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对彝族烟盒舞的保护及传承

2016-07-06 06:50张千千
艺术科技 2016年3期
关键词:烟盒彝族云南

张千千

摘 要:烟盒舞作为滇南彝族最具特色的一个舞种,以独特的舞蹈语汇展现了彝族的历史观、道德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在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领域有很高的研究价值。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以及不断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下,烟盒舞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甚至处于濒危状态。所以,应该极力保护其文化的原始风格性,以及传承其未来文化底蕴和艺术本身的价值。关键词:烟盒舞;重视;保护;文化传承烟盒舞是云南彝族的一种群众性民间舞蹈,流传于滇南个旧、石屏、建水、蒙自等地的彝族聚居区,舞蹈因每人两手各拿一个竹或木棉蝗烟盒弹跳起舞而得名。彝族亦称烟盒舞为”跳弦”、”跳乐”、”跳三步弦”等。2006年5月20日,彝族烟盒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烟盒舞的人文环境发生巨变,传统的”吃火草烟”习俗已经消失,烟盒舞出现风格单一化、内涵浅显化的趋势,传统的韵味十足的烟盒舞经典套路濒临失传。1

彝族烟盒舞所面临的危机1.1

传承人濒危现象突出由于中国社会、经济、政治近几十年来得迅速转变,烟盒舞所代表的一批“民间传承人”由于地理位置、社会地位等等因素,失去了原有的社会关照和经济支持,只掌握着微乎其微的话语权,更无法为其代表的民族文化正言。云南彝族烟盒舞作为以“口传身教”为主要传承方式的民间艺术,民间艺人是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环节里最为核心的部分。但目前云南彝族烟盒舞传承人濒危的现象十分严峻,需要大家引起高度的重视。1.2

文化产业的过度开发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部分地区的彝族青年在商业利益和眼球经济的利诱下,煙盒舞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保护工作常常被忽略,更成为一些创造经济收入和开发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资源。其实老一辈之所以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为了更好的传承与保护原生态烟盒舞,而不是贪图小营小利。某些地区盲目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工作,使得烟盒舞的原生态性受到损害。1.3

传统与创新据了解,其实每年云南很多的县市都会举办烟盒舞大赛,例如石屏县、扬舞县,当地政府以烟盒舞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作为品牌文化招商引资,地方文艺团体为了追求舞台艺术效果,增加经济收入,把具有原始彝族特色的烟盒舞改造得面目全非,将那些充满民族气息的烟盒舞文化都加以改动、简化。这样真正乡土气息的“原汁原味”的传统舞蹈套路少了,越来越多的人把这些原生态的舞蹈归结于再普通不过的娱乐性舞蹈。2

保护其艺术内涵彝族是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在从游牧到定居的过程中,为适应生态环境的变化,形成了与农耕文化相适应的民间舞蹈。“烟盒舞”体现了云南彝族民间歌舞的主要形式和特点,展现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我国享有很高的名誉。它源于大众,深深扎根于广大彝族人民生活中,所以不仅是我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更是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1

承载历史,培育后代据历史文献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云南彝族先民就在滇池周围地区过着“耕田,有邑居”的定居农耕生活。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彝族先民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生产生活经验。这些生产生活经验的传授和承袭,烟盒舞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渠道。它用想象化的手段,融娱乐、审美和教育为一体,通过舞蹈传唱民族史诗,追溯先人的英雄业绩,用以启迪教育后人,同时也传播了文化知识和生活常识。2.2

融合血缘,凝聚族群精神彝家人对于烟盒舞的热爱是族群认同的一种方式。云南省建水、石屏一带的彝族人通过跳烟盒舞得到娱乐与休息,与此同时不断地进行村寨、地区和不同层次的社会成员之间思想感情上的交流。烟盒舞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文化艺术,与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民族传统习俗和民族节日等文化形态一起,在彝族社会中形成了一种很强的凝聚力。2.3

遵循规律,传承文化在彝族,每至火把节、跳公节、赛装节、二月八、六月六等传统节日以及盛大宴饮、婚礼喜庆之际,人们便盛装彩饰,争相拥向旷坪歌场,纵情跳起婀娜多姿的烟盒舞。烟盒舞从最初的个体的情感抒发表现演绎为群众集体创作的成果,又从最初的对田间地头式的劳动讴歌发展成为一种自我娱乐,使人们在娱乐中以舞传情、以舞会友。它是人们进行社交的基本“手段”,也造就了全民皆舞的社会文化环境。烟盒舞走出乡村,走进城市,将彝族文化传播给更多的人。3

彝族烟盒舞的文化传承3.1

以原真性为原则,在传统模式中传承彝族的烟盒舞文化包括礼仪、舞蹈、乐器、服饰、祭祀、庆典、白话、对歌、乐曲、玩场、社交等多个方面。任何一种民间艺术的传承都是有规律的,只有通过深入细致的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研究,找出彝族烟盒舞特有的传承规律,才能保护其原始的表演形式、舞蹈套路、表演要求和文化内涵等。烟盒舞是以群体传承为主,因此它的传承必须以“群体意识”为主导,并限制在乡村层面的身份群体之中展开。尽管这些要求限制了其传承范围,但也是对云南彝族烟盒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3.2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民间有一句俗话“人活艺在,人亡艺绝”,这句话充分说明民间继承人与民间艺术保护休戚相关。换言之,烟盒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力在于传承,而传承的载体就是来自民间的传承人。在烟盒舞成型初期,它的知识体系、多模态的形式和媒介只是存在于“民间艺人”的思维当中,只有当他们将这些话语表达方式呈现出来,将“无形”的烟盒舞转化成“有形”的民间艺术,才能真正地将其文化魅力传承下去。3.3

应用于高校课程,在教育教学中传承如今,一部分高等专业院校在烟盒舞甚至民间舞实践教学中以“元素教学法”为主要授课思路,摒弃了中国传统的继承发展观。这种教学方式破坏了烟盒舞特有的民间属性,使学生的表演与创作非但不像“形”,更脱离其“神”,也就失去了民间舞教学的固有价值。所以要在教育教学中传承,首先需要对烟盒舞进行宏观的学习和研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完整的舞蹈思维方式和理论框架;然后将烟盒舞原始的非语言和语言部分传授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无论是对传统烟盒舞的继承,还是在基础上的创新,都起到护其根本的作用,也为烟盒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指引正确的方向。4

结语世界的发展是无法割断历史的,离开了对先人长期的文化创造和积累的继承,人类将难以生存。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是一个民族能够存续的基础。所以传承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烟盒舞作为一种原生态文化的展现,它的过去、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情况都需要得到重视与关注。对原生态彝族烟盒舞的保护及传承是一个持之以恒、永无止境的漫长过程,只有通过多种途径与渠道去不断地探索,其民间文化的影响力必然传播到更广阔的领域。参考文献:[1]

刘金吾.云南舞蹈[M].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2]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云南卷[M].中国 ISBN中心,1999.[3] 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滇南彝族烟盒舞大全(上、下)[M].云南音像出版社,2014.[4] 普丽春.云南彝族烟盒舞及其教育传承的特殊价值[J].民族教育研究,2007.[5] 朱江宏.多模态话语下云南彝族烟盒舞的审美定位及其非遗保护[D].山东大学,2014.

猜你喜欢
烟盒彝族云南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彝族海菜腔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用烟盒做一架小飞机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烟盒博物馆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