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残疾人体育与训练学理论体系的现实审视与建构

2016-07-12 07:13
运动 2016年21期
关键词:残疾人康复学科

金 梅

(1.天津体育学院健康与运动科学系,天津 300381;2. 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021)

我国残疾人体育与训练学理论体系的现实审视与建构

金 梅1,2

(1.天津体育学院健康与运动科学系,天津 300381;2. 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021)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系统分析法,对我国近30年来的残疾人体育与训练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力图从大体育观的视角重新审视我国的残疾人体育与训练学理论,以期为科学、合理地构建残疾人体育与训练学理论体系提供参考与借鉴。

残疾人体育;理论与训练;审视;建构

体育,是残疾人展示生命活力、积极参与社会、努力康复身体的重要手段。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残疾人体育有了全新的认识。目前我国有8 500多万名残疾人,残疾人体育承载着广大残疾人增强体质、康复身心、挑战自我、为国争光的梦想。自20世纪80年代起国内的学者开始关注这一群体并展开研究,然而针对这一群体的理论研究与其他群体如青少年、老年人等相比任有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不外乎2点:一是对象的特殊性与复杂性;二是研究能力的薄弱。由此,本文从如何科学、系统地构建残疾人体育理论与训练体系为研究问题原点,试图梳理出残疾人体育与训练学理论体系的框架,以期为学界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1 残疾人体育与训练学研究现状

1.1 残疾人体育的理论研究

有学者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残疾人体育研究特点做了分析,认为在残疾人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方面的研究出现了不平衡,具体表现为“六多、六少”,即在残疾人竞技体育研究、应用研究、局部调查较多,而在残疾人群众体育、基础理论、法律保障、全国范围的调查研究等方面较少,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关于残疾人体育理论的基础研究薄弱。靳秀兰通过检索“残疾人体育”发现,与健全人体育的海量文献相比,残疾人体育的研究文献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存在巨大差异。同时,一些研究表明目前国内学者的研究还是停留在简单地定性分析缺乏定量研究,研究方法简单,缺乏纵深性探索的重大成果。

1.2 残疾人体育的课程及学科研究

残疾人体育课程研究可以分为特教学校体育课程、高校体育保健课程和残疾人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围绕着特教学校体育课程国内学者尤其是特教学校体育教师在这方面展开诸多的研究。其次是高校的体育保健课程,这类研究这要是围绕着高校体弱者开设的体育保健课程展开研究,研究涉及课程内容、方法等。最后是在一些高等和体育院校开设的残疾人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上基本会涉及残疾人体育概论、运动项目与竞赛、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等内容。在建立特殊教育专业和开设残疾人体育(特殊体育)课程的过程中,也有学者对残疾人体育学科体系进行初步的研究,提出加强基本理论的研究和逐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的适应体育学。

1.3 残疾人体育的竞技性、健身性和康复性研究

有学者通过近20年的研究中发现,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残疾人体育现状”“残疾人体育训练与比赛”方面,高频词数分别出现103次、66次。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的残疾人体育首先是从残疾运动员参加比赛和训练开始逐步被社会和学者所关注;另一方面,4年1次的残奥会、特奥会、聋奥会、亚残运会、全国残运会以及每年的各类残疾人锦标赛等使得学者更多的会去关注残疾人体育的竞技性。

健身性方面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我国及各地区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育现状。目前各类特教学校是各省市地区开展残疾人体育的后备人才基地,很多特教学校担负着各省市地区残疾人体育训练的任务,如各省市的盲校有盲人门球、乒乓球、足球等课余训练队伍,聋校有聋人篮球、羽毛球、游泳等训练队,启智学校有硬地滚球、轮滑、体操等训练队,许多特教学校的体育教师长期从事特教学校学生的课内外体育活动的训练和研究工作。还有一部分是我国及各地区残疾人社区体育健身活动的研究,包括健身服务体系构建、法律保障、健身活动现状、健身路径、健身模式和制约因素等研究。

康复性体育活动更多是和残疾人康复、中心疗养院的体育活动有机的联系在一起,金宁先后将日本和挪威的残疾人康复体育介绍给国内学者,并提出了康复体育训练的流程图,同时也指出了康复体育在国内开展不普遍的原因。李荀认为,残疾人康复体育领域研究非常薄弱,将医学与体育结合,实现体育对残疾人的康复功能,是一个大有可为的领域。

1.4 残疾人体育与训练学的实践研究

我国残疾人体育虽然起步晚,但发展很快,有学者通过长期的实践和研究总结出一批有价值的应用性研究成果,如提出对残疾人游泳运动员的科学选材应结合残疾种类对运动员的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价。在训练方法方面残疾人虽然与健全人参加的项目相同,但由于残疾类型的不同如视障、听障、肢体损伤等使得每一个残疾人的训练手段和方法都有很大的区别。作为我国第一位残奥会田径总教练,田麦久教授第一次成功地运用自己多年来研究的运动训练学理论,根据残疾运动员的身体情况和训练水平,采用了“触觉教学法”等训练方法指导残疾人运动员平亚丽和赵继红,夺得了残奥会冠军,实现了中国残奥会历史上“零的突破”。平亚丽的成功充分说明了运动训练学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也就是说在正确的理论体系范畴内,对于方法和手段的改造是能够帮助残疾人运动员获得成功的,金牌的背后意味着知识的创新、方法的改造。

1.5 小 结

国内学者从现状、方法、训练等方面对残疾人体育进行研究,显然残疾人体育的理论与训练并没有跳出“大体育理论和训练学观”,只是研究者面对的是特殊的对象,在教练员、科技工作者面对不同类型的残疾运动员时,采取不同的有针对性、被修正过的方法或是训练手段,如“触觉教学法”,以及相继出现的“金牌教练”通过多年从事指导残疾人运动员训练、比赛,积累了大量丰富的训练经验。这些研究和实践丰富了我们国家残疾人体育训练理论,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在这些专项训练理论基础上还没有经过系统地梳理上升为残疾人体育理论与训练学体系,大家各自为政、各抒己见,总结各自地实践经验,研究还是停留在经验的总结上,还没有形成规律性的理论基础。

2 “大体育理论和训练学观”下构建残疾人体育与训练学理论体系

在“大体育理论和训练学观”下我们可以借助不断丰富的运动训练学体系构建残疾人体育理论与训练学体系,即科学的、完整的、系统的残疾人体育理论和训练学理论。何谓残疾人体育理论?我们理解它应该是人们对残疾人体育知识的系统化和理论化,是对残疾人体育实践活动经验的总结,并进行提炼和升华,以及对残疾人体育研究成果的概括。由此,其理论体系框架的构建,是围绕残疾人体育实践活动这一研究对象,继而形成描述性、解释性和实践性理论。

2.1 残疾人体育理论与训练学的发展史

任何一个学科的建立都是经过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残疾人体育虽然起步晚,但同样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研究和探讨其本源是残疾人体育理论与训练理论体系构建的基础。所以说,追溯残疾人体育历史、起源以及不同阶段的特点对于研究残疾人体育至关重要。残疾人体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的产生、发展和规律必然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密切相关。因此,只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下的社会环境背景中总结、概括出残疾人体育的产生、发展和规律。

2.2 残疾人体育理论与训练学的概念体系

残疾人体育理论与训练的概念体系是构建理论的基础体系,厘清基本概念以及内涵与外延才能进一步梳理出内容、方法等。目前国内对“残疾人体育”的称谓有很多,大体可以分为“特殊体育”“适应体育”“康复体育”“残障体育”,到底该如何准确定义还没有定论,这需要界内的学者们共同讨论研究。不明确什么是残疾人体育,就无法清晰地界定残疾人体育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2.3 残疾人体育理论与训练学的学科性质

残疾人体育理论与训练学是什么性质的学科?在体育学科体系中处于位置?残疾人体育是融体育学、康复医学、特殊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为一体的交叉学科,需要借用这些学科的基本原理、方法才能形成自己完整的学科体系。因此,如何确定残疾人体育理论与训练理论学科的性质还有待于学者们的进一步研究。

2.4 残疾人体育理论与训练学的研究对象

大多学者认为,残疾人体育是研究残疾人体育现象以及整个残疾人训练过程,是围绕残疾人体育实践以及现象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其特点是残疾人在体育实践活动中所呈现出的各种规律。研究对象的确立可以帮助学者更好地把握残疾人体育所呈现出的各种现象以及现象中的各种规律,从而通过现象总结出规律性、描述性和实践性的理论。

2.5 残疾人体育理论与训练学的方法论体系

残疾人体育理论与训练学只有运用了科学的方法才能称之为科学,对残疾人体育理论与训练学这一门新的学科来说,需要在方法论的指导下,借鉴、吸收或移植其他学科适合于残疾人体育理论与训练学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本学科的特点改善和创新研究方法,从而逐步建立起适用于残疾人体育理论与训练学的方法体系。

2.6 残疾人体育理论与训练学的内容体系

残疾人体育与训练的基本原理研究。涵盖残疾人体育理论与训练学创立与发展的历史变迁和一般规律,残疾人体育理论与训练学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学科建设的任务、原则和途径等。残疾人体育一般理论的研究。其主要包括残疾人体育的产生、发展及其社会条件和变化规律,残疾人体育的概念、本质、特征、功能等,残疾人体育与社会体育等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残疾人体育训练学研究,其主要包括残疾人体育训练目的、任务、特点和作用;残疾人体育训练的原则;残疾人体育训练的内容、负荷、方法和安排;残疾运动员的医学功能分级;竞技能力及其训练;运动训练计划的制订与实施。

3 结 语

残疾人体育是集教育、体育、医学、康复、心理等学科为一体的交叉学科,在我国起步晚,尚属一门年轻的学科,无论从学科发展还是从理论研究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其理论体系任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因此,我国的残疾人体育和训练学理论体系的建设任重道远。

[ 1 ]张军献,谈卿.近二十年来我国残疾人体育研究述评[ 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7(2):104-108.

[ 2 ]靳秀兰.2000—2012年中国残疾人体育研究情况分析[ 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5):171-174.

[ 3 ]郑兆龙.我国残疾人体育研究综述[ J ].运动,2010(4):139-141.

[ 4 ]吴燕丹,梅雪雄,等.关怀视野下普通中学特殊体育课程内容的设计与开发[ J ].西安体育学院 学报,2009(1):112-116.

[ 5 ]卢雁.从研究领域到学科形成——论适应体育学科在中国构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C ]//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2009.

[ 6 ]卢雁.体育科学新视野——论适应体育学的形成与发展[ C ]//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07.

[ 7 ]金宁. 残疾人康复体育[ 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1(1):55-56.

[ 8 ]侯晓晖.残疾人游泳运动员科学选材的初探[ 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2):88-90.

[ 9 ]赵鲁南.我国运动训练理论研究的历程与现代特征[ J ].体育文化导刊,2013(9):63-66.

[ 10 ]王智慧.运动训练学研究进展:理论热点与综合向度[ J ].体育与科学,2013(9).

G808

A

1674-151X(2016)11-155-03

10.3969/j.issn.1674-151x.2016.21.082

投稿日期:2016-09-22

国家社科一般项目:我国残疾人公共体育服务运行模式的实证研究(15BTY069);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重点项目:江苏残疾人公共体育服务运行机制研究(14TYA001)。

金梅(1970—),副教授,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残疾人公共体育服务、适应体育。

猜你喜欢
残疾人康复学科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学科新书导览】
欢迎订阅2022年《护理与康复》杂志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超学科”来啦
我骄傲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