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徐悲鸿书法美学思想的核心

2016-07-06 09:03张华
艺术科技 2016年3期
关键词:金石天真徐悲鸿

张华

摘 要:徐悲鸿是近代杰出的画家,一生对美术改良和美术教育贡献较多,其没有涉猎书法教育,书论也较少,故其书法的影响力远没有绘画大。但是,徐悲鸿一直没有间断对书法的学习,其在碑帖结合,在碑体行书的探索上取得了成功,形成了以“多劲气”与“见天真”为书法美学思想核心的书学理念。本文旨在对徐悲鸿书法美学思想核心做进一步梳理。关键词:徐悲鸿书法;多劲气;见天真清中期以来,碑学兴起。至清末,碑学经历了第二次发展高峰,学碑之风盛行。受时代学书风气和他的老师康有为的影响,徐悲鸿一生酷爱北朝书法,对篆隶书情有独钟,并且长期都在不断地研习碑版和金石书法。徐悲鸿在《积玉桥字》跋中提到:“顾初民刊甲骨已多劲气;北魏拙工勒石弥见天真。至美之寄往往不必详加考虑,多方策划。妙造自然,忘其形迹。”[1]徐悲鸿说甲骨、钟鼎文字里多劲气,而北魏碑版里面见天真。“劲气”在甲骨、钟鼎文字里多见,而“天真”在六朝碑版里多见,这就是其所追求的“妙造自然,忘其形迹”的具体体现,也正是他书法美学思想的核心。徐悲鸿的书法是从取法上来诠释“劲气”与“天真”,这也是他的书法美学观的最终体现。“多劲气”与“见天真”作为徐悲鸿书法美学思想的核心。如行书作品《一怒千秋五言联》(图1),中锋用笔,比较含蓄内敛,有碑的厚重沉雄,劲气里蕴含天真;结构平正端庄中蕴含欹侧,保有隶书的体势,但没有隶书的蚕头雁尾;“天”、“下”两字为横长竖短,撇长捺短,厚重劲气中颇显浪漫天真之气。整幅字里多种要素相统一,有篆隶的厚重沉雄、碑版的天真劲健,还有行草书的转折提按等要素,和谐自然,是徐悲鸿所追求的“妙造自然,忘其形迹”的具体体现。“悲鸿作为一位天才书画家的过人之处,在于他善于融会各家,形成自家风貌,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2]沈鹏评价徐悲鸿书法的“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与徐悲鸿的“妙造自然,忘其形迹”有异曲同工之妙。1

劲气:劲健奇诡、浑穆朴厚与传达方式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有“劲健”之目,劲健奇诡为之艺术风格刚劲雄健。浑穆朴厚为之质朴醇和,朴拙厚重。劲健奇诡多在甲骨、金文、石鼓里多见,而浑穆朴厚多体现在汉隶里面。徐悲鸿不仅把劲健奇诡、浑穆朴厚当作其书法的取法审美倾向,也把它当作其书法美学思想的传达方式。“中国书法造端象形,与画同源,故有美观,演进而简,其性不失。厥后变成抽象之体,遂有如音乐之美。点画使转,几同金石铿锵。”[1]他把书法的美比喻成“金石”,这种“金石”与先秦金文及汉代隶书不无关系。“我们看徐悲鸿的作品,有很浓的金石味。不管是题款,还是单独作书,既浑厚朴茂,又灵动飘逸,与明清以来多数擅长写行草的‘帖学书家不同,也与当时有些‘尊碑而陷入僵化的书家有别”。[2]沈鹏说徐悲鸿的书法作品有很浓的“金石味”,这与徐悲鸿学书的取法不无关系,他又把这种美学意味来当作其作品的传达方式。其成熟期的书法对联,用笔以中锋为主,笔势内敛,苍茫有力;线条厚重雄强,泼辣苍劲,有凌然不可侵犯的气度;整体上看中规中矩,开合有度,字径尺许,徐悲鸿评价汉魏六朝字体时说“奇而正”,就是六朝人“奇而正”的山林味。这种味道在徐悲鸿的这幅行书对联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多劲气”的美学因素也得以充分彰显。2

天真:天然率真、稚憨生拙与形式语言徐悲鸿论书里说北魏拙工勒石弥见天真,从其学书道路和作品看,他从北魏“拙工勒石”里吸收了很多。他所谓的“拙工勒石”范围较广,除了人们常见的一些北魏墓志和有名的碑刻外,其中不乏“二爨”、《郑文公碑》、《石门铭》等。“黄苗子曾经在一篇《画手看前辈》的文章中,回忆了1934年第一次见徐悲鸿时,在其客厅中见到的一幅字如斗大、泰山经石峪的墨拓本集联:独特偏见、一意孤行”。[3]徐悲鸿的大字对联作品也能发现里面有《泰山经石峪》的大气磅礴和别致的造型。“记得先生平时最喜谈论‘天趣、‘稚拙,联系此说可谓如出一辙。其评论对象,除了我们日常所见的各种甲骨、钟鼎文字与六朝碑板以外,本文引用的题跋原拓—《积玉桥字》,便是他平生最为喜爱的一本罕见的六朝字体。”[4]不为世人所看重的《积玉桥字》,也成为徐悲鸿取法的对象,可见其取法的范围之广,对“天真”美学特点追求之深。《积玉桥字》刻字造型别致,有天然率真、稚憨生拙的特点。上面所引里,徐悲鸿平時最喜“天趣”、“稚拙”。可见其在取法上追求“天真”、“稚拙”一路的,也把“天真”、“稚拙”美学观极力地表现在自己书法作品里面,把这种美的方式作为自己作品的形式语言呈现在世人面前。徐悲鸿在书法里追求“拙”。“拙”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美学范畴,“拙”有含蓄之美、拙朴之美。还包含着一种充满智慧“大巧若拙”。它和那种甜媚浅薄的美相对立。山谷有“凡书要拙多于巧之说”。八大有“百巧不如一拙”。傅山在“四宁四毋”里面有“宁拙毋巧”。“拙”和“天真”紧密联系在一起。徐悲鸿所追求的“天真”,也就是他所说的“妙造自然”,也就是古人所说的“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正如苏东坡的“书初无意于佳乃佳耳”。徐悲鸿就是用这种“天真”的情感融入笔墨里面来表现这种“劲气”与“天真”的美感。“多劲气”谓之作品里有劲健奇诡、浑穆朴厚之感,具体地说是徐悲鸿的书法作品里既有篆隶的厚重古朴,也有魏碑的雄强古拙。“见天真”谓之天然率真、稚憨生拙,在徐悲鸿的书法作品里有墓志的率真和稚憨,也有帖一路的慰藉文雅。他把这种意韵当作传达方式和形式语言表现在作品中。“多劲气”与“见天真”共同构成了徐悲鸿书法的美学内涵,亦为徐悲鸿书法的美学思想核心。参考文献:[1] 徐悲鸿.奔腾尺幅间[M].徐庆平,选编.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121.[2] 沈鹏在.“巨匠风范、艺坛楷模——纪念徐悲鸿诞辰110周年座谈会暨徐悲鸿的艺术教育思想学术研讨会”上委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吕如雄宣读的书面发言稿[J].美术报,2005.[3] 初枢昊.往梦畴昔是非千秋——徐悲鸿致郭有守的两件信札杂谈[J].书法杂志,2004(5):100.[4] 叶喆民.悲鸿先生谈书法[J].美术研究,1982(4):17.

猜你喜欢
金石天真徐悲鸿
金石包装有限公司
新增编委介绍
在宜兴徐悲鸿故居
金石包装有限公司
天真热
徐悲鸿&吴作人:爱徒,随我来便是!
天真童年
冷热
徐悲鸿与一幅古圆的悲欢离合
电视剧《徐悲鸿》精彩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