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研究

2016-07-09 02:05樊延
现代交际 2016年12期
关键词:经济增长

樊延

[摘要]人口与经济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关系。人口与经济由于各自内在的原因和外在条件的影响,都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着。这种运动和变化是在两者相互作用中实现的。经济及其运动过程是人口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经济发展对人口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以贵阳市为研究对象,以“五普”和“六普”的数据为主,运用人口经济学知识,说明贵阳市人口的自然结构、社会经济结构、地域结构和流动人口情况,并分析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增长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人口发展 经济增长 区域发展问题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2-0048-03

一、人口与经济发展关系概论

人口问题的实质主要是素质、结构和空间分布问题。人口结构,可归纳为人口自然结构、人口社会结构、人口地域结构等三大类。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素质结构、城乡结构、行业结构等内容,它们与经济社会发展、人口再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个地区的人口发展状况不仅仅取决于其人口数量多少,而且还取决于整个地区的人口结构优劣。

(一)人口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人口与经济社会是相关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的,人口总量的增长对经济社会发展会产生影响。根据经济学家的计算,当人口数量每增长1%时,当地的生产总值需要增长3%左右,才能实现与之相匹配的资源供应,维持现有规模人口的生活水平。

(二)人口结构变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1.人口年龄结构

人口年龄结构直接决定了劳动力的年龄结构,因此对劳动力的供给数量和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充足合格的适龄劳动力资源将提高社会生产效率和社会总产出,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2.人口文化素质结构

人口文化素质结构通过对生产力技术的决定性影响,从而影响经济的产业结构是倾向于劳动密集型,或是技术密集型;另一方面,产业结构的调整需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快慢又会影响人们对教育层次和专业的选择。

(三)人口空间演变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使区域内工业化程度提高,促进相应区域城市化的进程,表现为资本、人口等资源向城市聚集,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人口空间演变城市化过程。简而言之,一定的人口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人口的分布要与经济结构、生产力分布相适应,否则会延缓社会经济的发展。当人口增长的数量、速度和人口分布的动态演变适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时,就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反之,则可能会阻碍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贵阳市人口与经济发展相关性分析

(一)贵阳市人口与经济社会增长的相关关系

1.人口规模与经济社会增长的关系

2000年与2010年相比贵阳市经济总量由274.70亿元增加到1121.82亿元;同期年末常住人口由337.45万人增加到432.93万人,是2000年的1.3倍,年均增长2.5%。2014年贵阳市经济总量达到2497.27亿元,比2000年增加2222.57亿元,是2000年的9.1倍,年均增长15.4%;同期年末,人口总量达到455.60万人,是2000年的1.23倍。

(1)经济增长能保证人口增长的需要。贵阳市经济增长速度是人口增长速度的3.7倍,按常规经济理论分析,经济增长速度达到人口增长速度的3倍时,可以认为贵阳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已基本能够保证人口增长所需的物质要求。

(2)人口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人口增长速度与经济社会发展是否协凋,可通过其协调度来衡量。理论界通常用人口弹性系数(人口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的比值)来评价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见表1)

表1 贵阳市人口与经济增长弹性系数

年份 人口数 生产总值 弹性系数

绝对值

(万人) 增长

(%) 绝对值

(亿元) 增长

(%)

2000 371.84 1.9 274.70 11.7 0.16

2010 432.26 2.3 1121.82 14.3 0.16

2011 439.33 1.6 1383.07 17.1 0.10

2012 445.17 1.3 1710.30 15.9 0.08

2013 452.19 1.6 2085.42 16.0 0.10

2014 455.60 0.8 2497.27 13.9 0.05

人口增长弹性系数越低,表明人口发展与经济发展越适应,一般来说,当人口增长弹性系数大于等于1时为社会停滞级,0.2—0.99为社会渐进级,0.2及以下为社会协调发展级。从2000及2010年以来贵阳市人口与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来看,贵阳市的人口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是协调的。

2.人口结构与经济社会增长的关系

(1)城乡人口结构与经济社会关系。2010年全市城镇化率首次突破70%,同期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比2010年下降0.9个百分点,为4.2%,第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进一步提高到95.8%。2013年城镇化率达到72.1%,同期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继续下降为3.9%,第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96.1%。2014年贵阳市城镇化率达到73.2%,同期第一产业比重为4.3%,第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95.7%。

2000年到2014年贵阳市城镇化率逐渐提高的过程中,全市农业生产创造的增加值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逐渐下降,反之非农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逐渐提高。虽然在2014年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较2013年略有提高,但这主要是由于当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增幅较2013年提高0.3个百分点,从而使农业增加值总量比重较第二、三产业提高略快造成的。

(2)劳动就业人口结构与经济社会关系。2010年贵阳市就业结构为33.1:21.8:45.1,2013年为24.9:26.6:48.5。与2010年相比,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降低8.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提高4.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高3.4个百分点。二、三产业对就业人口的吸纳能力逐渐提高。

2010年贵阳市三次产业比重为5.1:40.7:54.2,与2000年相比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比重分别下降了3.8和7.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较快,提高了10.9个百分点;2013年第三产业比重继续提高,三次产业比重为3.9:40.7:55.4,与2010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1.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高1.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保持不变。

2010年贵阳市就业结构呈“三一二”结构,同期产业结构呈“三二一”态势。具体来看,全市33.1%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仅创造5.1%的增加值,三产41.1%人就业人口创造了全市54.1%的增加值,二产就业人员21.8%创造全市40.7%的增加值。由此可见,二产劳动生产率最高,产业技术含量也较高,能以较少的劳动力投入获得更高的价值。

2013年虽然就业与经济社会结构总体格局没有变化,但同样地就业人口与产业结构都在由一产向二、三产业倾斜,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和产业占比都呈下降趋势,但就业人口比重下降的幅度高于产业结构7个百分点。

(二)贵阳市人口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关系

1.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人口的空间集聚形成人口在不同地理区域间的分布,这种集聚很大程度上源于经济集聚而导致的不断扩大的区域经济差距,这种差距导致大量人口为获得更优越、富裕的生活条件不断涌入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地区,最终在这些地区形成了人口集聚。随着经济集聚极化格局的加强以及行政区域功能区人口的变化,协调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格局的关系已成为促进二者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2.分区县人口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选取云岩区和息烽县进行分析)

(1)云岩区。云岩区是贵阳市两个都市功能核心区之一,人口高度密集,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超万人,2010年云岩区年末常住人口95.69万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22.1%,人口比重比2000年提高3.3个百分点,比2000年增加25.79万人,人口年均增长3.2%;人口密度为14176人/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比2000年多3821人,人口密度超过全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上海2012年9589人/平方公里的水平。

作为贵阳市的主城区和老城区,这里聚集了大量的成熟商业、服务业,总部经济优势明显,各类资源高度集中,2010年全区生产总值为306.2亿元,比2000年增加223.87亿元,年均增长13%,经济总量占全市的27.3%,比2000年29.9%下降2.6个百分点。

从云岩区的经济社会和人口增长速度来看,经济社会的发展基本保证了人口增长所需要的供给,10年间虽然经济社会不断增长,人口聚集程度也不断增加,但是人口聚集程度远远超过经济社会聚集程度。

(2)息烽县。2000年息烽县年末常住人口22.16万人,到2010年人口减少到21.29万人,10年间减少0.87万人,年均下降0.4%;占全市人口的比重由2000年的6.0%,下降到2010年的4.9%。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由214人下降到205人。

2000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7.50亿元,10年间增加36.45亿元,2010年实现4395亿元,年均增长18.4%;经济总量占全市的比重由2000年的2.7%提高到2010年的3.9%,提高1.2个百分点。

通过对息烽县经济社会和人口增长速度来看,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可以保证人口增长所需要的供给,10年间人口和经济社会都不断增长,但是人口密度却呈现下降趋势,人口的聚集程度略低于经济社会的聚集程度。

从选取的代表区县的经济社会和人口发展变化趋势分析(观山湖区是全市唯一的都市功能发展区,因2000年无数据暂不做比较),全市行政区域划分的人口分布不均衡化程度加强。2000年云岩区与息烽县的人口密度比达到69.2:1,比2000年的48.4:1扩大了20.8;2010年云岩区的人均生产总值是息烽的1.59倍,比2000年缩小3.55倍,经济社会分布的不均衡化程度有所弱化,且经济社会分布的不均衡程度低于人口分布的不均衡程度,但人口分布与经济社会空间分布的高度集中化仍然是未来人口分布与经济社会空间格局的主要态势。

三、贵阳市人口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口增长与经济社会增长的协调性有待加强

研究表明,人口自然增长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在不降低原有人口和新增人口的生活水平基础上,GDP必须增长3个百分点。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00—2010年十年间,贵阳市人口平均增长率为1.5%,若按这个增长率,到2015年贵阳市常住人口将接近500万人;贵阳市人口总量持续增加,引导全市人口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的数量关系更趋于合理,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合理引导人口均衡增长,优化劳动资源配置,提高劳动就业和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发展,是贵阳市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二)老龄化进程加快影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贵阳市在经济还不发达、社会保障体系远未健全的情况下迎来老龄社会,将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带来影响。劳动年龄老化的趋势对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技术创新、人力资本投人和产业结构升级都有负面影响,从而对经济社会增长产生消极作用。对老年人口的抚养支出负担将越来越沉重,给社会事业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同时,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对投资、储蓄、生产、消费、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等经济社会发展,对婚姻、家庭、伦理、道德等社会发展会带来一系列影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充分考虑的一个问题。

(三)性别比不均衡影响社会稳定发展

人口结构中的性别比是影响社会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贵阳市总人口性别比位106.14,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5.2,这一比例会在较长时期内影响人口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由于男多女少造成的婚配压力增加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不利于社会的稳定。男性人口的过剩将进一步对女性就业产生“挤压效应”,而女性就业机会的减少将直接影响女性地位的提高。女性人口的减少,也会产生人口再生产障碍,引发人口年龄结构的进一步失衡,导致少年儿童人口的萎缩和老年人口的增加,使消费需求减弱,进而影响经济增长。

(四)受教育程度偏低,人口质量影响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贵阳市人口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但与很多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明显的差距。贵阳市人口素质总体偏低。第六次普查数据显示,贵阳市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54年,常住人口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人口占总人口比率64.1%,高中所占比率13.9%,大专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5.1%,文盲率在人口所占比重为3.8%。贵阳市人口整体素质较低,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与贵阳市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还有很大差距,人才问题将长期制约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四、贵阳市人口发展建议与对策

(一)着力提高人口素质,加快人口资源大市向人力资源强市转变

进一步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深化出生缺陷三级干预惠民工程,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计卫联动与资源整合、公共财政保障、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工作机制。大力普及优生科学知识,提升群众优生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在全社会营造重视和关注预防出生缺陷的良好氛围,全面推进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工作,不断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人口健康素质。普及健康教育,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大力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医疗保障和服务体系,完善基本医疗制度。

实施“教育立市”战略,提升市民教育水平。加快学前教育内涵发展,全面普及公益性学前教育。深入推进“新一轮学前教育三年提升计划”,提高提升学前教育水平。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建立“建立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公益普惠、群众满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对农村初中加大投入,加强管理,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积极适应人口调控和管理服务新要求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以计划生育服务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为重点,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保障城乡育龄人群身心健康,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从利于保持合理的劳动力规模,延缓人口老龄化速度,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利于逐步实现国家政策与群众意愿的统一,提升家庭抵御风险的能力,增强家庭养老照料功能,促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有利于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强化国家人口政策的宣传工作。

创新推动新型户籍制度实施,推动人口有序合理分布。实施居住证制度,健全人口信息管理制度,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使之更加有利于改善和保障民生,更加有利于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向城市和小城镇转移,更加有利于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到2020年,基本建立与贵阳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有效支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依法保障公民权利,以人为本、科学高效、规范有序的新型户籍制度服务体系,促进人口在城乡的合理分布。

(三)推进落实主体功能区定位,促进经济、人口均衡发展

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清镇市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坚守“两条底线”,落实“三创一提”,在新的起点上全面打造清镇发展升级版的重要战略任务。按照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示范区和建成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的目标要求,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推动形成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率先探索欠发达地区重点开发区域县(市)级主体功能定位,科学发展的新模式、新途径,使之成为推动清镇市坚定“守底线、走新路、同步达小康、打造清镇发展升级版”,抢抓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实现新跨越的根本路径。

【参考文献】

[1]贵州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贵州调查总队.贵州六十年1949-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2]贵阳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贵州调查总队.贵阳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3]贵阳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贵州调查总队.贵阳统计年鉴201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4]贵阳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贵阳调查队.2014年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5]申燕燕.区域人口与经济协调性的测度与评价——以贵州省为例[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02):30-34.

[6]黄娟,杨芳,万清浅.贵州省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差异分析[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04):58-64.

[7]唐普杰.贵州省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报,2012(04):376-378.

[8]国福利.国外就业质量评级指标研究概述[J].国际劳动2009(10):29-32.

[9]刘金华.贵阳市人口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研究[D].贵州大学,2006.

[10]陆杰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与经济关系问题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人口与经济,1999(06):3-10.

责任编辑:张丽

猜你喜欢
经济增长
山东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关于创新驱动战略的理论思考
提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对财政支出和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人力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研究
经济新常态下的宏观税负、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知识产权保护、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文献综述
反腐与经济增长
人口结构与中国经济增长的经济分析
碳排放、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