缱绻思情几人知——潘岳《悼亡诗》(其一)赏析

2016-07-12 07:08张星星宁夏大学银川750021
名作欣赏 2016年3期
关键词:潘岳

⊙张星星[宁夏大学,银川 750021]



缱绻思情几人知——潘岳《悼亡诗》(其一)赏析

⊙张星星[宁夏大学,银川750021]

摘要:潘岳是西晋时期著名文学家,《悼亡诗》(其一)是其代表诗作之一。诗歌表达了潘岳为亡妻送葬归来后无法排遣的思念之情。艺术上语至淡而情至深,具有心理描写真实细腻、情景交融、多层次的时空叙述等特点,且用典浅近。潘岳《悼亡诗》开启了中国古代悼亡题材的先河,“悼亡诗”也成为悼念亡妻的经典诗篇。

关键词:潘岳《悼亡诗》思情赏析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黾勉恭朝命,回心反初役。忘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帷屏无芳菲,翰墨有余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怅恍如或存,周遑忡惊惕。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春风缘隙来,晨溜承檐滴。寝息何时忘,沉忧日盈积。庶几有时衰,庄缶犹可击。①

潘岳(247—300)是西晋时期文学家,诗赋都很有名,代表作是《悼亡诗》三首,为纪念亡妻杨氏所作。潘岳与妻子感情甚好,其悼念妻子的作品除《悼亡诗》三首之外,还有《哀永逝文》《悼亡赋》等,其中以《悼亡诗》三首为最佳。而在这三首《悼亡诗》中,第一首尤为有名。本篇即为《悼亡诗》其一。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存在两种说法,一种是何焯《义门读书记》中的观点:“安仁《悼亡》,盖在终制之后,荏苒冬春,寒暑流易,是一期已周也。古人未有丧而赋诗者。”认为这首诗于其妻过世一周年后所作。第二种观点是陈志明《说潘岳的〈悼亡诗〉》中说,认为此诗作于其妻亡故三个月后,“写为亡妻杨氏送葬归来时的感受”。②笔者认为第二种观点较为可信,即这首诗是诗人在妻子杨氏逝世三个月后送葬归来时有感而发的创作。

从内容上看,这首诗大体可以分为三部分。“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黾勉恭朝命,回心反初役。”是此诗的第一部分,写诗人送葬后回家路上的情思。渐渐地,已到了寒暑易节之际。冬去春来,诗人却和妻子幽明永隔。有谁能懂诗人的情怀呢?不想走,可是留滞在家里又有什么意思呢?还是勉强遵照朝廷的指示,回到任所去吧。

“忘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帷屏无芳菲,翰墨有余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怅恍如或存,周遑忡惊惕。”这是诗歌的第二部分,也是此诗最精彩的部分,写诗人回家后睹物思人的恍惚而惊惧的情感。诗人望庐思人,入室怀人。往昔里与妻子一同生活的一幕幕如放电影般映入眼帘,那些场景是多么温馨,多么让人难以忘怀。然而沧海桑田、物是人非,现在却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形影相吊,帷幕与屏风间也再不会出现妻子的姿容。(《汉书·外戚传》载汉武帝因十分想念李夫人,曾延请方士施法,可以约略见到已去世的李夫人的影像,“上思念李夫人不已,方士齐人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张灯烛,设帷帐,陈酒肉,而令上居他帐,遥望见好女如李夫人之貌。”③)潘岳的妻子杨氏是西晋书法家戴侯杨肇的女儿。从小在其父的熏陶下,杨氏的书法定当也不同凡响,闲暇时间里,自然少不了挥毫泼墨、吟诗作赋、颐养性情,也难免会选一两幅佳作挂在墙壁作为房间的点缀或用以明志。如今,墙壁上妻子的笔迹仍然清晰可见,依旧散发着沁人心脾的墨香,怎么能说爱妻已经过世了呢?这是诗人所不愿相信的。恍惚中,妻子仿佛又回到了自己身边。但既然事已成定局,事实向诗人宣告了妻子已亡,再也无可挽回。诗人忐忑不安,惶惑惊惧。这里,诗人用“怅”“恍”“遑”“忡”“惊”“惕”六个形容人物心理及情感状态的字将妻子亡故后怅然、恍惚、孤单的精神境况刻画得细致入微,是诗人心理活动的真实写照。正如清人吴淇说:“此诗‘周遑忡惊惕’五字似复而实一字有一字之情。‘怅恍’者,见其所历而犹为未亡。‘周遑忡惊惕’,想其所历而已知其亡,故以‘周遑忡惊惕’五字,合之‘怅恍’,共七字,总以描写室中人新亡,单剩孤孤一身在室内,其心中忐忐忑忑光景如画。”(《六朝选诗定论》)

“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春风缘隙来,晨溜承檐滴。寝息何时忘,沉忧日盈积。庶几有时衰,庄缶犹可击。”这是这首诗的第三部分,主要写妻子去世后,诗人的孤独、凄惶及希望通过效仿庄子来寻求解脱之道。“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诗人运用象征的写作手法来写妻子生前夫妻二人间感情的如胶似漆和妻子亡故后自己的形单影只。“翰林鸟”指双飞于林中的鸟。“比目鱼”指水中一种成对的鱼。《尔雅·释地》说:“东方有比目鱼焉,不比不行。”古人常用“翰林鸟”“比目鱼”来比喻夫妻间琴瑟和鸣、举案齐眉的感情。然而,昔日的“双栖”与“比目”,如今却是“一朝只”、“中路析”,这显然是诗人的自喻。妻子已经过世三个月了,但诗人却觉得恍如昨日,仍然不适应茕茕孑立的一个人的生活。“春风缘隙来,晨溜承檐滴。”统观全篇,诗中真正写景的句子唯此两句。这两句诗的前后都在抒情,而这两句却在写景,这未免显得突兀和不搭调,实则未必。提到“春”,我们通常会想到“春意盎然”“春光明媚”“春回大地”“一年之计在于春”;提到“晨”,我们会想到“曙光”、“朝阳”、“一日之计在于晨”。“春”“晨”一般都代表着温暖、光明、希望,象征美好事物的开始,但诗中将“春风”与“缘隙来”“晨溜”与“承檐滴”组合,使诗歌透露出浓浓的悲凉色彩。诗人独自望庐,竟能真切地感受到缘隙而来的淡淡清风,清晰地听到承檐而滴的晨溜的断断续续的滴答声,实则是在以动写静,突出房屋的空旷和寂静。屋室是真的很“空”、很“静”吗?其实不然,是因为爱妻已逝,夫妻二人已“重壤永幽隔”。室中再也不会出现妻子的音容笑貌,即使有再多的陈设,即使外面的世界如何喧闹,诗人仍有一种缺失感。这是一种心灵和情感的缺失,无法弥补。诗人无处倾诉、无人交流,情感无法寄托。这种孤独感使诗人觉得屋中空荡荡和寂然无声。此外,“春风”原本是送暖的,但在室之“空”的环境及“晨溜”不时地滴答作响的映衬下,再联想到彼时诗人心之忧伤、孤寂,诗句给读者带来的却是阵阵凉意,使屋室在空、静外,尤显得冰冷凄清。这种景之极空、极静、极冷,实是诗人心境与情感的外射,自然而然地引出下句诗人情之“寝息何时忘,沉忧日盈积”。这样,情景交融、以景衬情,使诗歌了浸染了几许悲凉之意。另外,“春风缘隙来,晨溜承檐滴”也是一种时间刻度。冬去春来,“晨溜”之滴犹如古代计时的沙漏,在滴答声中时间在不知不觉地流逝,而诗人之“忧”并没有随之散去,相反,却与日俱增。这里,以时间的消逝之“薄”来写沉忧的积聚之“厚”,在厚薄对照中,将诗人对妻子的悼念之情凸显得淋漓尽致。“庶几有时衰,庄缶犹可击。”那么,该如何排遣这与日聚积的“沉忧”呢,诗人只好效仿庄子击缶。《庄子·至乐》篇记载:“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已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而本无气。……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④诗人想借助庄子齐万物、齐生死的达观的态度来聊以忘忧,殊不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诗歌在艺术特色方面有两点值得关注。其一,语至淡而情至深,以情纬文。情意真挚深厚是潘岳《悼亡诗》的显著特点,但诗人在抒发内心的伤愁孤苦时,却并未以精心营构的华辞丽藻来结篇,而是以情感为主线,情之所至、兴之所往便是诗人的用笔之处。全诗以情动人,作者将自我内心情感吞吐于自然清浅的语言之中,毫无雕琢之痕。篇首,作者只以一“忽”字便勾勒出冬春交替时节作者的恍惚感以及其中浸透着诗人的不可名状的伤痛之情。诗人的妻子杨氏是在上一年(298年)的初冬去世的。《悼亡诗》第三首作于初冬(“凄凄朝露凝,烈烈夕风厉”),诗中说“念此如昨日,谁知已卒岁”,可知杨氏去世是在初冬季节。古人葬礼有“死三日而殡,三月而葬”(《仪礼》卷43)⑤的规则。诗人在第二年初春,于冷暖交替中才幡然意识到爱妻已经过世三个月了。而在诗人看来,还如同昨日。可见,在过去的三个月中,诗人一直沉溺在丧妻的伤痛中,丝毫没有注意到时间的流逝。而在外界温度变化的助推下,诗人的神经才感应到现实,才开始审视妻子已亡的事实。接着,诗人以简单的叙述刻画了对于妻子“归穷泉”而二人“永幽隔”的无奈之情。待诗人望庐、入室之后,也是通过一些具体的物象来抒发对妻子深切的怀念之情。房屋中再也不会出现妻子的音容笑貌,即使是模糊的幻影也不存在了。而墙壁上妻子所作的翰墨仍然余香未歇,仿佛她本人还仍然健在一般。这种真假变幻正是诗人悲伤哀恸之情的自然表露。对于妻子的逝世,诗人一直将信将疑,他不愿意相信,他一厢情愿地认为妻子姑且还在吧!“寝息何时忘,沉忧日盈积。”这一句自然地写出诗人对妻子的日思夜想和与日俱增的隐忧。而何以能解脱自己呢?诗人只把希望寄托于将来(“庶几有时衰”),寄托于庄子(“庄缶犹可击”)。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认为:“安仁情深之子,每一涉笔,淋漓倾注,宛转侧折,旁写曲诉,刺刺不能自休。夫诗以道情,未有情深而语不佳者,所嫌笔端繁冗,不能裁节,有逊乐府古诗含蕴不尽之妙耳。”肯定了此诗情深之至,却认为此诗繁荣而不能裁节。实则不然,潘岳与杨氏十二岁定亲,夫妻共同生活了二十多个年头,二人之间的情深意切岂是这寥寥数语可以涵盖的?潘岳心中定仍有排山倒海般的愁思与忧伤尚不能倾述,如何能说此诗繁冗呢?

另外,正因诗人以情纬文、以气命诗,无意于雕琢中却显示出了诗歌本身的独具特色,有“繁华落尽见真淳”之感。

首先是心理活动的描写及刻画。潘岳这首《悼亡诗》是一首抒情诗,运用心理描写可以直观地反映内心活动,更有利于抒情。此诗正是在心理描写中反映诗人矛盾、孤独、忧愁满怀的心理状态,使诗歌更富于感染力。“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黾勉恭朝命,回心反初役。”这是诗人内心活动的独白。妻子已与世长辞,诗人失去了倾心交谈的知己,如今,自己的无奈、伤痛之情有谁能懂呢?不想走,想继续留在与妻子共同生活的居所感受妻子的气息,可是留下来又有什么意思呢?徒增忧伤罢了。姑且还是遵从朝廷的指令,回到任所去吧!这是诗人对于走还是不走,应走却不想走的矛盾心理的刻画。“怅恍如或存,周遑忡惊惕。”这两句是诗人恍惚、惶惧、忐忑的心理的描写,将诗人看到“遗挂”后仿佛妻子还在的错觉以及如梦初醒后的惊惧曲尽其妙地刻画出来。

其次是情与景谐、情景交融的艺术技巧的运用。王国维《人间词话》:“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⑥“春风缘隙来,晨溜承檐滴。”一句通过缘隙而来的春风与承檐而滴的晨溜的描写,突出了诗人所处环境的空、静、冷,实则这正是诗人孤寂、落寞、惆怅的内心世界的折射。这样,诗人的心境与外在的环境都处在一种幽静、冷清的氛围中,情与景达到了高度的融合与统一。诗人借助于对景的描述侧面烘托了他孤苦、凄清的内心世界,体现了诗人高超的技巧,从而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效果。

此外,多层次的时空叙述也是此诗抒情的一大特点。诗中涉及到的时间有冬与春,过去、现在与将来多个时间维度。在寒暑、冬春的流易中,我们能感受到诗人于诗中呈现出的对故人、故事的思念、怀想。(“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墙壁上的遗挂不正是已故的妻子的笔迹吗?诗人在对往事的回顾中想到了与妻子相处的朝朝暮暮,以及往日里妻子专心致志地练习书法的神情意态。而现在的诗人却是一个无人能懂、无处倾诉(“私怀谁克从”)、忧容满面(“沉忧日盈积”)、恍惚惶惧(“怅恍如或存,周遑忡惊惕”)的孤独者形象。但诗人并不能这样继续下去。即便对妻子恋恋不舍,即便内心积忧甚重,但诗人仍将回到任所,仍然希望将来有朝一日痛苦能有所减轻(“庶几有时衰”),希望可以像庄子一样达观。在空间上,诗歌中有重壤、庐室、役所等地点。“重壤”间隔的是诗人和妻子,是以前夫妻二人的举案齐眉与诗人现在的孑然一身。在“庐室”中,诗人情不自禁地思人想事,想着过去生活的点点滴滴。过去的时光是快乐的,诗人舍不得离开与妻子有共同回忆的庐室,但他身为朝廷中人,还得担负起自己的本职工作,回到役所。这样,诗歌将重壤、庐室、役所所形成的空间感放在过去、现在、将来的时间链条上,将诗人对妻子的怀念,以及诗人内心的孤寂、怅恍放在时空维度上,使诗歌的抒情具有层次感和厚重感,于回环往复中增强了诗歌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其二,用典浅近。“典故”即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故事中的故事及有出处的词句。诗中大量化用前人典故,巧妙而传神、浅近而不古奥。据统计,这首诗运用的典故多达十七处,如“流易”“之子”“重壤”“私怀谁克从”“淹留”“黾勉”“役”“思其人”“历”“翰墨”“流芳”“怅恍”“芳菲”“翰林鸟”“比目鱼”“沉忧”“庄缶”等。通过用典,更加形象生动地传达出诗人对妻子杨氏的怀念,以及诗人于妻子逝世后内心的孤独与伤感。诗歌将典故所自带的文化意味与诗人的情感、心境相联结,有助于诗人的抒情和读者的理解、品读,同时,增强了诗歌的文化意蕴,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素养,使诗歌在传情达意方面更丰富和到位。

需指出,魏晋之前并无悼亡诗,由于西晋潘岳为悼念亡妻作《悼亡诗》三首,“悼亡诗”成为悼念亡妻的专门诗篇,而再也不悼念其他死亡者。因此,潘岳《悼亡诗》具有开悼亡诗题材之先的重大意义。唐代著名诗人元稹的《遣悲怀》其三中有“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⑦的诗句,可见潘岳《悼亡诗》对后世深远影响。

①李善注:《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090页。

②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汉魏六朝诗歌鉴赏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52页。

③王先谦:《汉书补注》,商务印书馆1941年版,第573页。

④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50页。

⑤中华书局编辑部:《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175页。

⑥王国维:《人间词话》,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页。

⑦(清)彭定求等:《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510页。

作者:张星星,宁夏大学人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编辑:曹晓花E-mail:erbantou2008@163.com

猜你喜欢
潘岳
效岳游遨
潘岳侍母
探析西晋之骚体赋
饮食文化与成语——掷果潘安/掷果盈车
潘岳的12年环保印记
潘岳:没有刹车,驶向深渊
潘岳:生的漂亮,死的难看
美男子潘安是谁
潘岳及其悼亡诗研究
“潘安”貌美心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