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子解缙的不归路

2016-07-08 08:16唐宝民
文史春秋 2016年5期
关键词:解缙朱棣太子

唐宝民

明朝万历年间的状元焦竑在《玉堂丛语》中对解缙的才华给予了高度评价:“吉水解学士缙,天资甚美,为文多不属草,顷刻数千言不难,一时才名大噪。”明末清初大学者钱谦益在《列朝诗集小传》中也这样评价解缙:“才名炫赫,倾动海内。”

解缙才华如此过人,当然就很容易出人头地,很容易受到当政者的赏识和青睐,他历事明初洪武、建文、永乐三朝,三位最高统治者都对他恩遇有加,命他进入内阁、参与机务、参与国家大事。对于一个年轻的文人来说,能得到如此器重,确实不太容易。然而。解缙后来的结局却十分悲惨。被曾经特别器重他的最高领袖(明成祖朱棣)下令逮捕,并在朱棣的暗示下,由锦衣卫用酒灌醉,埋在积雪中活活冻死。那么,解缙何以会落得如此下场呢?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还是由于解缙书生气太重、太过天真,不懂得官场潜规则,以至于给自己酿成了杀身之祸。

中国大多数文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有着极强的“帝王师”情结,喜欢做帝王之师,喜欢向最高领袖进献治国之道,以达到儒家那种“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念。才子解缙也不例外,而且他也得到了这样的机会。明太祖朱元璋、明惠帝朱允炆、明成祖朱棣都经常向他请教治国之道,他因此感动万分,遂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他曾上“万言书”给朱元璋提建议,建议朱元璋宽仁少刑,“陛下尝教臣云,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良由陛下诚信有间,而用刑之太繁也。”他还建议朱元璋加强监察机构在反腐方面的作用;建议建全干部任用制。而且,他还在《太平十策》中对朱元璋将20多个皇子、皇侄分封到各地做藩王的做法进行了批评,指出了这一做法潜藏的危险:“分封势众,万一不幸,必有厉长、吴潞濞之虞。”上述这些建议,虽然言辞略嫌直率、尖锐,但朱元璋并没有怪罪他,一是朱元璋认为解缙只是一介书生,批评自己的出发点是好的;二是解缙在提出这些问题时也讲究了一定的技巧,比如,他在批评当时刑法过重时,并没有说这是朱元璋的责任,而是把责任都推到了大臣身上:“天下皆谓陛下任喜怒为生杀,而不知皆臣下之乏忠良也!”这等于是在为朱元璋开脱,所以朱元璋听了当然会高兴。

然而,并不是所有问题朱元璋都不介意。有一件事引起了朱元璋的不满,就是为前宰相李善长鸣冤一事。胡惟庸因“谋反”被诛后,因为胡惟庸是李善长一手提拔起来的,朱元璋恨意难消,便以“串通胡惟庸谋反”的罪名将李善长及其家属70多人全部处死。解缙在心底里为李善长抱不平,再次表现出了“知无不言”的率真性格,代替工部郎中王国用起草了一份奏疏,公然为李善长鸣冤叫屈,并在奏疏的最后告诫朱元璋:“臣恐天下闻之,谓功如善长且如此,四方因之解体也,今善长已死,言之无益,所愿陛下作戒将来耳。”朱元璋看过解缙的这份奏疏后,也认为解缙说得有道理,也明白自己在李善长问题上做得不对,但他是天子之尊,金口玉言,如果承认了错误。以后还怎么示威于群臣?所以,为了维护自己的帝王权威。朱元璋不可能为李善长翻案。因此,解缙在这个问题上给朱元璋挑毛病,就有点不识实务了,朱元璋从此开始对解缙有想法了,不打算继续重用他了,但他没有像对待其他朝臣那样大开杀戒,而是找了个借口让解缙下岗了。不久之后,他在和解缙之父解开聊天时,貌似无心地说,你的这个儿子啊,很有天分,将来一定能成大器。他还年轻,所以现在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读书、学习,10年之后再回来。也为时不晚啊!解开一听就明白了,皇上是对我儿子下了逐客令了啊,便很知趣地和解缙谈了此事,解缙主动请辞,回老家读书去了。

8年之后,朱元璋驾崩,其孙建文帝登基,虽然10年之期未到,尚差两年,但解缙有些等不急了,渴望能得到新一代国家领导人的重用,便回到了京师,求皇上为自己安排一份工作。但由于此前得罪了一些人,那些人便开始报复他,以“违反圣旨”之名弹劾他,朝廷因此将他贬到了边远地区;好在后来经礼部侍郎董伦举荐,建文帝才将他召回京师,出任翰林院待诏。解缙性情虽然有耿直的一面,但也不乏奸滑之术,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推翻了侄儿建文帝,解缙并没有像方孝孺那样为旧主尽忠而死,而是在朱棣率大军入城之际,“叩马首迎附”,由建文旧臣摇身一变,成了永乐新贵。这一举动。当然会赢得主子欢心,朱棣便任命他为内阁大学士,入文渊阁参与机务要事。朱棣了解解缙的性格,知道他敢于进谏,便想利用他作秀,把自己打扮成有从谏如流之风的当世唐太宗,于是便鼓励解缙说:“敢为之臣易求,敢言之臣难得,敢为者强于己,敢言者强于君,所以王、魏(王猛、魏征)之风世不多见。若使进言者无所畏,听者无所忤,天下何患不治?”朱棣此番言语,其实就是做做样子、打造自己善于纳谏的形象,可是,书呆子解缙再一次当真了,于是再次“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没能吸取上次的教训,终于把自己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解缙犯的第一个错误,就是在评价朝臣时口无遮拦、实话实说,一点也不避讳。有一回,朱棣召见解缙,拿出一份大臣名单,让解缙品评这些大臣,解缙便毫无顾忌地把这些大臣评头品足了一遍,直言不讳地对他们进行了差评。按理说,解缙的这种直言风范是一种胸怀坦荡的作风,应该给予肯定才是,可是,这种作风却触犯了官场的潜规则,遭到了大多数官员的忌恨,《明史·解缙传》中是这样评价的:“缙少登朝,才高,任事直前,表现洞达,引拔士类,有一善之不容口,然好藏否,无顾忌,廷臣多害其宠。”有这么多官场同道恨解缙,解缙其实就已经十分危险了,可惜的是他对此却浑然不知,继续“口无遮拦、实话实说”。如果说任意评价朝廷官员得罪的只是臣子的话,那解缙后来的举动就犯了更大的错误,因为他介入了皇太子册立,卷入了权力之争。

朱棣有3个儿子:长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按理说,朱棣应该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但朱棣不太喜欢这个大儿子,而是喜欢二儿子朱高煦。想立二儿子为太子。而且,他曾亲自将自己的这个想法告诉了二儿子:你大哥身体不好。所以你要努力啊!朱棣在立储问题上拿不定主意,就私下里向解缙征求意见。皇上向自己征求立谁为太子,当然是皇上对自己的信任。如果解缙聪明一点的话,面对这个问题。他就应该像那些有经验的老臣一样,说:“此乃陛下家事,臣不敢妄言!”把这事推掉就得了。可解缙天真的本性又呈现出来了。他直白地建议朱棣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因为“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且指出了另一个理由,就是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也是个“好圣孙”,有利于将来接班。朱棣认同了解缙的观点,便将朱高炽立为太子,将朱高煦封为汉王。虽然这样做了,但朱棣仍然在感情上偏向朱高煦,对他恩宠有加,给他的待遇甚至超过了太子。这一来,解缙又开始“知无不言”了,直接向朱棣劝谏,让他不要太偏向于朱高煦。

如果说,关于立谁为太子的事是朱棣主动找他征求意见的话,那么这次劝朱棣不要偏心于朱高煦,则纯属是管闲事、瞎操心了。这引起了朱棣的不满,朱棣认为解缙太不明白事理,公然离间皇家骨肉关系,所以便渐渐疏远了解缙。适逢交趾发生事变,朱棣便召集大家讨论是否出兵一事。解缙反对出兵交趾,而且再次劝谏朱棣“不宜过宠汉王”,朱棣更加恼恨,便想找个理由将解缙打发走。恰在此时,怀恨在心的朱高煦开始报复解缙,诬陷解缙“泄露宫禁秘密、廷试阅卷不公”等诸多问题,朱棣正愁找不到理由惩治解缙呢,便下令将解缙贬到了遥远的交趾做个解饷官。外放了几年,吃尽了蛮荒之地的诸多苦楚,解缙的内心自然是很凄凉的。以前是皇上身边的红人,在朝中做官,现在却被发配到这种地方,心里怎么也不好受。

但解缙也不是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还有一个潜在的机会,也许将来会让他重新回到京师、重新成为朝廷重臣。这个机会,就是太子朱高炽接班。朱棣百年之后,如果不出什么差错的话,朱高炽就会顺理成章地接替皇位,成为一国之君,解缙是太子党的铁杆党员,死心蹋地地为太子卖命,之前多次为太子说好话,所以,太子心中对他自然是感激的,一旦登上帝位,把解缙重新提拔起来,也是很自然的事。可是,解缙却等不到那个时候了,因为他又一次的举动为自己带来了牢狱之灾,惹下了杀身大祸。永乐八年(1410年),解缙回京城述职,那时朱棣没在家。率大军远征漠北呢。国家大事都交给了太子朱高炽监国。解缙如果有经验的话,就应该不见太子,以免给别人造成口实。可是,解缙竟然主动找到太子,向他汇报工作。这样一来麻烦了,对他恨之入骨的朱高煦立即向朱棣告状,说解缙趁皇上外出之际私见太子,毫无人臣之礼……朱棣得报大怒,下令将解缙抓了起来,关到了牢里。

解缙虽然已经成了阶下囚,但朱棣还是不想放过他,因为他担心自己百年之后。太子登基,解缙再重新被起用。所以他不打算留下这个祸害。永乐十三年(1415年)正月十三日,时近元宵,锦衣卫指挥使纪纲奉旨给朱棣送来在押犯人花名册,朱棣翻着翻着,看到了解缙的名字。就好像无意似的问了一句:“这解缙还在啊!”聪明的纪纲马上就明白了朱棣的意思,回去后,把解缙用酒灌醉,拉出庭院埋到雪中,活活冻死了。

直言善谏,本是做臣子的一种美德,但那要看你遇到的是什么样的主子,如果遇到的是唐太宗那样的贤君圣主,当然可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但如果遇到的是一个心胸狭隘、小肚鸡肠的主子,再不管不顾地想说就说,那就很危险了。如此看来,造成解缙人生悲剧的主要原因,还是性格使然。性格决定命运,这是永恒的真理。解缙心中那种率真、坦荡的性格,代表了文人身上的一种操守和品格,但如果遇人不淑,这种操守和品格就会成为惹祸的根由!

猜你喜欢
解缙朱棣太子
朱棣“魂牵”建文帝
神童解缙
当太子你可以住几间房?
神童解缙
春天的太子湾
解缙化险
太子一胖毁所有
解缙化险
——旧诗新作
『影帝』朱棣
朱棣压顶,解缙“三字拨千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