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医学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育人功能的实现途径研究

2016-07-10 06:01李琴周倩雯周多觅
成长·读写月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育人功能志愿服务途径

李琴 周倩雯 周多觅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高校中的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综合素质提升的一种有效载体。本文根据当前民办医学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结合长沙医学院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提出了从强化医学院校的志愿服务意识、提升志愿服务能力、健全志愿服务激励和保障机制、打造精品医学志愿服务项目等几个方面来推进民办医学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实现医学院校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民办医学院校;志愿服务;育人功能;途径

《青年志愿服务条例》第二条规定:志愿服务是指志愿、无偿地服务他人和社会的行为。青年志愿者是指热心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青年。2009年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中提到“各地各校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结合各地各校实际,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同时利用寒暑假期和节假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探索形成具有学生特点的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建设学生志愿服务基地。”2013年12月5日,在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实施20周年暨第28个国际志愿者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回信,肯定他们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勉励他们弘扬志愿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这些都充分表明,党和國家充分肯定志愿服务工作,越来越重视志愿服务工作。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弘扬精神文明风尚中不可忽视的载体,也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研究志愿服务育人功能的实现途径,对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水平、思想道德素质较高的群体,是青年志愿者的核心力量。由于其专业的特点和优势,医学院校大学生志愿者成为了大学生志愿者中特殊的一个群体。志愿服务是医学生实践锻炼的重要平台,能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社会实践能力,增强职业道德素养,提高业务素质和综合素质,对提高“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有重大意义。近些年来,民办医学院校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得到了一定的发挥,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阻碍其最大发挥,譬如专业志愿服务意识缺失,专业志愿服务能力不足;志愿服务的激励和保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对志愿组织缺乏有效的管理,对志愿者的培训指导不够等问题,因此,要实现民办医学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育人功能的最大发挥,可以采取以下几个途径:

一、强化民办医学院校的志愿服务意识

民办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较坚实的医学科学基础、基本理论知识和临床基本技能,较强的实践能力,积极创新精神,面向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应用型医学专门人才。这就要求学校必须通过社会实践、专业实训等平台让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医学生与百姓的情感,培育良好的职业道德。但由于民办医学院的生源问题,这就更加要求医学院校加大志愿精神的宣传,每年对学校志愿服务活动进行总结表彰和成果展示活动,对于表现突出的团队和个人进行表彰,让志愿服务精神深入人心,从而提高志愿服务意识。同时,以每年的三月份“学雷锋活动月”、“国际志愿者日”和寒暑假社会实践为契机,开展志愿服务的讲座和培训、到敬老院或社区进行义务体检、向空巢老人多的地区赠送医疗药品、到农村开展健康知识和急救知识宣传、到留守儿童多的地方开展心理咨询、心理危机干预和团体心理辅导等活动,使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了解志愿服务、参与志愿服务的良好氛围。

二、提升医学志愿服务能力

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参加一些专业类志愿服务,最能将志愿服务的功能作用最大发挥,对于志愿者来说也是其个人价值最好的体现。医学院校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最大的特色和优势在于其具有医学专业技能,因此它对志愿者的业务水平也有着更高的要求,而这种职业素质又不是短期内就能培养的出来的,所以民办医学院校开展医学志愿服务的时候必须要有严格的选拔制度和标准志愿者招募制度和标准,而且对招募的志愿者要进行严格系统的培训。首先,要对志愿者进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训,特别是组织协调能力、交际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无私的敬业精神、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礼仪知识以应对不同的社会实际情况。其次,要对志愿者进行业务知识培训。医学志愿服务需要高超的医学技能,虽然志愿者们都为医学类学生,具有一定的医学相关知识,但毕竟还是学生,没有经历过实践,而且所招募的志愿者也是来自不同的年级和专业,因此需要专业的双师型的教师根据不同的性别、专业和年级,根据活动内容,不定期地对他们进行相应的岗前能力培训,着重培养志愿者的责任感和专业能力。甚至在开展志愿服务时有必要派遣一名专业的医生或教师全程进行指导。

三、健全医学志愿服务激励和保障机制

志愿服务的激励主要包括对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志愿者、指导老师三者进行精神的或物质方面的激励。虽然志愿服务的原则是无偿性和自愿性的原则,但是物质激励或者精神激励能够让志愿者们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实现,并产生服务的荣誉感和自豪感。有效的激励是保证志愿服务健康、长期发展的必要条件。对于大学生志愿者来说在激励的措施中,医学院校尤其要突出精神激励,如开表彰大会,颁发“优秀志愿者”、“优秀志愿团队”、“优秀指导老师”综合素质测评加分等等。志愿服务的保障机制主要指民办医学院校对志愿服务提供经费、场地、指导老师等方面的支持和帮助,保障志愿服务活动顺利开展。志愿服务的开展还是需要一定的经费,尤其是医疗类志愿服务。如:向医疗落后地区提供医疗援助、赠送常用药和常用医疗器械、往返服务地点间的差旅费等等。学生正处于求学阶段,没有经济收入,让医学生志愿者承担志愿者服务活动所需大部分经费显然是不现实的。所以学校应增加专项志愿服务活动基金甚至通过争取企业赞助、政府出资购买项目服务等方式,实现资金合理分配和资源利用最大化,取得政府、志愿者组织和公众需求的“三赢”局面。

四、打造精品医学志愿服务项目

民办医学院校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最主要的特色和优势是医学专业知识。因而,学校除了组织一般志愿活动外,还应紧密结合专业优势,打造精品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譬如,支医、心理咨询、心理危机干预和团体心理辅导、应急救援、社区义诊活动、医疗健康知识宣传等志愿服务活动。此外,在志愿服务项目内容设计中,应将医学志愿服务项目与地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相结合起来,开展以政府牵头的解决民生工程,化解社会矛盾的服务项目。如,检验专业在进行医学志愿服务项目设计时可以从当地农村情况进行儿童肠道寄生虫病的检查,饮用水卫生检查和净化等,临床专业可以从解决医患关系这一问题入手,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其次,将医学志愿服务项目设计与学生科技活动和就业创业紧密结合起来,有利于吸引更多优秀的医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提升志愿服务水平,增加社会影响力;第三、志愿服务项目设计应紧扣服务对象的需要,活动的策划者要经常深入社会,比如中医专业可以根据农村老百姓在生活劳作中易遇上骨伤等疾病,开展骨伤疾病急救处理措施讲座、针灸推拿、拔罐等活动;第四、志愿服务项目设计要考虑到医学生志愿服务的参与主体是医学生,实际经验有限,不可脱离实际急功近利。由于志愿服务直接面向社会和服务对象,受到社会的关注,因此学校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前要对志愿者进行社交礼仪和突发事件处理能力培訓,树立民办医学院校和医学生志愿者的良好社会形象。

作者简介:李琴(1983-),女,汉族,湖南邵阳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参考文献:

[1]余逸群.青年志愿服务与当代大学生成才[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3月.

[2]林为平.青年志愿者活动与医学生成长成才[J].辽宁医学院学报,2008(02).

[3]王为正.试论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社会价值[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年8月.

[4]陈志宏、杨亚伟.关于医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思考[J].高教研究·卫生职业教育,2010年第19期.

[5]邱丹丹.医学生志愿服务的实践与思考[J].科教创新,2011年第3期.

[6]李博.志愿服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D].天津:天津医科大学,2011年5月.

猜你喜欢
育人功能志愿服务途径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教育生态学视阈下创业教育育人功能与孵化园建设的互动研究
如何在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中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中职语文教学中育人功能的发挥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
完善职校职业生涯规划育人功能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