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设计美学观

2016-07-06 12:40高阳
艺术科技 2016年3期
关键词:美学观古典主义表现主义

高阳

摘 要:随着现在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对美的追求也发生了变化。“美”成为现在事物中不可或缺的衡量标准之一。美学作为一门人与审美之间关系的学问,和其他的艺术形式不同,同时也不纯粹等同于平时生活中的艺术活动。我们在对“美学”进行研究探索时,特别是对“设计美学”的探讨,往往会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文化差异冲击。关键词:设计;美学;观念;发展美学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研究美感、创意美及规则美的一门学科。对事物美的界定以及美的创意和规则往往是在特定的时代条件下,与时代的大环境密不可分,而对美的感受是伴随着人们每时每刻,那是一种对事物外在以及内在的或主观或客观的感受。从人类艺术的发展来看,美学的发展历经三个阶段,分别是:古典主义的再现美学、现代主义的表现美学以及后现代主义的共生美学。每个阶段的美学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和存在价值意义。1

古典主义的再现美学观古典主义在17世纪开始盛行于欧洲、尤其在法国繁盛壮大。同样是作为历史发展必然的古典主义,其最大的特征是它在文学艺术的理论和文学艺术的实践创造上沿袭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学艺术形式中的特殊之处,通过学习古代、模仿古代、再现古代而得名。因此被称为“古典主义”。直到19世纪初浪漫主义文艺兴起才结束。在艺术理论创作上强调模仿是古典主义最具代表性的特征,主张用民族规范语言,按照规定的创作原则(如戏剧的三一律)进行创作,以追求艺术完美。古典主义无论是文学还是艺术都若有若无的在强调这两个字——“再现”。古典主义的这种再现美学汲取古希腊、古罗马文学艺术形式和题材,在文学戏剧中,剧情冲突往往十分尖锐紧张,对人物的内心活动刻画非常细腻,着力于情节的再现与逻辑的交代。例如莎士比亚的戏剧《威尼斯商人》中对夏洛克的内心描述以及事态的发展描绘,再现了人物错综复杂的关系和内心活动,再现了人性的善恶以及文学意义上的美,除了对美的再现,对美的创造也是同等重要的。例如著名雕塑《拉奥孔》如果按照原原本本的再现原则进行创作,那么身绕巨蛇的拉奥孔父子一定是丑陋的、面貌狰狞的,但拉奥孔并不是那样的恐怖,拉奥孔的悲叹在艺术的处理手法中褪去了极度的恐惧,升华了现实中出现的不和谐因素。这样有意识的对美的再现的重塑体现了人类对自然和谐的憧憬,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除了文学戏剧、艺术雕塑外,古典主义著名的建筑代表作《凡尔赛宫》以古典柱式为构图基础,突出轴线,强调对称,注重比例,讲究主从关系,它认为“美产生于度量和比例”有一次完美地诠释了再现美学的特性。这种对古代艺术的再现美学再现了人类对理性至上的追求,对艺术和文学严谨的追求,也再现了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和未知的恐惧,以及希望驾驭自然,强大自身,发现个人价值的心理。2

现代主义的表现美学观十九世纪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震碎了人类千百年来的文化传统。人类不再局限于对过去的崇拜敬畏,而是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对过去知识的重新认识,对自然的认知也达到了新的高度。在这样的历史洪流中,现代主义的表现美学逐渐兴起。表现主义具有十分明确的美学理论观念。首先,它提出艺术“不是现实,而是精神”、“是表现,不是再现”的口号。表现主义顾名思义是它着重强调对这个主观世界的真是感受,特别关注内在思想活动,大力倡导突出和表现内心灵魂的体验,表现主义美学强调展示最真实和最现实的内心世界。它与再现美学那对自然的尊敬以及严谨考究的思想不同的是现代主义的美术在对待社会、人、自然与自我的关系上失去了平衡,关系是扭曲的。例如著名艺术大师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这幅绘画真实的描绘了战争时期,德国的空军轰炸西班牙北部巴克斯重镇格尔尼卡。在战火中,格尔尼卡被化为一片废墟。毕加索在对战争的悲愤及无奈之下,以此为壁画主题创作艺术作品,用画笔表达自己的抗议和对战争下流离失所的人们的哀悼。画中表现了人们的痛苦、受难以及施暴者的兽性。这幅作品充分表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由此可知,现代主义的美术家似乎是超脱社会、超脱自然的人,他们不直接描写社会和人生(少数艺术家例外),但他们的作品影射着社会和人生,采用的语言是荒诞的、寓意的或抽象的。在他们的作品中,可以感觉到这些艺术家表现了现代人们(包括艺术家们自己)的精神创伤和变态心理,感觉到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消极、悲观和失望的情绪。正是现代主义美术作品的这些特征,使它们具有不可忽视的社会历史的和审美的价值。因为它们正是西方现代社会和现代精神生活重要方面的写照。3

后现代主义的共生美学观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科技的日益进步,西方社会步入“后工业社会”,也称作信息社会,在文化形态上称为“后现代社会”或“后现代时代”。而后现代主义的共生美学观不同于再现美学与表现美学那样“极端”。共生美学观的出现使得美学的天平走向平衡。“共生”其来源与生物学,意思是生物与生物之间互不侵害、相互依靠、相互存在的一种关系。科学的共生美学观主张:艺术要超越艺术家自身的狭隘与局限,给劳动人民投身于艺术的机会和权利,启发感应大众的联想,达到相互沟通、填补、完善、再创造的境界。例如中国古代园林《苏州园林》的建造就是共生观念的体现。它的庭院,石桥,阁楼,殿堂,处处都相得益彰,连成整体,缺一不可。共生美学不仅仅是将再现美学与表现美学中和平衡,而是在继承和承认人类发展的一切文明与成就。它摒弃再现主义美学发展中那些唯心的以及不合乎情理的事物,以及非科学的陈旧观念。同时继承和发扬表现主义中人类对理性至上的追求,对艺术和文学严谨的追求的思想观念。它一方面对表现主义美学中情感真实表达的创新点予以肯定,另一方面反对表现主义中过分的消极扭曲的价值观念以及人性简单粗暴的表现。共生美学最求多元化多样性,是相互兼容、相互依存、彼此补充、彼此共生,在矛盾的发展中保持平衡。共生美学可以說是辩证统一的,是科学的,是符合现代工业发展以及人类生存的美学观念。4

结语美学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现在与过去、现在与未来中互补与共存。每个时期的美学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以及人们的心理状态。不可否认的是不同时期的美学观都对人类乃至社会有一定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当下对美学的探究和传承应当结合各个时代的美学特性进行对比然后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这样才不至于偏离了科学的轨道。世界在无限的发展,人类对美、对美学的追求也不会停止。参考文献:[1] 濮礼建.共生美学——对当代美学的思考[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03).[2]

任菲.设计美学观之我见[J].大众文艺,2010(10).[3] 柳冠中.共生美学观——对当代设计与艺术哲学的初探[J].装饰,2008(S1).[4] 吴国强.论共生美学观下的传承与创新[J].装饰,2006(03).[5] 何召锋.设计美学新理念——共生美学观[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3).[6] 孟琳.浅谈现代设计美学的发展历程[J].高职论丛,2007(03).[7] 吴广文,刘华春.浅谈设计美学对现代设计的影响[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S3).

猜你喜欢
美学观古典主义表现主义
偏爱红黄蓝的古典主义画家
情绪在表现主义油画中的实践与运用研究
原始表现主义的画像——沃尔特·米卡作品欣赏
绘画之本:欧洲古典主义大师素描
关于表现主义
论郭沫若“续”《再生缘》的悲剧美学观
架起古典主义到现代的桥梁——法国风景园林大师阿兰·普罗沃的景观设计
从文人品格到“诗意栖居”——宋代文人士大夫择居的生态美学观
张春旸和她的表现主义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