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广德县大王村乡土景观设计研究

2016-07-06 01:03肖思远
艺术科技 2016年3期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景观设计

肖思远

摘 要:蕴含着丰富农耕文化元素的乡村聚落,见证着农业文化、古代建筑和民俗、民风的演变与发展,也是发展第三产业,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要素所在。但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大力推进,乡土景观消失的现象比比皆是。因此要倡导在新农村建设中,挖掘与利用乡土元素,保存乡村风貌,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为历史和现实服务。

关键词:乡土元素;新农村建设;景观设计

1 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长期保持相对稳定的乡村聚落面临了巨大挑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城镇化建设使神州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据统计,1980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为19.39%,到2014年末,则上升为54.77%。从生态环境的破坏到历史文化遗产的消逝,乡村聚落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可谓伤痕累累。片面追求城镇化所付出的代价,已引起社会各界对城镇化建设得失的关注与反思。

笔者借安徽省广德县“美好乡村”建设之际,参与了该县笄山村大王自然村的乡土景观设计。本文倡导在大王村“美好乡村”建设中,应挖掘与利用乡土景观元素,保持乡村鲜明个性;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因地制宜、设计引领”的设计原则,进一步提升村民生活质量,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和村民幸福的美好家园。

2 大王村乡土景观元素

乡土景观元素是指特定地域自然和人文的元素或符号,是开展乡土景观设计必不可少的素材。它们有的是自然的造化,有的是前人智慧的结晶。笔者通过赴大王村实地调研,总结出该村乡土景观元素有两大方面。

自然景观元素方面:大王村位于海拔400余米的笄山腹地,坐落在呈东北西南走向的狭长峡谷内,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村前有大王溪河留经。四周有大笄山、小笄山和蚂蚁山,拥有席帽奇钟、三峰叠翠、石佛夕照等众多景点。蜿蜒而过的溪水清澈甘洌,耸立两边的青山苍翠欲滴,环境优美,有“十里长廊”之称。

因大王村群山环绕,山体肥厚的土壤特别适宜毛竹生长,故村前房后皆为高大挺拔的毛竹,号称“万亩竹海”。竹子是大王村的灵魂,有“安徽竹子看广德,广德竹子看大王”之称;另有板栗、吊瓜及竹荪等经济作物。

人文景观元素方面:大王村东头有座恭母桥,为单孔、块石干砌石拱桥,横跨大王村溪河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潺潺溪水流出村口,建桥以聚气藏风,体现着古代堪舆术的含义。离桥不远,可见两株古枫树,其中一株一根二树干,气宇轩昂,犹如门神守卫着大王村,颇有特色。

大王村是个移民村。因清末民初受战争和瘟疫等因素的影响,在本土居民极少的情况下,来自河南、湖北等地的黄姓、王姓和饶姓来此垦荒,在此扎根的同时,也传播了各自的文化。如大王村的本地语言基本失传,代之而起的是带有湖北、河南口音的普通话。但即便如此,本地的祠山文化仍占主要地位。村口的祠山庙为纪念四五千年前的治水英雄、当地人称为祠山大帝的张渤而建。张渤治水功绩仅次于大禹,数百年来,大王村的祖祖辈辈把他当做神一样加以敬仰。每逢久旱无雨时,信众们请出祠山大帝到南山祈雨,且有求必应。祠山大帝成为人们祈求风调雨顺的精神偶像。

3 大王村乡土景观设计实践

通过对大王村自然、人文等景观元素的梳理,笔者认为大王村的乡土景观设计,应充分利用这些自然、人文景观元素,使之体现独具特色的景观韵味,保持大王村的本真面貌。尤其应萃取其文化遗产的积极元素,融入设计中。这样,既可以唤起人们对乡村的认同感,巩固人与土地间的情感联系,达到“宜居”的目的;又可以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推动大王村向旅游休闲产业发展,增加非农就业岗位,达到“宜游”和“宜业”之目的。

大王村乡土景观设计要遵照以下四个原则:以人为本原则,是指在设计过程中对大王村居民的生活习惯、传统文化以及宗教信仰等的尊重;生态优先原则,大王村在开发利用大王村自然资源时资源时,任何人工的构筑物都应该做到和谐共存,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的;因地制宜原则,大王村的村落空间呈带状、多层次的分布特点,因而在设计中,应充分利用这一空间形态,为人们带来立体多变的视觉体验,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当地的毛竹资源;设计引领原则,要带动村民积极参与到乡土景观的建设中来,做到乡土景观的共建、共享。

在大王村,随处可见的毛竹既是经济作物,更是以独特的景观风貌成为本次设计中萃取的最重要的乡土元素。在大王村乡土景观设计中,笔者以“生活着的竹文化博物馆”为设计主题,强调“人、生活、竹文化”三位一体的和谐关系,大到村前广场的主要构筑物(竹山堂),小到汀步两侧的路灯、垃圾桶,无不采用了竹材料与竹造型。

“竹山堂”广场在选址上利用了场地高低不一、错落有致的基本形态,并通过垒石砌成的挡土墙来强化这一特点,力图保持田野风光和乡村特色。而广场地面则采用了木材与石材相搭配的方式,粗糙、质朴的材料能够更好地与广场周边的环境相协调。把当地出产的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石块融入进乡土景观中去,营造出了粗狂质朴的景观气质,凸显了乡村的传统风貌和朴拙韵味。此外,这些材料均易获得,在经济与生态的角度上考量均具有极大的优势。还可借鉴当地对这些材料的运用技术,营造出真正本土的乡土景观。

由恭母桥、枫树和祠山庙构成的村口文化景观是大王村的标志性景观。但目前,除两棵枫树依然挺立外,恭母桥的桥面和踏步均需整修,周边环境也需整治,如清除紧邻竹海大道的杂树与花木,使桥能被过往的行人所见;并在路旁树刻有“恭母桥”三字石碑,把古桥保护与弘扬孝道文化有机结合起来。

祠山庙,大王村人称为老庙,为纪念治水英雄张渤而建,但询问当地年轻人,大多不知庙的祭祀对象是谁。在这种情况下,恢复祠山庙,显得尤为必要。祠山文化是广德县最有代表性的文化,也是大王村历史最为悠久的文化。这样的文化却在大王村的新农村建设中湮灭,实在可惜。虽然旧址上方建有新庙,但规模和气势无法与老庙相比。因此,可计划在原址,用当地石材和传统工艺恢复。目前应切实做好遗址、石碑和相关建筑材料的保护工作。

4 结语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乡村聚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加速是势在必行的,两者在迅猛的发展进程中也存在着乡土景观急剧流失的现象。广大乡村是联系中华传统文化与自然生态文明的重要纽带,是当代中国人精神层面上的故土,更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因此,如何在城镇化、产业结构转型的背景下,保护、延续乡村聚落的生命力已成为迫在眉睫的现实性问题。本文结合大王村乡土景观设计实例,探讨了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乡土景观建设如何带动乡村产业结构调整、乡村产业结构调整如何回馈乡土景观建设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可以促使乡土景观随着乡村产业的发展而发展,从而使乡村聚落的生态、历史、文化和社會的生命过程得以延续,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良镛. 21世纪建筑学展望——“北京宪章”基础材料[J].建筑学报,1998(12):4-12.

[2] 俞孔坚,王志芳,黄国平.论乡土景观及其对现代景观设计的意义[J].华中建筑,2005(4):123-126.

[3] 俞孔坚,李迪华,韩西丽,裴丹.网格化和拼贴:拯救乡土村落生命之顺德马岗案例[J].城市环境设计,2007(02):26-33.

[4] 郁枫.社会转型与空间重构——我国中部地区城镇化空间档案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新农村建设景观设计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探讨
探讨现代景观设计中意境的体现
关于对徐州市实施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实践与思考
伍丹景观设计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