑,以陶器为主。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足,器皿主要是供人们生活所需。即便如此,陶器上的雕刻和装饰在今天看来虽显得质朴但却不乏生动性和形象感,因此,原始社会的陶塑是雕塑艺术真正的起源。陶塑高足盆和兽形陶壶、陶鬹等,均将实用性和雕塑的艺术性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这时期的陶塑形象概括简练,趣味十足,能够抓住形象本身的特征并将某一特征人为的夸大而不影响整体的生动感。奴隶社会时期的青铜器世界闻名,以三足和四足的鼎居多,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整体上給人一种庄严稳重,屹立不拔的气势。商周时期,象尊、驹尊和牺尊等的出现,是在新石器时期陶器基础上的一种飞跃。夔龙夔凤纹、莲瓣纹、蟠云纹等这些纹饰更加细致规整,趋向写实。象形青铜器延续了新石器时代陶瓷器皿集实用性与雕塑性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但这一时期的玉雕、石雕和陶塑的造型更加丰富多彩,有反映奴隶主和奴隶真实形态的陶俑,也有形象夸张的动物题材。进入封建社会之后,君王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佛教占据了我国封建社会宗教信仰中的主导地位。这一时期,雕塑的造型语言除了器形合一之外也有了独立的表现形式,以寺庙雕塑、陵墓雕塑和石窟造像为主。唐朝作为我国封建历史上最繁盛的朝代,雕塑艺术自然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唐朝前期的雕塑造型表现形式还保留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奔放不羁,不求形似但求神似的特点。盛唐时期的雕塑则圆润、敦厚,形神兼备,对于服饰衣纹的处理则连贯、流畅,既能表现出衣服的质感又很有一气呵成的艺术美感。这一时期的石雕、木雕和陶俑均达到了这种声情并茂,追求生动性的同时又不乏形象性的双重高度。1.2

雕塑造型语言的审美特征雕塑造型的审美特征同样与不同时代所处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密不可分,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的生产能力低下,人们对于自然现象的变幻莫测心生恐惧,对人类的生老病死产生心生疑惑,于是图腾崇拜和巫术等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一些装饰符号和图腾样式在新石器时代的人类眼中是充满神秘并值得敬畏的,也是美的一种象征。因此,奴隶社会时期的雕塑造型语言趋向情感的表达,在似与不似之间给人以无限的联想空间。奴隶制社会时期开始出现阶级概念,处于奴隶地位的公奴们按照奴隶主的意图创作各种产品,从玉石雕刻的动作和衣着的区别到铜鼎雕刻纹饰的尊卑显赫,无不展现了这种阶级关系,可见,奴隶制时期雕塑造型的浑朴、庄重和精致,以及雕塑所展现出来的威严神秘的气氛便是奴隶主认为的美。封建社会是一个相对漫长的历史时期,后代会延续前朝的一些风格,之后再慢慢形成自己朝代的特色。秦朝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雕塑造型追求神似而不拘于形似,雕塑语言的表达比较纯粹,雕塑手法则简化次要部分,强调重点,注重整体感,注重形体中线的表达。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的雕塑在造型上是光华绚丽的,走出了古朴的风格,以一种成熟稳健的美感打动着每一位观者。宋代之后的雕塑造型则趋于世俗化。这些雕塑造型所展现出来的形态一方面反映了当时朝代的兴盛与否,另一方面则体现出了当时的文化氛围和审美特征。2

雕塑造型语言的文化内涵2.1

原始社会时期的文化内涵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彩陶雕塑是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精华。彩陶雕塑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也被赋予了一些特殊的功能,是“实用”器皿,也是精神生活的寄托,具有象征意义。另外,中国传统雕塑性陶艺,离不开巫术图腾活动,在原始社会生活中巫术占据着重要的作用。原始巫术相信万物之间有种神秘的联系,是“泛神论”的。在巫术活动中,符号是神秘世界的象征,包括图腾、占卜、祭祀、装饰符号等,在这种神秘氛围的引导下原始人类产生了自然崇拜、生殖崇拜、图腾崇拜等巫术活动和与此相对应的雕塑性陶艺。2.2

奴隶制社会时期的文化内涵奴隶制社会时期的雕塑造型材质和题材较为丰富,有石雕、玉雕和陶塑各种人像、鸟兽以及虎纹磬等“人物的发型服饰各不相同,有的跽坐戴冠,有的赤足盘发,衣纹清晰,腰带紧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陶塑奴隶囚徒俑,双手被反缚,脖上带枷锁,身躯也像是用绳子捆绑着,虽然造型手法上略显粗糙,但从神态上可以看出它坚强不屈,昂首激愤的情感活动。这一陶塑反映了当时奴隶生殉的残暴制度以及奴隶内心不屈的反抗精神。我们所熟知的青铜器也是这一时期的产物,这种既是实用器皿又是雕塑造型的艺术品,上面的浮雕和纹络一方面表现了工奴奴隶手工工艺的精巧细致,另一方面反映了奴隶主阶层追求奢华、大气的社会风尚。2.3

封建社会时期的文化内涵封建社会时期的雕塑造型追随着封建社会发展的历史脉络不断演变,秦代的兵马俑在中国古代雕塑史上占据着及其重要的地位,它的产生与社会变革有着密切的关联,陶俑代替了残酷的人殉,之后各朝各代的皇陵都出土了大量的雕塑陪葬品。此外,统治者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宣扬佛学,寺庙雕塑中的观音、菩萨、力士、罗汉成了古代雕塑工匠创作的主要题材,随着盛唐的结束,封建社会渐渐走向下坡路,到了元明清时期,建筑装饰及雕塑小品这种可以为人们生活服务的雕塑造型成为主流,一些神话题材的雕塑造型已无法超越前代。宏观来看,雕塑造型语言归于世俗和生活化的走向正反映了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趋势。3

总结中国古代雕塑的绚丽多彩与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与变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我们在欣赏雕塑造型的同时应联系当时的社会情况进行分析,思考雕塑造型语言的特色、审美特征及其文化内涵,只有这样才能透过雕塑本身去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参考文献:[1]

王子云.中国雕塑艺术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2012.[2] 蒲松年.中国美术史[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3]

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4] 彭吉象.中国艺术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陶塑雕塑时期
4000年长江流域发现最早人类指纹
虎啸山林,傲骨嶙嶙
——陶塑《虎啸山林》的外貌形态及内涵分析
巨型雕塑
汉代陶塑审美特征对中国现代陶艺创作的启示探讨
清代时期
自然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