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构建“生”动课堂提升政治教学质效

2016-07-10 21:39徐国芬
成长·读写月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效果质量

徐国芬

【摘 要】新课改要求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价值观,在教学实践中提倡构建“生”动课堂,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提升课堂“幸福感”,从而促进学科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高。本文立足于高中政治学科的教学,从“良师益友的师生关系建立”、“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课堂氛围营造”和“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三个方面来阐述如何实现以“生”为本,构建“生”动课堂提升政治教学质效的愿景。

【关键词】以“生”为本;“生”动课堂;质量;效果

新课改以来,“生”动课堂的理念日渐深入人心,一线教师纷纷尝试着把这一理念贯彻落实到教学实践中。作为教师,我们的工作对象不是冷冰冰、无生命的“物”,而是有血有肉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要让课堂“生”动起来,就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价值观,在教学思想上始终牢记学生是课堂之本,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构建“生”动课堂,提升课堂教学的“幸福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提高学科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如何立足于本学科教学实现上述愿景呢?下面我就以高中政治学科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亲师信道,春风化雨助效果

由于学科特点和历史原因,政治學科的教学常常难以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情感上的隔阂既阻碍着教师的教,又阻碍着学生的学,使得教师的教犹如在唱“独角戏”,使得学生的学消极被动,缺乏兴趣。怎样才能打破这种僵局?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因此,要打破这种僵局,教师就要学会蹲下来与学生说话,尊重学生,用爱心和耐心赢得学生的信任,与学生建立良师益友的关系。

学生常常“亲其师才信其道”。老师不经意间的言行举止可能会使学生对你任教学科的兴趣和信任度发生变化,也可能对他们的自信心、努力程度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些非智力因素的挖掘和利用对提升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为此,教师在课堂外一定要善待每一位学生,正确认识每一位学生,能够经常作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能够宽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挖掘学生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加以表扬和赞美,让学生感到老师对自己的信任和期望,从而愿意向老师敞开心扉,让老师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让老师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当然,爱要爱得自然得体,不要让学生产生一种“做秀”或“猫哭耗子假慈悲”的错觉,否则会适得其反,产生负面效应。爱心是深藏其内的,怎样让爱心外化,容易让学生接受呢?我认为,教师一定要在课外舍得感情投资,而且要做长期的感情投资。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理解不是三言两语就能“成交”的,也不能立竿见影。教师平时可以利用学生交作业或者问问题的机会关心学生的生活、学习;或者当学生成绩进步或退步时,主动找学生谈心,鼓舞士气;或者当学生情绪低落时安慰几句;或者当学生身体不适时问上一问;甚至在学生违反纪律、发生错误时批评教育几句。“细节”往往能让学生从内心感受到老师真挚的爱,从而拉近师生距离,师生之间形成亦师亦友的和谐关系。当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建立后,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时,学生就能够消除顾虑,积极思考,解放嘴巴,大胆发言,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活动就能有利有节地开展,课堂教学效率就能明显有效提高,教学效果也就随之显现。

二、激趣导思,“生”动课堂促质量

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跟着节奏“动”起来,一方面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难易适中的问题或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和合作探究,另一方面又要构建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说话”。

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推动力,是帮助学生获取知识的捷径。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上“说话”,就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能“说”,“说”过后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上下工夫、动脑筋,选择合适的切入点或创设相关情境,吸引学生的眼球,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牵一发而动全身”,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课堂讨论,激活课堂。例如,在讲“积极维护人身权”(选修5专题二第二框)时,我精编了几个案例,让各学习小组分角色模拟法庭审判,经过当事人陈述、法庭辩论、合议庭评议、审判长宣判等环节,既让学生初步了解了我国民事诉讼审判的程序,又通过切身体验,懂得了民事主体的生命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等人身权受法律保护,公民既要学会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侵权要承担相应的民事法律责任等道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兴致勃勃,各抒已见,津津有味地“咀嚼”着知识,在交流、探讨中“消化”着知识。这样的设计能够帮助学生克服“一听就懂,一丢就忘,再练不会”的困难,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以“生”为本的教学设计,要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地说,大声地说,而且要允许学生说“错”说“漏”。当学生不敢说时,教师要恰当地鼓励学生说出来;当学生能说时,教师要由衷地鼓励学生说得大声点;当学生说“漏”时,教师要正确地提示、启发学生说得完整点;当学生说“错”时,教师要适时地表扬学生发言的勇气,千万不要流露出“你真笨”、“这么简单都不知道”、“太让人失望了”等等伤害学生自尊的表情。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舒畅、情绪饱满的情境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思维活跃,实践能力最强。在课堂上,教师只有去除“知识与真理的占有者与代言人的身份”,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与学生平等相处,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老师的真诚、友好、和蔼、平易近人时,学生才会有不怕失败和出错的心理,才会有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才能主动地参与学习,真正和教师共欢乐同思索,情不自禁地要求自己以课堂上高质量的应答来回报老师。在这样的氛围下,师生双方都处于心理愉快而思维活跃的情境之中,教学工作事半功倍,课堂效率显著提高,教学效果自然好于“填鸭式”灌输。

三、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提成绩

俗话说“十个手指有长短”,在一个班级中,学生同样存在着个体差异。以“生”为本,还要以学生的学习基础为本,因材施教。同样的教学环境,同样的学习时间,由于学生的习惯、努力程度、资质、性格等等方面的差异,学生学习所取得的成果是有差异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确认识学生学习基础的差异性,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例如,在政治学科“选考”复习中,教师可以把“教材基础知识的回顾”事先作为作业留给学生思考整理,在课堂上,把知识回顾的机会留给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因为有所准备,这些学生或多或少能够回答出几点来,这时,教师一定要抓住时机恰到好处地表扬他们,鼓舞他们的信心,让他们觉得自己还“不错”,有“潜力”可挖,从而不再排斥老师,排斥提问,不再破罐子破摔,转而以积极的态度回应老师的教学,提高学习成绩。在作业布置上,教师也应该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我认为,作业有梯度性,是提高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办法,但要运用得恰当,注意方法方式,特别是语言表达的技巧。一般情况下,在课堂上布置的作业要面向全体,不要有所区分。因为同一份作业区别对待,会让那些“低层次”的同学感到自卑。在他们的理解上,老师“看不起”他们,“鄙视”他们,当他们是“垃圾”。产生这种自我否定心理后,这些同学可能或多或少、自觉不自觉地会有厌恶、排斥你所教学科的情绪,叛逆心理强的学生甚至于会放弃你所教的學科,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影响老师的教学效果。对于那些基础好、理解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在学习难度上可以而且应当适度增加。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可以在课外把适当难度的作业另外布置给他们,以个别辅导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样既提高了这些同学运用知识解题的能力,而且老师对他们的“特别关照”也会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求知欲,让他们有一种特殊的“优越感”,成为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的非智力因素。

四、结束语

总之,政治教师要着眼于本学科特色和实际,以“生”为本,善于创造和利用课外有利条件,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在课内营造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教学氛围,在有限的时空中,巧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生”动课堂中感悟学习的快乐,认真汲取知识养分,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彰显“生”动课堂、“幸福”课堂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教学策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通识培训书系第三辑教学新模式①主编:周宏.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教学方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通识培训书系第三辑教学新模式③主编:周宏.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3]《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效果质量
按摩效果确有理论依据
做梦导致睡眠质量差吗
迅速制造慢门虚化效果
关于质量的快速Q&A
模拟百种唇妆效果
质量投诉超六成
3D—DSA与3D—CTA成像在颅内动脉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石器时代与质量的最初萌芽
组合练习难度大,贴近实战效果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