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谈重建经济学?

2016-07-08 14:59张舒媛贺丽健
2016年22期

张舒媛+贺丽健

摘 要:经济问题日益复杂,传统经济学理论难以指导实践中丛生的问题。但百家争鸣的经济学仍被委以经世济民的重任。因此,传统的均衡分析能否被替代及如何被替代成为是否重建经济学的基本问题。本文将围绕均衡分析饱受争议的实用性,从“企业家”理论和完全竞争理论入手论证传统经济学不足之处,通过合作理论提出重视行为经济的重建思路。

关键词:经世济民;均衡分析;行为经济

经济学界从不乏不同意见。当今经济学教育虽有大致相同的体系,但研究角度仍百家争鸣,既有凯恩斯主义,新古典经济学,供给学派,货币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等争论不休,还有奥地利学派,演化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制度学派,公共选择以及新兴的行为经济学不停加入混战。知名经济学家常提出相左的建议进行论战,实践结果也常常戏剧性反转:冷战头十年,苏联还是“风景独好”,给政府进行经济干预提供了一个完美榜样,萨缪尔森这样的古典经济学家都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艳羡不已;转眼九十年代,经济崩溃,苏东巨变,哈耶克在去世前见证了自己宣传了一辈子的极权主义必亡。

张维迎教授在天则经济所双周论坛上介绍新书时,提出“重建经济学”。经济学大概念里充满矛盾和冲突,没有理论作用于实践是无往不利。如今提出“重建经济学”,有两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旧的经济学是否统一过?”“我们用什么理论建立新的经济学?”。

所构建的新经济学,目的在于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作为一个复杂的领域,若无任何共识性的理论体系将其变为一个独立学科,帮助它能划分边界,经济学的学科概念也将不复存在。在此基础上,新古典理论成为必然选择。即使新古典主义是正统,熊彼特的继承者们依然会强调“企业家”这个概念在萧条中扭转乾坤的重要作用;哈耶克米塞斯们依然相信市场机制是最好的选择,让市场充分竞争会产生最有效率的资源配置。

新古典经济学之所以重要,在于其强调的思维——最优化。无论是从理性人假设,还是专注于稀缺资源的配置,都为寻求最优解。现实中当然没有一个完全的“理性人”,也没有准确无误的供给需求曲线,人们将因为自己的偏好、所处环境、面对的人际做出截然不同的选择。而经济学的存在,是引导生活中的人遵循一个理性人的思路,改进自己的行为和状况,直到达到最佳。随着数学工具和量化工具逐渐发展,将更好地为不同情况下的非理性人展现出各种可能路径。相比古典经济学和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而言,新古典的体系和脉络更为完整和简洁。这都归功于模型的运用,使新古典理论具有很好的解释性以及良好的扩展性用以分析问题。

一、均衡分析的实用性限制

(一)“企业家”理论。张维迎教授谈到的“企业家”理论,与哈耶克所宣传的“local knowledge”理论不谋而合。每个人只有有限的能力对资源正确配置,中央计划者缺少这种对具体问题做出更好判断的能力,因此需要很多对于地方情况更为清楚的人做出更好的经济决策。面对萧条,普通人看到恐惧,企业家看到机遇。正因为企业家的努力,而不是中央计划的政策,经济才走出了萧条的泥沼。但模棱两可的问题是,怎么去辨别企业家,能不能培养企业家,他们能在多大程度上真正缓解萧条。哈耶克的理论显然更加含混,不仅没有指出某一类群体,甚至无心去为萧条开出一剂药方。市场最终终究会将问题解决掉,我们永远不要妄图用我们自己的方式替代市场去做出选择。

(二)完全竞争理论。张维迎教授对于完全竞争的批判同样符合实际。垄断到底有什么坏处?按照传统经济学的解释,会形成效率损失。但根据静态分析,某些行业的投入成本很大,或者行业存在者会进行掠夺性定价,将竞争者赶出去。垄断行业是不可能由市场自发打破垄断者地位。显然结论是荒谬的。无论是诺基亚庞大的手机帝国,还是IBM在PC业务的霸主地位,均被创新者在极短的时间内颠覆。不仅没有任何政策对垄断制裁,芬兰政府甚至还极力支持诺基亚这一标杆公司增强市场统治力。明显,随着苹果三星等智能手机对诺基亚的替代,所有人的福利水平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即便同样是手机,却在性能上差异显著。领先者想继续创新领跑,追赶者或想在技术上赶上,或想另辟蹊径成为领跑者。无论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还是垄断寡头市场,可以肯定的是,竞争总是存在的。只是这种竞争存在市场表现形式之下:在没有质变的创新环境里,表现出完全竞争的市场状态;在有质变的创新环境里,表现出拥有最先进技术的企业对市场垄断。可见传统经济学对于竞争只是着眼于市场结构的认识是偏颇的。但影响最大的,是基于误导性理论的实践。顶着反垄断的名义而行反竞争之实并伴随着高额的制度成本,阻碍一国的经济增长。

二、均衡分析新方法论构想

值得一提的是奥地利学派,其分析方法除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外较为特别。它常使用利弊分析,强调所有经济决策都一定有代价。具体到经济情境,第一讲究“洞见”,第二讲究减少对市场干预。因此,该学派认为:市场问题市场终究会解决,任何政府有意识的行为都无法毫无后遗症地治愈市场短期的“萧条”。这无疑狠狠打击经济学教育的积极性。正如凯恩斯所说,在长期我们都死了。人的短视和现实决定了没有人愿意花财力培养出一群经济智囊,每逢经济危机则宣称:政府什么都不该做。即便奥地利学派的观点长期而言尊重了市场的客观规律,但实践中无法为深陷水火的民众缓解燃眉之急。

张维迎教授提到,经济学是研究人类如何合作的,研究市场就等于研究人类合作。市场最初只是人类进行交换的场所,之后在经济学研究中它从场所变成了一种稳定的机制,这种机制不直观,没有人去规定它该是什么样的,所有规则都在市场演变的过程中被市场的参与者规定、传承和改进。最终,市场完成资源的配置,资源从不太需要它的地方去了需要它的地方,彼此构成有益交换的基础。因此,研究人类合作和资源配置并不冲突,仅存在不同的关注点,即人类合作是一个动态的研究对象,包含人类的偏好、心理、环境等因素,而资源配置相对而言是静态的。

重建经济学应将更多动态因子纳入新古典学的静态分析,使经济学更贴近现实。既能准确地指导人们的行为,指导政策的实施,也将培养对国家经济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和指导的人才。

三、结论

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安格斯·迪顿主张的经世济民,坚持理论应与数据一致。在此之前,经济学家曾经建立大量关于人们消费模式的刚性假设的简单模型。但是,经过仔细梳理后,这些模型中的假设与人们应对真实生活价格变化的数据并不一致。显然,对于理解政府调整税收、超市促销商品等行为的影响至关重要的不是严苛假设下的简单消费模型,而是人们应对价格变化的真实反应。迪顿认为,旧模型可能因为假设过于严格而失败,继而开始考虑人的行为和心理等因素,根据实际数据建立“近乎理想的需求体系”模型。

我们逃不开经济周期,相比之下,能提出如何医治当下经济问题的学派更被需要。被新古典分析体系证明,便具有了可以实行的理论基础。若经济学能在分析方法上可以突破新古典的桎梏,重视实际中偏好、行为和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将经济学由模型主导演变为实际数据引导模型建立,基于证据的经济学则得以建立。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 李宝良,郭其友.消费、贫困与福利的微观实证研究及其扩展——2015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安格斯·迪顿主要经济理论贡献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5,11:85-97.

[2] 雷宇,李生校.熊彼特创新理论中的企业家生成机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5,04:62-66.

[3] 张维迎.企业家:政府无法培养,大数据不能代表[N].上海证券报,2014-07-15A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