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园林中的禅学思想

2016-07-12 16:55西南林业大学艺术学院650224
大众文艺 2016年3期
关键词:意境

季 熊 (西南林业大学艺术学院  650224)



浅谈中国园林中的禅学思想

季熊(西南林业大学艺术学院650224)

摘要:中国文化中禅学与造园关系密切,禅境即是最高的园境。禅学以具体的形式呈现于中国园林中,既丰富了园林形式,又提升了园林境界。至今仍对景观设计有着重要启示。

关键词:中国园林;禅学;意境

中国园林以意境为最高追求,而禅学所提倡的空灵、自然、简素之美,正是意境绝佳的表现形式。中国禅学思想从魏晋初祖达摩传来,至盛唐六祖慧能逐步完善,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主流之一,对中国文人也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并融入到了文人园居生活中的各个层面,不论诗词书画、还是造园制器,均以禅境为最高境界,足见禅学对中国造园影响之大。

一、禅学简述

禅是梵语dhyana(禅定)的略称,外不著相为禅,内不动心为定。以通过自力来明心见性为根本目的。即心即佛,心外无佛,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修行依据禅宗七经,即《心经》《金刚经》《圆觉经》《楞伽经》《楞严经》《维摩诘经》和《六祖坛经》。早期初祖达摩以《楞伽经》印心,至五祖弘忍时,便改用《金刚经》传心。经中宗旨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屏息诸缘,一念不生,不受一切色法、心法的干扰。《六祖坛经》讲“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因此禅宗不设佛像,主张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去体悟佛理,如近现代虚云禅师开悟后的诗偈“春到花香处处秀,山河大地是如来”。因此对当下一念的体悟即是修行的关键。

二、禅学与园林的关系

佛教与园林渊源深厚,寺院蕴含着园林,山林之意。早期佛陀提倡树下一宿,席地安禅。后来佛教僧众居住之处梵语称为“僧伽蓝”,简称“伽蓝”,意思是“众园”。由于禅宗经典偏重“心性”的阐述,只要用心清净,做任何事情都是禅修。如《维摩诘经》所言:“以园林台观而做佛事”。因而在文人阶层最为普及,且对文人造园影响甚大。禅宗公案使园林立意点景更富哲理,看似平易近人却蕴含着启人悟境的真理。明莲池《正讹集》曰:“公案者,公府之案牍也,所以剖断是非。而诸祖问答机缘,只为剖断生死,故以名之。”现存的公案语录有《景德传灯录》《宗镜录》《五灯会元》《碧岩录》《指月录》等。

中国园林擅长运用人工的手法表现写意性的自然景观,并能够将人工与自然环境巧妙地结合起来,其灵魂即是禅。因禅宗保留了中国美学的人文主义和自然主义思想,诠释了生命的自然状态。古代贵族“舍宅为寺”极为常见,致使寺院与宅园有着众多相似之处。禅学也就逐渐融入了园林文化。禅宗公案里智慧的问答,也为现实园林提供了绝妙的思路。

三、禅学在园林造景中的体现

中国禅意园林在苏州较为常见,如沧浪亭西南角的印心石屋,是由太湖石累成一丈见方的“方丈室”。印心意指初祖达摩教授学生以楞伽经印心,方丈则出自《维摩诘经》,意指方寸之间含容无量世界。石屋之上建有看山楼,原能遥见楞伽七子诸山。“看山”出自宋代吉州青山惟政禅师的《上堂法语》,他说: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乃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意指参禅的初关、重关、末后牢关三重境界。楼下室外四周种箬竹,寓意“青青翠竹,尽是法身”。沧浪亭园内开有贝叶形墙门,因贝叶是古印度及东南亚诸国书写佛经所用,禅宗西天初祖摩诃迦叶在佛陀示现涅槃之后,与二祖阿难陀率众于王舍城结集佛祖的教法,记录于贝叶之上。故后人有“真经书贝叶,法果证菩提”之说。因此禅修场所就把贝叶作为其象征。狮子林院墙门窗皆拟贝叶之形,怡园则饰有贝叶窗。

苏州狮子林,曾名菩提正宗寺,元代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名僧天如禅师维则的弟子“相率出资,买地结屋,以居其师。”翌年,为天如禅师建禅林,因维则得法于浙江天目山狮子岩的普应国师中峰,为纪念师承关系,故名“师子林”。由此可知禅宗极重师承,参禅必须通过明师与弟子间以心传心来印证悟境,以免误入歧途。狮子林水池形如狮子,湖心亭恰似狮颈铃铛。园内“林有竹万,竹下多怪石,状如狻猊(狮子)者”,有湖石所堆的九狮峰,另外共有狮子形态五百处,暗喻五百罗汉。禅宗常以狮子喻如来,如来说法称狮子吼,佛座亦称狮子座,亦泛指高僧坐席。只因狮子大力无畏喜独行,喻“清净自性,不与世间万法为侶”。林是禅宗“丛林”的简称。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众僧共修,恰似《大智度论》所言“如大树丛聚,是名为林”。

禅僧注重真参实修,认为心外无佛,所以狮子林不设佛殿,唯树法堂。建筑题名全都寓以禅宗特色。如元危素的《师子林记》所录:“燕居之室曰‘卧云’,传法之堂曰‘立雪’……今有‘指柏’之轩、‘问梅’之阁,盖取马祖、赵州机缘以示其采学……狮子峰后结茅为方丈,扁其楣曰‘禅窝’,下设禅座,上安七佛像,间列八镜,镜像互摄,以显凡圣交参,使观者有所警悟也”。

立雪堂是为传法之讲堂,位于狮子林东南部,为卷棚歇山顶三开间建筑,坐东朝西,前有小院,三面围廊。庭中立有石峰,成为园中之园。庭后为书斋,室内设圆光罩,其上题匾“立雪”,以纪念二祖慧可为求法于菩提达摩而立雪之事。冬雪时节更易有身临达摩传法于慧可的意境。并能起到禅机公案对弟子的教育功能。揖峰指柏轩最早也是禅师说法处,“指柏”来源于禅宗公案,赵州禅师常以“庭前柏树子”启发弟子领悟当下的空性。揖峰是宋代米芾见石峰作揖的典故,因此厅堂前奇峰林立,柏树龙盘虬绕。卧云室,为僧人休居的寮房,建于奇峰怪石的假山丛林之中,有“含晖”“吐月”两座名峰,寓意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即禅的至高境界。园内还有很多以不同典故与寓意禅机佛理而营造的石组。“问梅阁”则意指马祖道一禅师以“梅子熟也”赞弟子法常已经觉悟。

留园冠云楼东部有参禅处,为长方形小院,是园主盛氏家庵。造有清泉奇峰,待云庵南边建有亦不二亭,取《维摩诘经》“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留园中部有暗示北宋黄庭坚参禅的“闻木犀香轩”,寓意觉性如桂香,无处不在。西部有寓意真心的活泼泼地。网师园“小山丛桂轩”“无隐山房”也是根据宋代黄庭坚闻桂花而悟禅的公案。怡园筑亭名为“面壁”、喻意禅宗初祖达摩少林寺面壁坐禅十年。

禅本就是遍法界,不曾藏。“窗前一片浮青映白,悟入处竟是禅机”,人们将这种追求用屋木山水营造出来,就有了禅意园林。

三、结语

园林中禅学思想的呈现,突破时空的有限进入无限,提升了园林的境界。禅学思想与园林都有着净化身心、止息烦恼的作用,人能造的心清净,则所造的园亦净,所造的园清净,则人心又得到净化,最终“能所不二”“心境一如”。故禅境是中国古往今来造园家所追求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季熊.中国园林意境初探[J].文艺生活,2016(2).

[2]季熊.苏州私宅庭园中的戏场建筑研究[D].苏州大学,2009.

[3]曹林娣.东方园林审美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意境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意境”这样实现
———《“意境”如何实现———恽寿平意境观念研究》评介
春回大地——感受中国画的笔墨如何营造意境之美
诗的艺术精髓在“意象”与“意境”
苏轼词中的时空与意境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一朵花的意境
对中国当代风景油画中意境的思考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