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国时期中国画改革对中国画发展之利弊

2016-07-06 09:03陆晓明
艺术科技 2016年3期
关键词:民国国画中国画

陆晓明

摘 要:民国时期中国画改革是对传统文化的革命与继承,也是近代中国对美术发展的要求,中国画作為改革的一部分,突出了文化发展的多元性,不仅在地域、形式以及观念等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变革,还表现在使用材料多元化的兴起。长期以来,民国时期中国画改革对中国画发展的利弊,研究者都持有各自态度,褒贬不一。本文就这段绘画改革的历史进行评价,以发展的目光和客观的态度来认识民国时期中国画改革对中国画发展的利弊。关键词:民国时期;中国画改革;发展利弊由于近代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全球的交流与融合更进一步,这样的现实情况决定了民国时期中国画的改革是在一个“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中进行的,而且这将是当时社会长期存在的一种趋势。在中西文化与古今文化共存的民国时期,由于中国画的改革是在这样的文化多样性中进行,所以从地域、形式以及观念等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变革。文化多元性的发展,不仅表现在中国画早期流行的“写实”风格之中,还表现在后来材料多元化的使用上。这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画的内涵,但中国画变革后的形态面貌,被认为逐渐改变了传统中国画作为一种民族独立画的形态,中国画作为中国的一门文化科学,从古至今积淀了独特的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成就了诸多高艺术价值的作品,但民国时期中国画改革也是以这种独特“民族性”为代价的革新。1

民国画改革民国画改革背景:第一,以传教为主要途径的民国画改革。民国时期西方美术在国内比较流行,传教士的传播作用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明清时期众多传教士中,利玛窦和郎世宁的传教作用相当突出,在绘画上主要有素描、油画和铜版画等形式的西方绘画进入中国,但当时国内并不愿意接纳外来文化和绘画的思想,还相对比较排斥对国外的学习。直到近代的鸦片战争之后,国人开始学习西方的文化知识,通过传教士的传教与办学,国人开始吸收大量的西方艺术方面的知识,最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被徐悲鸿称之为“中国西洋画摇篮”的土山湾工艺所。传教士在民国画改革中为趋向于写实性提供了一定的基础。第二,以办学为主要途径的民国画改革。民国时期在国内推行美术业向西方学习,主要是通过办学的形式来完成。对于当时的学校来讲,传播西方先进的文化知识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尤其是从国外留学回来的青年知识分子,在学校中成了主要的传播者,新思想也体现在对中国画的革新中,以学校为主的教育形式开始体现出多元化的思维模式,改变了之前单一的师徒传递模式,成为当时教学的一种主导方向。随着学校的这种模式的不断展开,西方文化对民国时期的中国画改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当时的学校中,西方绘画的课程占有主要地位,而传统的中国画课程则排在次要地位,认为西方文化先进、中学思想腐朽,学校均以学习西方文化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在兴办的学校之外,还存在一些绘画社团组织,民国时期的这些绘画社团常常是以现代油画与国画的形式进行交流,不仅是文人画家娱乐交流的地方,也是一个“志趣相同”的画家共同体,反映中国画改革的一种或几种发展趋势。2

民国画改革状况2.1

民国画改革的地域性由于民国时期的北京、广州以及上海是当时中国经济、政治发展的重要地区,中国画的改革与发展也主要集中在这三个区域。一方面是由于现代文化思潮与西方文化最早融合是从这三地开始,出现了大量的社团、学校等机构进行尝试,大量的探索与实践为中国画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基础;另一方面由于这些地区有比较成熟的社会运作模式,在中国画的改革过程中,提供了相应的发展平台。2.2

民国画改革的观念性在20世纪的中国画观念变革中,主要是受到西学观念的影响,在中国一般经历了两个发展历程:一是对方法论的熟悉与掌握。其中以徐悲鸿的“现实主义”形式为代表。二是发展为社会化的阶段。社会化阶段主要是对“表现现实”绘画的现实社会性需要。在观念性改革中,一些没有占有主要地位的民族主义与形式主义也对民国画的观念改革起到了一定作用。2.3

民国画改革的形式变化在形式上发生了较多的变化,民国时期的中国画在总体的观看感知中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色彩变化、写实性以及大众化的趋势,这是受到民国时期西方文化潮流的影响。3

民国时期中国画改革对中国画发展的利弊3.1

加快了中国画与西方画的融合中国画与西方画在表现手法以及产生的画面整体感上都有很大的差别。由于中国画与西方画最本质的区别在于画材上,因此,一般中国画表现清透细腻比较多一些,而西方画则比较厚重低沉。在民国时期的中国画改革中,可以说是一种“中西融合”的混搭模式,能够丰富这两种风格融合的效果,在整幅画面中,既可以看到使用国画材料表现细腻清透的部分,也能看到使用油画材料表现水墨厚重之感,这样中西结合的绘画在整体性上的表现力更加突出,也走出了同种画材单一的表现手法,是中国画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文化不断发展、前进的必然结果。民国时期中国画的成长是在一系列社会思潮高涨这样的环境中不断改革、发展,能够将中西方绘画进行融合的尝试也是有很大原因的;一方面,社会文化总体向西方潮流学习,绘画也受到相应的影响,而艺术家群体的存在,是积极主动的创作者,为国画革新做出了诸多尝试。另一方面,当时的日本已经成为内外融合的成功典型,这就为民国时期中国画的融合提供了一定的参照,使一些先进学者与艺术家敢于尝试。我国众多的画家都在积极探寻适合当时社会的中国画发展趋势,如林风眠在表现手法上探索以意象为主的形式、徐悲鸿以素描造型为基本手法寻求改良的方法等,这都是在当时的大思想的变化之下,艺术家以自身理解的思维模式而进行的一种探索创作,依据自己所吸纳的艺术形式和自身的艺术功底,将传统中国画与西方画进行融合,形成自己的独特画风与创作。因此,在中国画改革上,无论是支持西方画派的,还是支持传统画派的,都认为中国画改革是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3.2

促进了中国画向西方画的转型中国画的改革是从传统国画风格向西方绘画风格进行转变,这种转型并不是直接的替代,是经历了传统中国画与西方画的冲突、逐步磨合与最终融合这几个不断起伏的过程,中国画的转型最主要的改变在于欣赏观念的改变,改革后的中国画更多的模仿西方画中的“视觉之感”,而逐渐丢失了传统国画“意境传达”的境界,以更多的理性与科学形式来诠释绘画,逐渐出现了一系列比较关注绘画效果并给人视觉美感的样式。由此可见,民国时期中国画改革是促进中国画转型的必然因素,成为中国画发展转型的转折点。对于当时的中国社会来讲,也只有打破束缚国画发展的体制后,才能创造出更具有活力的绘画风格与形式,而中国当时的社会状况决定必须向西方先进知识学习,国画向西方画进一步靠近并融合,也成为必然。在转型的过程中,社团、学校以及社会留学进步人士成为艺术传播者,而大多数思想都是来源于西方艺术,这也就形成了民国时期中国画改革以西方形式为主进行转型。从总体上来讲,民国时期的中国正在尝试救国的各种理论,对西方强国的文化比较有依赖性,而向西方先进学习就成为当时学习的一种思潮,以西方绘画为模板的学习,使中国画改革从欣赏水平上更多地向理性靠拢,不再体现画给人的感觉,对传统的笔墨间流露意蕴的抒情之感也进行了抨击,转而变为写实风格,不断追求一种科学形式的透视与题材的现实性,这样的转型是以西方画为主要形式进行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国画的传统风格,在现代化改革中,(下转第页)(上接第页)中国画“西化”风格更加明显。3.3

民国画的改革导致名族性缺失民國时期中国画的改革是一个不断起伏变化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巨变,中国画也经历了一次重大的变革,尤其是民国时期向西方文化学习的思潮不断高涨,由于中国以及许多国家当时的文化学习都是在西方先进文化的殖民统治下进行,其控制权不是本民族,而是当时先进的西方强国,西方画与中国画极大的差距,使得在中国画的改革中,西方艺术不仅会对中国传统的创作形式和观念产生影响,而且也是中国画走向现代化的转折点。这种不可逆转的时代现象就决定中国画的改革历程必须是在丢弃传统思想的前提下进行,也最终导致中国画的现代风格与西方绘画的界限边缘不再清晰,中国画失去本民族的独特创造性,最终显示出民族性的丢失。社会工作者、改革家、美术家等对这次改革不管如何诠释,其无疑都有一个共同的支点,那就是在新时代,中国画的“受众”根基正在发生着变化,而探索的目的必然是如何将国画改革成为适宜时代发展需要的文化。对中国画改革的争论,关键是如何看待传统画的作用,这也是关系民族性的传承与发展的问题,因此,在民国时期,大部分人主张向西方写实文化学习,认为中国画已经走向了衰败之路,必须通过西方文化的冲击与融合来寻求中国画的发展。可见,当时的中国对传统中国画文化持有否定态度,在这样的改革中,以民族性的丢失为代价是不可避免的。有学者担忧民国时期盲目的改革会使中国画完全失去民族独特性,如吴湖帆在《对现代中国画之感想》一文中认为,对西方画的盲目学习或将西方画的创作手法随意使用到对传统中国画的改变中,会令国画失去本来的面目,而没有达到真正的革新,也是国画民族独创性的丢失。民族性的缺失使得中国画在发展中的依托力不断降低,在其一定程度上严重阻碍了国画的发展,对民族文化在中国画发展中的地位重新进行研究、定位,是美术学家必须思考的问题,也是中国画发展的动力所在。4

结语对于民国时期的中国画改革来讲,发展的同时必然会存在一定的缺失,改革本就具有双向性,民国时期的中国画改革是以西方绘画作为先进文化进行学习,在促进中国画与西方画融合以及迎合新文化快速转型时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在这一改革过程中,伴随的是民族性的丢失,让人也不禁为之惋惜。因此,对于民国时期的中国画改革对中国画的发展有利有弊,其产生的价值在当代是难以肯定的。参考文献:[1] 马骁骅.民国初年北京的官僚画家与京派绘画[J].邯郸学院学报,2010(01).[2] 宗贤.大众化美术思潮与中国画变革[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2(2).[3] 李昌菊.20世纪中国画变革的三次高潮[J].中国书画,2006(11).[4] 李琼.中国画传统笔墨旳传承与创新[J].美术大观,2012(2).

猜你喜欢
民国国画中国画
国画《鲦鱼》
国画《鲿》
中国画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他们为何都爱民国?
国画欣赏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民国书家与民国书风
午社“四声之争”与民国词体观的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