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协同治理探析

2016-07-11 05:38肖建国范明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教育转化协同治理人才培养

肖建国+ 范明

摘 要:

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是强化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对于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传统的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更多地以刚性控制为主,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协同治理更多地注重协商性的、对话性的柔性方式。当前,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协同治理是一项紧迫而急切的社会任务。提升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协同治理效果,必须强化价值层面的协同治理、主体层面的协同治理和过程层面的协同治理等三个方面的工作。

关键词: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协同治理;高校;人才培养

DOI:10.15938/j.cnki.iper.2016.02.019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6)02-0083-05

近年来,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协同治理问题倍受关注,已然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之一。从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的传统方式看,主要依赖于高校自身的刚性控制,强调管控性。肇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协同治理理论为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提供了新的视角。所谓的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协同治理是指基于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目标或愿景的需要,在特定环境和既定资源供给的状况下,政府、学校、社会、家庭、问题大学生等多维主体在价值共识基础上通过合作对话、角色转换、决策参与、规则制定、联合行动等行为共同承担责任,携手对问题大学生进行指导、纠偏、控制等教育转化的过程和体系。

一、问题提出: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协同治理的时代背景

问题大学生生成于特定的社会土壤,反应着时代预期和人才培养之间的现实差距,提升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的具体效果必须关注其赖以生成的时代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传统思政教育的现代化改革

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协同治理不是孤立的事物,而是与时代背景和时代需求相互印证的存在。因此需要“关注和研究现代思维范式,转变旧有思维模式”。[1]当前,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的依托环境已然发生了深刻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也正在发生着深刻变革。比较而言,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刚性控制、教师为主的方式已然不适应现代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传统思政教育的现代化改革已然迫在眉睫,主动谋求变化,适应网络化、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之需已然成为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2.系统论、协同论理论对思政教育的渗透

系统论观点来自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学者贝塔朗菲,在其著作《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中明确指出,“系统作为一个概念,已遍及一切科学领域,并渗透于大众思想、专业行话和舆论工具中,从工业企业、武器装备,一直到论题深奥的纯科学领域,系统思维方式在广阔的范围内起着显著的作用”。[2]系统论重视系统与要素、要素与要素、系统与要素的竟合关系,在系统性和整体性的视野下揭示事件或事物的规律,进而提供理论指导和支撑。协同论是系统论的分支学科,也是系统论深化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协同论主要研究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在与外界有物质或能量交换的情况下,如何通过自己内部协同作用,自发地出现时间、空间和功能上的有序结构”。[3]与社会发展实践相对应,系统论和协同论被应用到具体的学科或问题应对之中,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工作自不待言。更为可贵的是,系统论、协同理论为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工作提供了新的视角、新的思维方式和新的工具与手段。

3.高校师生关系的变革与调整

高校师生关系是具体的社会关系之一,具有特别的意义和价值,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对高校师生关系的认知往往也是存在差异的。我国传统的“师徒如父子”“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学师人师经师”等众多至理箴言成为一段时期定位师生关系的信条,可以说,以教学实体作为内容的师生关系无时无刻不在展现着特定时期的文化意蕴,注重教师教与学生学,权威式、示范式是传统教育的特点。伴随社会的发展,学生获得信息或知识的渠道更为广泛、直接和具体,教师已不在是唯一的知识或信息来源,教师在传输知识过程中的中心地位逐渐被弱化,传统的“尊卑”关系逐渐转向为“对称的平等性”关系。更为重要的是,伴随教育的深入发展和实践,学生的主体意识在不断提升,教师的职业意识和职业惯性也在不断地发生着调整与变革。可以说,构建民主、平等、相互尊敬、沟通、融洽、友善、合作、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4.市场经济以及由此引起的价值观的转变和冲击

当前,中国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阶段,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完善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对于市场经济,体现在经济层面的增长和发展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而体现在个体态度、认知和行为方式领域的变化则不容易被察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运行的个体具有更多的决断权和选择权,在对待一些特定的事情上人们表现得更有见地和更有主见,因此,相较于过去的“顺民”而言,现在的个体更喜欢“为什么”“凭什么”这样的类似话语。与过去比较,在某些时候问题就会显得比过去多了,问题比过去复杂了。之于高校而言,大学生刚刚经历过青春期,他们个性鲜明,正是敢想敢为的时令,他们的知识正在不断地增长,他们的心智正在不断的成熟,他们正处在最佳的人生塑造阶段,问题大学生就是在这样特定的背景下形成的,而对其进行教育转化是高校的重要使命和责任。

二、现实剖解: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协同治理的必要性

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协同治理范式的转变不是凭空臆想来的,而是基于理论开掘的助益和实践探索的迫切需要。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1.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过程中个体行为失灵

按照传统社会管理理论的观点,政府是万能的,一切权力和资源都被政府控制和把持。高校作为政府的派生物,虽然具有一定的办学自主权,但更多地是要依照政府的行为指向或命令行事。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高校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基地,其办学的自主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彰显,但还不足以适应大学快速发展的现实要求。当前,必须准确定位高校的职责和角色,特别是在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过程中,刚性的教育行政控制已不足以面对频仍的问题大学生的出现,探讨一种肉柔性的,政府、高校、企业、市场、社会和问题大学生个人等多维主体协同治理的模式已成为当务之急。

2.社会主体权利增长的迫切需要

按照传统的权利论观,权利的源头更多地来自于王权或君权的赋予,具有附属性和伴随性。与民主政治发展相适应,国家逐渐从以“君”为中心转向了以“民”为中心,政府已经不在是王的政府或君的政府,而是民众的政府和人民的政府。在这里,“每个人都必须享有与他人所享有的自由相适应的最大的政治自由”[4]。与政治发展相映生辉的是,不单纯是个体权利意识,以至于由个体组成的群体意识诸如组织、企业和社团等也在不断地觉醒和提高,“为什么”和“凭什么”已经成为政治发展和政治生活不可或缺的话语方式。比较而言,以个体权利意识觉醒和提升为核心内容的权力诉求越来越多地体现在政治生活之中,“民众权诉”与“政府权放”在逻辑上具有一定的自洽性。社会实践一再昭示:市场经济越发展,个体权利意识和个体权力诉求表现得就越强烈,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化发展的过程中,个体权利意识的增长与个体的“逐利性”天然地联系在一起。就具体内容来看,诸多个体对政治生活的关注往往也是来自于经济利益的考量。在利益交融和各取所需的的框架内,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政府理应承担更大的责任。当前,各种问题不断集聚甚至是放大,“问题”倒逼也使得政府不能懈怠,政府必须做出更大的努力,不断强化平台和服务体系建设,夯实民本意识,不断地改进、完善、畅通公民权利诉求管道,更加积极、主动和有效地执行法律和政策,不断提升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3.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形势更为复杂

实践的需要是理论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传统范式难能满足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的现实需要,探索一种新的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范式已经迫在眉睫。当前,“‘问题大学生的形成诱因来自很多方面,其中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学生个体这四个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5]比较而言,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协同治理是来自于多维主体的协商、裁量、博弈与协同,“就大学的相对独立性而言,教师、学校有大学决策权;就大学的社会性而言,国家、社会、公民、家长等均有大学决策权”。[6]诚然,大学面临着奇特和玄妙的世间万象,开放与博杂的社会在给大学校园注入“芬芳”的同时,也夹杂着一些浮躁和“功利”的色彩,价值迷茫、角色错位、理想不坚、信念动摇等人文情怀的丧失和怠惰成为大学的难解之殇。在社会染缸之中,问题大学生难以有效自持和自控,思想和行为极易出现偏差,多样化和多元化的土壤极易促使问题大学生产生晕轮效应和蝴蝶效应,这些都给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工作增添了难度。

三、路径依赖: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协同治理的对策

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协同治理对于我们而言是一个刚刚勃兴的新事物,对其认识和看法也会存在诸多差异性,但毫无疑问的是,教育转化协同治理为我们在更深层次上探讨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新的思路。审视高校活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注重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协同治理工作。具体而言,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注重价值层面的协同治理

自我实现的需要对每一个人类个体都具有同样的意义,因此,塑造一种价值层面的共识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我们所报告的自我实现者的不同凡响之处就是他们那无与伦比的感受力。他们远比普通大众更能有效地看出真理、理解现实,而不管这些现实有无结构,是否带有个人性”。[7]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协同治理是一种综合或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其范式内,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既包括正常的大学学业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也包括个体性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调试与养成——更为重要的是内容是提升为自己、为他人和为国家的责任意识与担当意识,夯实奉献社会与服务社会的本领和能力。从实践来看,高校价值更多地被赋予了功利性的色彩,各个主体各取所需,价值取向更多地体现为个体性色彩。

比较而言,高校价值层面的协同治理至少要注重柔性的价值层面、实体性的价值层面和统合性的价值层面等三个方面的内容。所谓的柔性的价值层面就是高校要承担起“立德树人”的重任,凝塑一心向善的价值,注重大学生的德性教化,强调个体道德品质和慎独行为,立足于把大学生培养成品行兼优的社会人。所谓的实体性的价值层面就是指高校应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把大学生培养成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尤其是要具有一定的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成为一名“应用型”的人才。所谓的统合性的价值层面就是高校培养的大学生应兼具社会所需要的一切优良人的美德和技能,立足于把大学生培养成具有完全适应社会能力或潜在完全适应社会能力的全能型和完备型人才。需要清楚的是,当前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价值指向的明晰化和具体化问题,单纯从经济角度无法解决高校发展的困境。为此,在评测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协同治理效果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按照经济性成本进行损益分析和代价考量,更要强化和注重特定价值的凝塑和生成。就特定的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协同治理价值选择而言,要把柔性的价值、实体性的价值和统合性的价值协同考察,强调大学生的个体意义,强化立体性的“成人”体系建设,注重大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不是单纯地强调某个方面。

2.注重主体层面的协同治理

从公共治理的基本内容看,可以把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协同治理的主体协同看作是一种形象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即通过相关主体的角色转换、信息交流、理性疏导、行为感化等交互性的互动来达成教育转化的目标——各主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学习、共同成长,这一切都是自然的、平常的、不加修饰的。诚然,个体认知和集体理念或公共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矛盾和冲突,“我们说私人自主与公共自主同源同宗,并不意味着公共自主只是私人自主的一种外在补充,而是说它们之间有着一种内在联系”。[8]强化主体协同治理,各主体要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面的内容:

(1)发挥政府或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指导和引领作用 不可否认,在我国,涉及高校发展的重大决策权往往都来自于政府或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而这些决策的最终形成固然有高校和其他社会主体的参与,但真正的话语权仍掌握在政府或教育行政部门手中。因此,在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协同治理的过程中,政府或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要具有客观性、体现时代性和针对性,尤其是要符合问题大学生的特点和高校的实际情况。为此,任何关涉高校的行政决策均要慎之又慎,注重把信息搜集、专家论证、民主决策、重大事项集体讨论等的程序正义问题和结果公平、效果明显等实质正义有机融合起来。

(2)充分发挥高校的主导作用 教育固然包含着对诸多社会问题的剖解和阐释,这是毫无疑问的。诚然,高校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灵魂的凝塑之地,对于身处其中的人们包括大学生都具有重要的熏陶价值和引导价值。可贵的是,高校不仅可以从知识和学业上给学生以支持和保障,还可以从综合能力和品质品行等方面给以引导、助益和教化。在这里,“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等一切美好事物都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彰显,每一个人都努力在成为那个最符合社会规范和社会要求的“优秀”人,通过熏陶和侵染,大学生不仅在智能上得到极大的升华,还能在个人品行修养上得到极大的改善与提高。可以说,对于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协同治理而言,高校和与高校附随的教育管理者必须牢记自己的目标是“治病救人”,而不是刺激和加重问题大学生的“病情”。为此,我们必须时刻保持一种较为理性的分析方式和矫治方式,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心态,借助于高尚的道德引领和有效的行为感染来对问题大学生进行教育转化,使其按照向善和向好的方向发展。

(3)注重问题大学生的自我调适和发展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和发展的条件。不可否认,纷繁芜杂的社会环境给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带来了麻烦和困难,而这也正是“教育之魅力”所系。当然,我们要注重选择灵活的方式方法,提升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协同治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比较而言,教育承载着诸如名利、财富、声誉、反思、工作等一切人们所需要的东西,“受过教育的人将对境况的反思性知识与现代性的前景结合起来,并且以这种方式变成反思性现代化的一个动因”。[9]对于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而言,无论是政府还是高校能够做的事情都是有限的,教育转化协同治理目标的实现最终要依赖于、依托于问题大学生的自我调试和纠治。比较而言,大学生自我调适和发展在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协同治理过程中发挥着决定作用,一切外在的努力最终都是要最大限度地促进和保障问题大学生自我克制、自我反省、自我觉察和自我纠正。

另外,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协同治理的主体固然要包括企业、社会、市场和家庭等内容,他们在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过程中承担着积极的帮衬和辅助角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一些个别性问题的矫治上也是无可替代的。

3.强化过程层面的协同治理

诚然,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协同治理是一个动态而持续的过程。基于此,每一个微小的细节均是不可或缺的。具体而言,主要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注重预警机制建设 问题大学生的产生总会表现为一定的阶段性和过程性,甚至很难说清楚问题大学生的问题是在社会、家庭,还上学校等某个阶段或某个具体领域产生的,这也是高校成为“问题”聚集地的重要原因。毋庸讳言,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强化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工作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实现问题大学生的预防和矫正必须设立一套预警机制,来提高教育的科学性和预见性”。[10]高校特别是辅导员们要格外关注问题大学生的情绪情感状况,对其动态要有清晰明了的掌握,当达到预警状况,要根据问题大学生的问题危险程度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如果问题大学生的问题更多地来自于学业成绩、行为乖僻等偶发行为,高校的教育管理者可以提前介入,对症下药,及时矫治。如果问题大学生的的问题比较棘手,那必须及时与家长和其他部门的进行有效协作和沟通,为了孩子,要做出最大程度的努力。诚然,问题大学生的形成需要一定的过程,其思想和行为总是要表征为一定的状况,为此,在预警机制阶段必须注重观测相关信息,特别是高校的教育行政管理者要时刻做到未雨绸缪,防患未然。

(2)注重纠偏机制建设 问题大学生的矫治是一个动态的行为过程和体系,需要人力、资源和政策等多层面的协同,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注重完善的责任机制建设。责任机制就是要强化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的责任意识,不断提升对问题大学生的关注力,促使社会和高校形成良好的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氛围,特别是高等学校的教育管理者要增强人才培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问题大学生视为自己的孩子和亲人,真心实意去教育和感化问题大学生。二是为问题大学生提供舞台,使其有“出彩”的机会。比较而言,问题大学生绝大多数问题是因为个人对未来的迷茫感和个人自信能力不足所导致的彷徨无措的状态,为此,要为包括问题大学生在内的全体大学生提供展示个人才能的舞台,使其有出彩的机会。三是注重灵活、科学、有效的方式方法供给。问题大学生的问题往往表征为一定的个体差异性,为此,不能“一方治百病”,要注重个性问题的分析与研判,提升应对策略的及时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3)注重跟踪机制建设

在大学阶段,问题大学生的纠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即便当期得到了有效的纠治,而长远来看可能又会滋生其他问题,为此,必须建立动态的跟踪机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跟踪问题大学生。问题大学生的教育转化不能一劳永逸,旧问题解决了,新问题也可能随之出现,为此,必须把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看成是高校工作的新常态,特别是要对一些重点问题大学生适时跟踪,时刻关注动向,尽最大可能减少和降低其行为偏颇可能造成的伤害或成本。二是注重在跟踪过程中进行政策调整、改进与完善。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工作具有内在的规律,其政策供给和保障也体现为一定的共性,为此,在具体的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协同治理过程中,要评估、研判、总结各个层面和各个领域的经验,适时地对问题大学生的纠治策略进行动态调整、改进、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李庆华.马克思现代哲学思维范式历史原像探微[J].教学与研究,2013(18):43.

[2] [美]冯·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1.

[3] 白列湖.协同论与管理协同理论[J].甘肃社会科学,2007(5):228.

[4] [美]罗纳德·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202.

[5] 余国英.问题大学生的多维度诱因和教育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5):81.

[6] 周光礼.重构高校治理结构[J].中国高等教育,2005(10):8.

[7] [美]马斯洛.自我实现的人[M].三联书店,1987:110.

[8] [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包容他者[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242.

[9] [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4:114-115.

[10] 胡新峰,吴林龙.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5):89.

[责任编辑:庞 达]

猜你喜欢
教育转化协同治理人才培养
浅议高职“后进生”教育转化工作
基于多中心治理理论下的京津冀环境污染协同治理研究
协同治理:我国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理论参照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社区治理的创新
农村初中英语“学困生”的成因及教育转化策略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也谈后进生的思想教育转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