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宋代工笔人物画民俗化的倾向

2016-07-06 09:04王元芳
艺术科技 2016年3期
关键词:货郎画院画作

王元芳

摘 要:宋代是中国绘画历史上极盛的时代,在宋室南渡以后,随着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的变迁,逐渐出现并发展了与文人画和院体画绘画题材的“高雅”相对应的“民俗”题材。其中以张择端、刘松年、苏汉臣、李唐、李嵩等人为代表。有一些画家出身贫寒,他们了解下层人民的疾苦,因此其所选的题材富有生活气息,更容易被普通大众所接受,画风自上而下地呈现出雅俗共赏的“民俗化”倾向。关键词:宋代;民俗化;题材;生活气息民俗,是依附人民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变化。由于民俗文化的集体性,培养了社会的一致性。中国绘画历史上,人物画常伴随着识记、教化等功能而发展的。至两宋时代,尤其是宋室南迁后,无论是技法还是绘画题材都注重反映普通阶层的生活场景,更加注重发挥画家的个性,画家的画风引领了这个时代,并随着朝代的更迭,逐渐呈现出繁荣的倾向。1

宋代工笔人物画民俗化形成的原因1.1

政治制度对民俗化倾向的影响宋朝的建立,结束了五代以来的混战割据。针对前代“登科名级,多被世家所取,致塞孤寒之路......”的弊端,在选官上,宋代对科举制度进行了一次改革,废除了唐代以来科举考试资格的门第限制,取缔了“公荐”等不利于中下层知识分子进入仕途的制度。到了南宋时期,甚至以屠杀为业的人也可以通过科举考试成为举人。朝廷重视文教的政策,为各个阶层的知识分子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在平民百姓看来更是“为父兄者,以子弟不读为过;为母妻者,以子夫不学为咎”。科举制度的改革,使得一大批寒门庶族子弟得以通过考试进入上层社会,这不但使上层社会人的出身成分发生了变化,也注入了较之前门阀士族不同的审美感受。因为这种上下层关系的流动,使得一些下层社会的审美情趣流入了上层社会,并且逐渐被上层社会所接受和推广。1.2

宋代的经济发展对民俗化的促进作用唐宋之间,中国古代经历了一场深刻的社会关系变革,这就是庶族地主势力的崛起和门阀士族势力的土崩瓦解。拥有大片土地的庶族地主对于政权的需要与渴望急剧膨胀,经过一系列的变革,导致门阀士族不再享有政治经济特权。土地关系的变革和门阀制度的崩溃,促进了宋代社会各领域上下层相融的趋势。在唐代雄厚的经济基础上,宋朝结束割据后经济迅速发展,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最为繁荣的时代。为了适应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宋代取消了坊市分离的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使平民住宅区与市场贸易区相融合。这些政策的实施促使了市民阶层的形成。自此,市民阶层作为一个特殊存在的社会群体正式登上了中国历史的舞台,为民俗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基础。1.3

宋代的文化教育宋代文化教育相对普及,主要表现在从繁荣的大都市推广到穷乡僻壤,打破了世家大族的文化垄断,推广到各个阶层,使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提高。就文化覆盖的地域来说,宋代的教育分布是不平衡的。一方面由于农业发达,物质基础较好,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文化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经过安史之乱,随着人口南迁,中国的政治经济也相继南下,随之文化教育也东移南迁。所以教育分布主要向南方倾斜,为南宋文化民俗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地域和文化基础。从唐末到北宋年初,社会经历了一个全社会性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文化世俗过程。自五代开始,画院逐步建立。至两宋时,画院已经发展成熟,成为中国绘画历史上画院最为繁盛的时代。画院组织完备,制度严谨,又有皇家的赞助和扶持。至宋徽宗时,画院已经极盛。同时,这些政策也引导了社会风气,收藏鉴赏之风繁盛不衰,为民俗化提供了发挥和发展的空间。2

宋代工笔人物画民俗化的表现2.1

贵族阶层的休闲和文娱关于此类题材的作品主要有《却作图》、《听琴图》等。其中《听琴图》据传是宋徽宗赵佶的作品,画作虽然布置简单,但却惟妙惟肖的向观众展示了贵族们休闲活动的一角。画作中,身着黑色道袍的主人公,背靠着苍劲挺拔的古松,面呈一琴、案,身旁仅摆一小案几,小案几上的香炉里熏烟袅袅。主人公的正对面放置一块别致的山石,山石上举着一只小鼎,其中插有一束鲜花。主人公面色宁静安详,头微低倾,双手抚琴。听琴者共有三人,左侧一人,身着绿袍,头戴乌沙官帽,头微仰且双目安静地注视着拨弄琴弦的主人公,整个人都陶醉在这美妙的琴音所制造出来的氛围中。他身旁立一侍者,双手自然地抱于胸前,正忘我地倾听。右侧一人自然地坐于石凳上,他身着红衣,一手扶膝,一手执扇,其神态好似在跟着琴声打拍子,显然已经沉醉在琴声中。整幅画作构图简洁明了,四个人物的刻画的细致传神,充分展示了贵族休闲和惬意的生活。2.2

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平民百姓的民俗活动,通常与其日常生活的场景和琐事有关。古代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相对不成熟,大部分平民的生活用品都需要人力运送销售,《货郎图》無疑是市民日常买卖的缩影。《货郎图》是一幅风俗人物画,因为商品流通困难货郎们只能担着担子,走街串巷的叫卖。图中的货郎挑着装满货物的担子,因为长期负重而被压弯了腰。货郎的到来使乡村变得热闹起来,连鸟雀也飞来站在货郎的扁担上凑热闹。孩子们呼朋唤友争相围着货郎,好奇地打量着新鲜的事物。平日不常出门的妇女也踏出家门购买日常用品。画作中,孩童的活泼可爱,妇女们所表现出的母亲的慈爱,使画作显得更加亲切自然。画作背景为一颗古树,一丛杂草,将寻常乡间常见的景象有代表性地显示出来。《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是宋代徽宗年间的风俗画,作者为北宋画家张择瑞。画作以横向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北宋都成汴梁的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情况。《清明上河图》无论在画面构图,具体事物的描绘,还是在故事情节设计、表达上都将平民意识和民俗化趋势传达了出来,堪称风俗画的顶峰之作。张择瑞那时虽然人在画院供职,但是他的想法却触及社会的各个阶层,把城乡真实的生活表现了出来,使整幅作品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2.3

文人士大夫民俗活动的参与宋朝的文人士大夫是较历代文人士大夫最为煎熬的一代,他们一方面享受政府和社会的优待,一方面又要一次次承受亡国威胁所带来的痛苦。但是,南宋却是个造就爱国志士的时代,他们中有的是官员,有的是文人,也有的是失意后遁入山林的隐士。他们饱读诗书,对社会的认识也较其他阶层来说更为透彻。虽然他们仍固守封建的伦理道德,却又在国家优待文士的态度下纵情娱乐享受生活合理化。刘松年的《斗茶图》是体现宋代文人心态和场景的代表。斗茶起源于唐朝,这是一项上至贵族大夫下到民间百姓的普遍流行的活动,其意在品评茶叶质量的优劣和烹茶技术的高低。图中出现了四个茶贩模样的人,他们相聚于古树荫下。画中四人皆神态安详且专注于品茶上,足见在当时人们对于茶细致用心。人物多用铁线描来刻画,细致的笔力刻画出与其身份和环境相符的衣冠样式,使画中的人物与环境刚柔并济,相得益彰。刘松年是一位画院的画师,是从底层的画院学生坐起,一步步走到了待诏的职位,可以说,刘松年是画院一手培养起来的画家。在时代的大背景下,他十分关注百姓的生活。2.4

孩童的日常游戏每一个时代都会出现很多不同的孩童喜欢的游戏项目,比如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玻璃弹珠、皮筋、绿色的青蛙等玩具。有些游戏在人们的记忆中留下了童年的印象,同时也是画家乐于表现的题材。在宋代,关于这类题材的(下转第页)(上接第页)作品有《百子戏春图》、《婴儿戏浴图》、《婴儿斗蟋蟀图》等,这些画作细腻而又生动的描绘了当时孩童的日常生活和游戏的场景。苏汉臣的《秋庭戏婴图》是这类题材的代表作。画面中两个孩童正围着一个凳子做游戏。作品中,身着红衣的弟弟伸出胖乎乎的小手,像是要拨弄枣磨,而一旁的姐姐张着嘴好像要跟他说些什么。画家用细腻的笔锋刻画出了儿童细润的皮肤,而且表现出了他们微胖的身躯、圆润的小手等儿童的特征。儿童的眼睛、眉毛、头发、衣饰等经过画家的精心刻画,变化丰富、清晰严谨。衣纹以游丝描勾勒显得清晰而又飘逸。他们身旁摆放着另一个凳子,上面散乱地放着各种玩具。顾炳所著《历代名画谱》中云:“汉臣制作极工,其写婴儿,着色滋润,体度如生,熟玩之不啻相与言笑着,可谓神矣。”从其评论中可见苏汉臣描写婴孩的高超技艺。参考文献:[1] 曹星原.同舟共济:清明上河图与北宋社会的冲突妥协[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2] 陈野.南宋绘画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 王圣民.中国学生必读文库[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货郎画院画作
重拾画院的写意精神
一间等房客的屋子
航天货郎智能柜:便利生活,开门即得
荣宝斋画院招生简章
自古就爱买买买 两幅《货郎图》里的民生百态
浙江画院建院35周年系列海报
古人的购物节——《货郎图》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春睡画院教师美术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