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价值认同的辩驳与实践

2016-07-11 17:18赵素欣
考试周刊 2016年51期
关键词:价值认同实践路径新媒体时代

赵素欣

摘 要: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大学生价值认同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当前,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念的认同,应避免功利式认同模式,回归人自身意义追求的精神认同上。具体实践路径上,应扩展新媒介对主流价值的传播、侧重价值认同工作的情感教育和加强主体自我的理性批判能力。

关键词: 新媒体时代 大学生 价值认同 实践路径

大学生作为时代宠儿,思想价值观念如何导向,不是单纯的个人修养问题,而是关涉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建构的重大社会问题。因为,大学生的价值认同问题,尤其对主流价值观念(主要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乃是国家文化思想意识形态建设的核心和关键。目前,相关研究已较为丰富,但专门针对新媒体时代这一当下特定背景进行的具体性研究,则较为少见。鉴于此,以新媒体时代为现实社会背景,进一步推进大学生价值认同研究,十分必要。

一、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价值认同的辩证表现

1.新的历史机遇

当前,人类社会正快步跨进一个由高科技主宰的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报刊、广播、电视等)而言的,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1]。由于新媒体技术以数字和网络技术为先锋,因此,称为数字媒体时代。“数字媒体从广义上可以分为两层含义,一是储存、传输信息的载体的数字化。二是呈现、处理、传递信息的数字化。前者改变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及传输效率,后者则改变的是创作思维、美学思维和价值体系价值认同现状”[2]。可以说,网络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人们今天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等发生了革命性巨变,其思想观念、伦理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随之嬗变。

数字媒体技术对价值观念的认同变革,主要体现在话语掌控权和现实影响力两大方面。传统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确立与认同,通常由当权统治者或国家政府掌控,人民处于接受服从的次要地位,由此确立的主流价值观念带有政治强制、思想挟制的被动意味。然而,今天主流价值观的话语掌控悄然发生了改变。据2014年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网民篇和网民互联网应用状况篇)显示,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在网络应用上,以社交为基础的综合平台类应用发展迅速,社交发展已成为各种互联网应用的基本元素[3]。正如许多学者指出的那样,网络引发了实现媒体革命动因的核心,除了“互动”,还是“互动”。当代大学生对价值观念的认知和理解,通过新媒介工具,如QQ、飞信、微博、微信等广泛参与到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经济等各种实践活动中,并在参与社会活动、价值观念分享和传播中逐渐获得了发言权,赢得了一定话语权,使民意之声受到了国家政府的重视。使一种符合当下社会现实及各阶层群体的新型价值观念日益塑造成型,并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同。当前新媒体时代背景下,这种新型价值观念现实影响力的扩展和发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时代新机遇。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尤其抓住广泛应用和灵活掌握新媒介平台的时代主人即大学生群体,对主流价值观的推广、传播和认同将产生更深刻的变化。

2.挑战与危机

调查表明,当前我国社会的伦理道德精神状况中,“‘市场经济中形成的道德占40.3%;‘意识形态提倡的社会主义道德占25.2%;‘中国传统道德占20.8%;‘受西方道德影响占11.7%”[4]。这表明当前我国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和价值认识处于多元选择和冲突当中。更明显的是,新媒介技术的大量应用又将这种多元价值选择置于更为便利的处境之中。当代大学生以“90后”为主体,基本全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和个性观念十分强烈,又处于青春叛逆期,关于思想价值观念的确定性认知和理性判断还没有形成,因此,价值观更处于多变易变的境况中。

新媒体时代的显著特征是对各类信息传播方式的重大改变。青年学子在表达自己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同时,事实上表达出了对主流价值观念的分离甚至对立,由国家政府主导的话语价值权存在权威解构的危机。另外,由于互联网世界的隐匿性和无国界性,使其成为各种思想价值观肆意滋生的天然场域,也使思想价值观念的善与恶、正确与错误更具有隐蔽性和模糊性。是非善恶的价值评判成为一种多元相对的主观意志表达,失去了传统社会中的客观普遍性权威,因此,主流价值观念的建构和认同在青年学子这里变成了一件十分困难的事。

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价值认同的本质内涵

价值概念是关涉人的实践行为活动及意义评价的重要哲学范畴,内涵是实践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问题,因此,如何正确看待价值本质问题,对价值认同工作而言是基础性的研究前提。

1.对价值认同视为功利认同的批驳

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学术界有关价值问题的大讨论中,人们对价值概念的传统界定即价值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有用性产生了疑惑和批驳。有学者指出,这种理解虽是从马克思而来,但实际上是马克思转述别人即瓦格纳的观点,“瓦格纳把使用价值当做价值,这恰恰是马克思坚决批判的观点。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中,价值指商品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商品价值是商品中凝结的人类一般劳动,使用价值的特点是能满足主体需要。所以,用马克思这句话作为给哲学价值下定义的根据是不能成立的”[5]。这一新观点引起了人们对价值内涵理解的新探索。张岱年先生指出,“主体需要的满足确实是价值的一项重要含义。但‘需要也有一个评价问题,因为“需要也有高下之分”,对需要的评价不能以满足需要为标准。他认为价值的含义有三个层次:(1)价值是客体满足主体的需要;(2)对需要的评价,即确定需要的高低;(3)需要主体本身的价值,指主体具有的优越性质与能力”[5]。

学界关于价值概念的讨论,为我们认清价值的真面貌打下了良好的思辨基础。在生活中,人们常以“是否有用”及“有多大用处”衡量判断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大学生作为心智尚未充分发育成熟的年轻人,为人处世较为情绪化、冲动化,难以完全做到以理智思维分辨周围一切事物的“用处”。因此,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功用和效果正成为年轻学子思想和行为的重要出发点,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价值观越来越被当代大学生接受,日益成为他们人生中的重要处世原则。此外,市场经济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大学生对世界的认知越来越趋向于感性化、欲望化、娱乐化,人们对自我需要的满足偏向于外在感官体验的愉悦和快乐、时尚与娱乐,“娱乐至死”成为大学生崇尚的价值认同方向,使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需求日益陷入一种无聊空虚、浮华奢侈的虚无化危险境地。

2.价值认同的本质是精神认同

价值表达的是关系性问题,对价值的思考必须基于主体和客体而谈,因此,客体对主体的需要满足是必要的思维视角,却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就价值主体人自身而言,人的存在意义和价值评判,不是基于自然属性和物质需求进行的,而是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和精神追求。

对当代大学生来说,价值认同的出发点不应该基于感官欲望的自然需求,而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心灵渴望和精神归属。精神的内在价值要求在中西方价值观念史上都是高扬人自身本质理解的导向旗帜。从古希腊名言“认识你自己”到中国古代圣贤孔子的“仁者,人也”,从柏拉图对人自身灵魂结构的三分即逻各斯部分(即理性)、分有逻各斯部分(即情感)和无逻各斯部分(即欲望)到孟子的“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都指出了对人而言最重要的东西即理智与仁义,而教化教育是让人真正拥有它们的最重要方式,没有了它们,人类也就跌落到了动物禽兽行列之中了。

今天时代的迅猛发展为大学生创造了最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便利环境,使他们陷入一种物欲至上、功利至上的社会氛围中,如何把握自己的精神信念、获得心灵的安宁和幸福,是当代大学生面临的重要难题。价值观尤其主流价值观念作为思想精神潮流的承载者和引领者,必须担负起自己应有的职责,在社会生活思想文化领域中树立精神领袖的风范。

三、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价值认同的实践路径

大学生价值认同工作不只是理论研究工作,更是身体力行的实践问题。因此,实际工作中,如何真正引导大学生认同主流价值并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是我们的重要任务。

1.扩展新媒介对主流价值的传播

从某种程度上说,主流价值观念和价值体系的传播范围越广泛,人们对它的理解越深入,更易于为人们接受认同。互联网等高新科技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行为和交往活动不再受限于时空,给予各种信息资讯、思想潮流和价值观念迅速扩散并广泛流行的便利条件。同时,大学生又是思维活跃,易于接受新事物和新思想的特殊群体,因此,各种价值观念一旦进入大学生的视野,便存在认同的可能性和现实性,这正是今天主流价值认同工作的难题所在。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网络时代的到来给主流价值的认同带来了新契机,充分利用传统媒介的同时,必须借助QQ、微博、微信等新媒介方式,拓展当前社会主流价值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方式和途径,使其覆盖面和影响力增强,形成价值认同的社会整体背景。实际教学中,可以充分结合当前热点新闻、最新媒体资讯和经典特色广告为案例分析,在多媒体教学实践中,通过解析使主流价值观念入心入脑。

2.侧重价值认同工作的情感教育

价值认同的本质是精神认同,意味着在大学生群体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教育,必须寻找良好有效的教育方法。因为要实现从精神层面认同主流核心价值,不能单纯停留在口头说教和理论探究上,必须落实到大学生的内心深处,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真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当前整体社会环境和学校认同工作开展而言,对主流价值观念的知识性解说和理性说教已不缺乏,但效果并不明显。事实上,单纯的理性说教带给学生的理解,恰是引发对价值有用性的思考和偏重,而没有深入主流价值观本身意义的理解。同时,人虽是理性存在者,但非理性部分(如情感、意志、欲望、冲动等)在人类认知和行为当中发挥的作用同样不可小视。对于大学生这一青年群体而言,非理性部分似乎更为重要。由于人生经历和理性思维能力的缺乏,大学生更易于冲动行事、情感为主,当一种价值观念在学生之中获得了情感共鸣,往往就获得了认同。因此,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认同工作,必须改变传统纯理性说教,偏重情感教育,以一种情与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3.加强主体自我的理性批判能力

当前我国社会思想价值观处于多元并存状况,市场经济价值观、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传统文化道德价值观和西方各种思想价值观,如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等,从不同方面和维度对大学生发生影响。面对如此多样的价值观,很多大学生处在一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思想不确定状态,并没有真正运用自己的理性思维能力分辨各种价值观主导理念的是非善恶,偏听则暗的实际做法在学生中广泛流行。因此,实际教学中,应着重启迪学生的心智,引导学生展开批判思维,敢于怀疑辩驳,使真理性的认识建筑在怀疑批判的基础上,不辩不明,越辩越明。这样一来,一方面,主体自我的理性思维和批判能力得到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另一方面,历经辩驳之后的真理性认识获得了牢固的思想根基,虽再经风雨却能真正做到岿然不动。

参考文献:

[1]http://baike.baidu.com/view/1299105.html.

[2]赵怀栋.数字技术推动下的后媒体时代探析.新闻知识,2014(3):28.

[3]http://www.199it.com/archives/187771.html.

[4]樊浩.当前中国伦理道德状况及其精神哲学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9(4):28.

[5]王玉.20年来我国价值哲学的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1999(4):159.

猜你喜欢
价值认同实践路径新媒体时代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新媒体时代微写作特征及对策研究
探析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网络化转型
班主任管理艺术探析
人民群众广场舞发展的策略探讨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
国家治理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