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刘天华琵琶曲《虚籁》

2016-07-06 04:38赵娴
艺术科技 2016年3期
关键词:琵琶曲刘天华国乐

赵娴

摘 要:一首琵琶曲于20世纪20年代悄然盛行,曲中暗含着刘天华先生国乐改革的进步思想。《虚籁》是他生平三首琵琶曲中最为典型的一首,饱含刘天华先生振兴国乐的满腔热情。本文就《虛籁》的曲名,及《虚籁》所承载的刘天华先生的美学观和哲学思想进行简要概述。关键词:刘天华;琵琶曲;《虚籁》;解析《虚籁》别名《今夕》《长夜吟》,是刘天华先生于1929年2月创作并于同年8月发表的一首琵琶独奏曲,乐曲旋律优美典雅、回味悠长。自《虚籁》盛行以来,吸引大批专家对该曲暗含的思想观念进行研究,所从事的研究以《虚籁》的曲名,及《虚籁》所承载的刘天华先生的美学观和哲学思想为主要内容,这些研究内容日益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1

《虚籁》曲名的文字学诠释对于《虚籁》曲名及其含义,刘天华先生并没有特别说明。近年来,一些人从各种来角度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并给出了可能的诠释,这些专家学者各持己见,然而对《虚籁》究竟作何解释,首先我们给出《辞海》中的诠释。按中国传统哲学解释“虚”的含义为“空虚”“虚无”,这种解释在《辞海》《新华字典》中确实存在,但并不只是字面意思那么简单。《辞海》中将“虚”作为:一是“道”的无形无象和宇宙的一种原始状态;二是人无情无欲的一种“虚寂”状态;三是一种精微的气或气的本然状态和自然特征。此时,作为“哲学名词”释义的“虚”就不单单是“空虚”和“虚无”了,而是处于一种“空”或“虚”的状态,这更接近道家的“道”或者佛教的“禅”的思想,即似有似无的状态,或是修行所达到的一种境界。对曲名中的“籁”则没有太多的争议,其字面含义,即从孔穴中发出的声音,在古代“籁”指的是一种箫,箫的声音便是从孔穴中发出来的,后来“籁”就泛指声音。上述字面释义难免过于表面化,通过《庄子·齐物论》一文,利用庄子提出的三种境界即天籁、地籁、人籁来理解或许更为适合。对《虚籁》“虚”和“籁”必须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而不是简单的组合,《虚籁》是由刘天华先生在寂静的夜晚心有所思所感而来。以“虚籁”一词为琵琶曲冠名,不仅直接表述了乐曲的深远意境,还体现了作者的哲学思想。该作品表述了寂静的夜晚中作者的心境,而这一心境到底又是怎样的呢?2

刘天华先生琵琶曲《虚籁》的哲学思想2.1

呼吁民众对真正国乐的认知在《国乐改进社缘起》文章中,刘天华先生提出,“把音乐普及到一般民众中去”这一具体理念。他就此提倡,音乐创作要基于人的真实生活,真正地反映人民的状态,以人的所思所想为依据实现音乐创作的价值和意义。除此之外,刘天华先生还主张继承我国传统诗歌创作以“言志”“抒情”为主的音乐创作,其音乐渗透了“以人为本”的美学理念和“为人创作”的精神。他主张音乐创作应该以表达人的思想为基础,不能离开“人”的作用,否则音乐也就失去了其创作价值和意义。处于特定的历史时期,“以人为本”就是为了将国乐改进和振兴的理念深入地植入人们的心中,并呼吁人们一起为了国乐的振兴而努力。《虚籁》这一琵琶独奏曲的艺术创作,是刘天华先生以“北京音乐界申请教育部于北京成立音乐学院”这一事件的失败为创作背景,以“人”的情感变化和发展为线索,以助力国学音乐发展为目的。《虚籁》的旋律缓急有序、深沉而又富有激情,将创作者的情感毫不矫揉造作地、一丝无余地表现出来,淋漓尽致地体现出创作者怀揣的“振兴国乐”的理想和不改初心坚持为理想而奋斗的伟大精神,将民众深深地感化。在此看来,《虚籁》的内容更像是对人性的呼吁、对人性认知的倡导。2.2

“抱朴含真、少私寡欲”的哲学理念我们可以通过刘天华先生写给自己的字“抱朴含真,陶然自乐”来分析,捕捉到并认清可能呈现出的素朴、清净的状态。反映出中国古代先贤中刘天华先生不媚时的高尚情操和无为超脱的境界,探究其中表现出的关于作者人生哲学的“心底的声音”。而《虚籁》这一独奏曲,正将他的这种“抱朴含真,陶然自乐”的哲学思想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刘天华先生生活在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军阀混战及内战接连不断的复杂动荡的历史时期,国家和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生活贫困疾苦,但他并没有因此气馁,反而是受新思想的影响,怀着强烈的爱国之情和满腔的热忱,主张民主科学,追求理性自由,以我国传统艺术为基础并吸纳西方音乐之精华,来促进国学音乐的振兴和发展。身处艰难的历史时期,刘天华先生还能够在寂静的夜晚排空自己的心灵,创作出如此优秀的作品,体现了作者所达到的“抱朴含真”哲学境界。在刘天华先生的艺术创作中,必定会映照出其作为伟大艺术家的个人涵养和高尚情操。正是由于刘天华先生不落俗浮夸、不虚伪做作的超凡脱俗的旷世情怀,才能创作出如此朴实又兼具真情实感的艺术作品。这使刘先生通过《虚籁》在向听众倾诉个人的真实情感的同时,又将自己丰富的哲学思想性有效地传递给观众,以便于产生精神上的共鸣,让大家体会到刘天华先生博大的情怀和高尚的情操。想必《虚籁》这一乐曲的命名和其创作者所蕴含“抱朴含真”“少私寡欲”的道家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3

《虚籁》与中国古代哲学的不谋而合“虚静”是我国古代哲学和文艺学的核心,对于“虚静”的探讨,古代儒、道、佛等学派都持有各自的观点,唯一一致的一点就是“虚静”绝不是表面上“虚无”“空无”的意思,而是主体有意识地追求的“虚静”的《虚籁》一种境界,这种境界恢复到一种最原始的状态以至于达到忘我、无我的精神境界。《虚籁》在整个乐曲的发展采用了静动、虚实及外在与内心的策略,将作者的情感融入整个乐曲中。起伏有序的旋律、虚实结合的创作在乐曲结尾时,所有的一切又归于了平静与和谐,达到了“天人合一”。宁静的夜晚,自然环境的安静与刘天华先生当时思绪涌动的内心构成了显著的对照。在特殊的历史时期,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陶冶的刘天华先生,用《虚籁》命名更可能是指心灵的澄澈和不受干扰,达到忘我的自由境界。刘天华先生作品中的“虚静观”很好地体现在了《虚籁》这个作品里。3.1

《虚籁》中的静与动“虚静”,虚即虚心积累学问、增长才干,静则静虑深入观察事物以明晓事理。可见,“虚静”是体会和感悟“道”的必要前提。达到虚静的境界便是获得了宁寂而又生动的心灵,在音乐创作中,古代的创作者常常进入一种忘我无我的“虚静”状态。这里所讲的“虚静”并非是简单“静止”与“运动”的字面释义,二者是相互依存和包含的关系,即现在常说的一种写作手法动静结合。《虚籁》表现出的是大自然的虚静,即寂静的夜晚退去喧嚣,只有稀稀落落的蛙声和蝉鸣。在这样的夜晚,刘天华先生处在超脱世俗、虚怀以纳万物的意境下,并不是“心如止水”,而是使自身的精神与自然环境完全交织在了一起,营造出一种既广阔而又深邃的意境。在这样的情境中,刘天华先生矢志不渝地探索寻找国乐振兴的道路,宁寂而又生动的心灵一涌而出,这便是创设出的动静结合、令人神往的作品的高超境界。3.2

《虚籁》中的虚与实在中国传统哲学中,《虚籁》中表现的“虚”与“实”是两个相对立的概念,矛盾是对立统一的,虚实同样也是。“虚”与“实”相辅相成,彼此互为前提和条件,二者的关系体现出“虚实相生”的情境,中国的琴、棋、书、画等传统艺术深受这种审美理念的影响,也是中国传统艺术区别于西方艺术最为典型的特点。由于《虚籁》中“虚”的存在,才使得古典美学中意境得到孕育和发展。“虚”运用的是暗示的手法,给听众广阔的想象空间,而不是一览无遗,这种手法与中国传统艺术作品中所推崇的“留白”手法不谋而合,《虚籁》这一琵琶曲正是运用了这种“虚”的相契合的创作手法。例如,《虚籁》根据古琴音乐“绰”“注”(下转第页)(上接第页)的演奏特点,并加之琵琶“吟”“打”“带”“擞”虚化的演奏技法以区别实音,最终实现虚实相生的高超境界。“虚”境也并非一无所有,而是为“实”境的延伸做铺垫,不拘泥于“实音”“实境”,以产生良好的音乐效果。3.3

《虚籁》中的天人合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和“人”二者的和谐统一上升为一种超高的境界,“天人合一”强调天和人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体现出统一和谐的哲学思想和基本精神。道家学派所提倡的“心斋”和“坐忘”,以及佛家传授的“六根清净”所涵盖的内容都是“天人合一”的境界,是一种超凡脱俗、忘我无我,获得纯粹心灵和自由精神的境界。“天人合一”的“忘我”境界是刘天华先生毕生的追求,在他的琵琶曲以及二胡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例如,他的二胡作品《独弦操》《闲居吟》《空山鸟语》等对“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都有体现。并且刘天华先生的所有作品,无一是以盈利为目的进行创作的,他的作品体现的都是纯粹的心灵和自由的精神,承载着“天”与“人”和谐统一哲学思想的音乐创作。《虚籁》这一独奏曲起伏跌宕的旋律,把刘天华先生胸怀的“振兴国乐”的满腔热情,面对重重困难的现状,并不断地为“振兴国乐”所付出的努力以音乐为载体传递给观众。《虚籁》的结尾淡然、超脱,犹如万物重归其原始状态,创作者本身置于超然物外的境界,这不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么?4

总结《虚籁》这一琵琶曲的冠名并非“无声”或“空虚”那么简单,刘天华先生将《虚籁》作为曲名,给予了我们无限遐思的想象空间。处于特定的时期,却能怀揣“振兴国乐”的满腔热忱,以“虚静”“超然”的状态积极寻找振兴国乐的道路,达到淡泊名利而又自由无我的高超境界。在学习刘天华先生的作品,以及了解有关民乐改进方面的知识时,我们要积极地感悟和探究其作品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人文情怀,以及他带有强烈民族性和时代性的音乐观、美学观、哲学观。参考文献:[1] 逯凯.暗吟天地间的华彩——《虚籁》探究[J].中国音乐(季刊),2012(3):203.[2] 曹月.浅议刘天华的音乐美学思想[J].艺术百家,2015(3).[3] 石蔚.試论刘天华的中西融合音乐观[J].乐府新声,2012(1).[4]

刘育和.刘天华全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5] 盛雪.融会贯通洋为中用——试析刘天华先生和他的琵琶作品《虚籁》[J].艺术研究,2014(3).[6] 任宏.静夜思——浅析王范地演奏的《虚籁》之艺术特点[J].中国音乐,2015(2).

猜你喜欢
琵琶曲刘天华国乐
江苏常州市歌舞剧院—国乐现场《听见·大运河》
多元文化视阈下陕西风格琵琶曲的创作与发展
琵琶曲《天鹅》及其演奏技术研究
诗韵二胡,国乐传承
刘天华音乐美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思考
中国近代报刊中刘天华音乐史料钩沉
从琵琶曲《思春》到粤乐《悲秋》的乐调考证与传播变化
国乐改进
点线诗意虚实智慧
——析罗永晖琵琶曲《千章扫》兼谈当代琵琶创作
On Musical Forms —— One of Presentation of the Social Ide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